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考古学教授,带您探寻“中国”的由来

孔学堂 2021-10-19

  2019年6月16日,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703场暨考古系列讲座第十八场正式开讲,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庆伟教授从“考古为何”“中国之争”“宅兹中国”和“最早中国”四个方面,向现场300余名听众介绍了什么是考古学、什么是“中国”、探寻最早的“中国”究竟在何时、何地诞生等诸多内容。


孙庆伟教授带来

题为“追寻最早的中国”的讲座


  讲座伊始,孙庆伟教授先向大家科普了什么是“考古”,他说,考古不等于挖宝、鉴宝,回顾中国考古学百年阶段,其实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本质是科学数据的采集,史料的生产和加工,更重要的是对史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而归纳、阐述和总结。


  接着,孙教授以两位学者的“中国之争”来解释什么是“中国”的标准。学者许宏主张“最早的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应为最早的“中国”。而学者何努以“在由圭表测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国”的判别标准,陶寺应为最早的中国。孙教授指出,两位学者判断“中国”的标准都是依照二人各自发掘的遗址文化而进行的考证。但要讨论最早的中国,必须要回到最早的背景来研究什么是“中国”。


现场300余名听众正认真听讲


  从文献和文物来看,最早出现“中国”字样的文物是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从文字上看,甲骨文的“中”字是旗帜的意思,“中”是核心,是变动的,随着王之所在而变动。而“国”字 ,邦也,指城。从历史来看,夏代的中国以“居九鼎焉......四方入贡道里均”为据,商代以东南西北的四方为据,周代以“惟王初迁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治民”的新的政治中心洛邑为据。由此可看出,夏、商、周三代对“中国”的概念解释基本为国中之国、国上之国,“中”既是当时方位上的“中”,也是文化位置的“中”。


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宅兹中国”


  由此,孙教授引出“何为中国”的结论,“中国”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上的概念,所谓的“中国”其实就是“国上之国”,“中”与具体方位无涉,而是华夏文明的自我称许,是特指某一历史阶段的文明制高点,是满天星斗中最璀璨的一颗。所以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来思考,必须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个核心来探讨。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


  最后,孙教授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结合良渚文明和神木石峁遗址解读了“何为最早的中国”。“五帝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篇,最早的中国始于黄帝,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中国’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虽然关于五帝时代是传说还是信史一直有争议。而他认为,历史记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有想象的成分,但其真实性不能因为想象的添加而被抹杀。


主讲人

  孙庆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三联书店,2018)、《追迹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科学出版社,2015)、《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等专著。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奖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文/李沅栗

图/王大印

审稿/翟佳


热文推荐

诗词中的夏天,名字好美!

王阳明: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浓的滋味

古人太有才了,“谐音”竟然可以这样玩!

如果用一句诗形容你的工作,你想说哪句?

当千古名句遇上标题党,苏轼: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历史上那些离不开酒的诗人们……

《人民日报》整理:一读就错的116个汉字,你读错了多少?

《诗经》中的40个神句,无关爱情,句句说透人生

“溪山拾遗”征稿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