查看原文
其他

两千六百年前那位被释放回国的人

易中天 易中天 2021-09-27


公元前588年,知罃(读如智英)被释放了。

这时,他已经在楚国做了九年战俘。

当然,知罃的祖国晋,也同意送还邲之战中被俘的楚国王子。

于是,楚共王(共读如恭)为知罃送行。

谈话温文尔雅,又充满张力。


共王

子其怨我乎?


子,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或“您”。

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先生怨恨我吗?


不怨恨。两国交兵,下臣无能,做了俘虏。贵国的执法官没有用下臣的血来涂抹贵军的军鼓,而是让臣回国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这是君上的恩典。下臣自己如此无能,又敢怨恨谁?

知罃


这里要说明一下。

当时的制度,是将士出征之前,先要祭祀社神,叫“祭社”。

祭祀用的肉和酒要分给大家,叫“受赈”。

同时要用血涂抹军鼓,叫“衅鼓”。

衅鼓的血,往往用战俘的,而且最好是等级高贵的战俘。知罃所谓“执事不以臣衅鼓”,其实是说楚人没有杀他。


于是共王又问:


共王

那么先生感谢我吗?


不感谢。两国君臣为了国泰民安,克制自己,宽待他人,释放战俘,永结友好。这样造福人民的事,下臣不曾与闻,哪有资格表示感谢?

知罃


共王再问


共王

先生回国后,拿什么报答我?


不知道。下臣心里没有怨恨,君上也不会居功自傲。既没有怨恨,又没有功德,不知怎样报答。

知罃


共王无奈,只好说:


共王

虽然,必告不榖。


不榖(读如谷)的意思是“我这不善之人”。这是王者谦称,因为楚君已经称王。严格地说,他该自称“寡人”(我这寡德之人)。

这才是诸侯的谦称。

所以,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尽管如此,还是恳请先生把想法告诉寡人。

于是知罃说: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知罃


又得说明一下。

累臣,就是“被俘的小臣”。

寡君,就是“敝国寡德之君”。

另外,知罃在后面的对话中还称自己的父亲为“外臣”,也就是“外邦小臣”,而且直呼其名荀首。

这些称谓,都是当时的外交礼仪。

知罃的回答,则说了三种可能。


第一

如果承蒙君上的福佑,下臣得以作为战俘,带着一把朽骨回到祖国,被敝国寡德之君军法从事,以振军威,以惩效尤,臣虽死无憾,永垂不朽。

第二

如果寡君法外施恩网开一面,将臣赐与您卑微的外邦小臣荀首,任其处置。家父经寡君批准,在宗庙实行家法,戮臣于列祖列宗灵前,臣同样虽死无憾,永垂不朽。

第三

如果寡君不批准家父的请求,那么,下臣将依法担任敝国的职务,率领一支小部队,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到那个时候,如果不幸与贵军相遇,下臣将奋勇当先拼力死战,决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这一片赤胆忠心,就是下臣可以报答君上您的。


直言相告,是战士的风骨。

刚而有礼,是华夏的风采。


共王听了,肃然起敬,以最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出境。

他还感叹说:晋国有这样的战士,我们是无法与之争雄的。


——故事见《左传·鲁成公三年》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四卷《青春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