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的孔子,一生都在充电
2570年前,孔子诞生,尽管那个作为公历起点的神之子还远未出世。
在他73岁泰山倾颓之后,他仍将以各种面目游荡在这块土地,达两千多年。
他将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
然而,在那未免太过“短暂”的73年里,或许他最贴切的身份是:“士”。
这个身份已注定了他内心有情怀,却手中无权杖;注定了他要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境遇,没有两样。
《赤壁》里关帝爷对孩子们说:“读书,你们将来就有饭吃了。”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读书的初衷。但孔子的求学可不是为了吃饭,那是精神世界丰富和完成的过程。
所以他才如此谦逊,如此不知疲倦,精神的完善是没有止境的。有趣的是,恐怕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求学,让孔子的吃饭问题反而不那么容易解决了。
1、政治课老师郯子
26岁的孔子,一逮着机会,就迫切地向郯子虚心请教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然而此时,他已是誉满鲁国的大学者。
2、音乐课老师苌弘
听闻苌弘通晓天地、日月、风雨、历律、谶纬,还擅长音律,孔子几次登门学乐。不知苌弘冤血化碧之时,孔子作何感想?
3、哲学课老师老子
孔子一生只见过老子一次。只此一回,便论尽了人间苍穹,无涯理道,生命万象。想象中的孔老会谈,定然字字珠玑,舌灿莲花。
4、古琴课老师师襄
师襄一生也没见过孔子这样学琴的人。27岁的孔子向师襄学一支新曲,从技艺学到神韵,从志趣学到精神风貌。
5、口才课小老师项槖
孔子折服于七岁项橐的百般刁难,向他谦恭行师礼,绕城而过。《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6、去雒邑进修
公元前518年,有了机会去雒邑进修,这是孔子一生中最快乐的求学时光,几乎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年来男儿的磊落抱负!
在孔子的时代,即使博学盖世,但他的仕途却坎坷多舛极了:当个芝麻小官,他乐呵呵地安分职守,以“少能鄙事”为荣;
多次面试不济,他也以德报怨,且行且求学;一旦官袍加身,他开心地“翩然”而出,认认真真地打算做好官;
卷入政治斗争后,他又毅然辞别;流亡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终其一生,寻知音,觅良主,知其不可而尽数为之。
1、第一份底层工作:管理仓库
君子不怕出身低微,平凡岗位最难是“认真”。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
2、第一次去齐国面试:没有录取
人不理解我,但我也不怨恨,这才是君子!
对于孔子,齐景公确实是动心了,曾经准备给他稍低于上卿的待遇。
但是这一切遭到了以晏婴为首的齐大夫的反对,甚至到了有人要害孔子的地步。
失于政并已暮气沉沉的齐景公改变了态度,是安慰又是敷衍地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3、第二次:他拒绝高薪,炒了鲁国二老板的鱿鱼
要糊口,要干大事业,也不能违背良知与道德。
孔子很犹豫。他的内心是跃跃欲试,但打击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阳货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也坏自己的名声。
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4、在鲁国“翩然”上任:一年内官升三级
有原则、有思想,并且认认真真的做官。
终于可以有一个地方,可以让自己去具体实施自己的理想了,他怎能不“翩然而出”呢?
在为官上,孔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带了一个好头,那就是有原则、有思想,真做官、做好官,而且是认真做官。
5、上任的第一把火:杀人
知识分子一进体制内,就开始“党同伐异”。
杀不同政见者或者杀利益相争者,是古已有之,后世当提高警惕。
少正卯也是个“闻人”,只是他的“闻”与孔子的不同,他好像有点邪门歪道,起码杀他的人是说他宣扬的是邪门歪道、异端邪说。
6、辞职:哪怕是长达14年的流亡
在不兼容的政治斗争中,选择了带着理想离开。
孔子内心里十分清楚,他的理想与追求,实质上是与“三桓”势力水火不相容的,而他一介儒生,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
不知是孔子感觉到对方暗藏着杀机还是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五十五岁的孔子走得十分匆忙。
虽然那次离齐也是这样的匆忙,但是这次是离开自己的故里自己的国家呀!
7、海外求职:他快成“面霸”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实现理想的过程,幸福并且疼痛。
孔子在外多年,心情很不好。
比如,他在卫国,独自在屋里击磬,铿铿作响,甭提有多烦。
这种烦恼,无人会,反而让个背着箩筐打门口过的汉子给听出来了。
孔子的烦恼是“莫己知”——谁都不搭理,谁都不理解。
该跑的地方都跑过了,剩下的只是浮海居夷。
子在川上感叹了一句:“逝者如斯夫!”
人生短暂,究竟在追求什么?
孔子追问了一辈子,两千多年后我们仍在追问。
思想要用行动表达,立言,立功,立德,孔子用这样的言行告诉后人。
为难的是,我们要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要么带着真善美的理想勇猛前行之后,轻易浸溺在挫折和得意中,反而忘记了一出发时的初衷。
去问问孔子,坚守精神家园,到底有多难?
1、43年教育人生,他创办了中国影响最大的平民教育
他以恢复周礼从而达到“君臣父子”全社会有序稳定为己任,他的“学移民间”的私学有着与“学在官府”分庭抗礼的强大生命力。
2、在陈蔡逃难的时候,他写出了《春秋》
这样的故事,既不体现孔子建功立业的才能,也没陈述儒家深远高明的义理。只是陷于困境的夫子,在对发牢骚的门徒进行宽慰。
3、他一边寻找良主,一边退而修《诗》《书》《礼》《乐》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孔子的一生几乎是标本式的一生。
每一个知识分子,或者说,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人,都和孔子一样,一生在现实的大地上寻求理想实现的可能性。
追求、碰壁,然后或者坚持立场,或者修正理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逐步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在人间诗意栖居的方式。
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精神上的宗师,也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热文推荐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