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病学领域十大改变:1945-2015

HAOYISHENG 2021-06-05


来源:“HAOYISHENG”微信号

近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Mark Micale完成了一项吸引人的工作:在3年的时间内走访了北美洲200名精神科专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治疗师、心理医生、执业护士等,并通过一份非正式问卷获取了这些受访者针对二战后精神病学沿袭进展的观点。


以下为受访者眼中精神病学领域自1945年以来的十大改变,由Psychiatric Times精神病学历史版块编辑Greg Eghigian博士基于Micale教授的工作完成:


1、上世纪50年代的精神药理学革命:1951年,Charpentier人工合成了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1952年,研究者发现第一种抗抑郁药、非选择性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异烟酰异丙肼的抗抑郁作用;1957年合成第一种抗焦虑药物氯氮䓬(利眠宁);1958年发现第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丙咪嗪的抗抑郁作用。


2、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维基百科对“去机构化”的定义为:针对被诊断为精神障碍或发育残疾的个体,使用隔离程度较低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取代长期治疗的精神病院的进程。这一进程主要两种方式:首先,聚焦于减少精神科机构的患者规模,通过让患者出院、减少住院时长及降低入院/再入院率实现;其次,对精神病院进行改革,减轻或消除针对依赖、无望、获得性无助或其他适应不良行为的强化。


3、精神分析的衰落:精神分析曾风靡一时。然而在二战后,人们发现精神分析疗法不仅费时,且疗效并不十分理想。1952年,艾森克发表题为“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An Evaluation”的研究,指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当时的心理治疗可促进神经症性障碍患者的康复。与此同时,新的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取代了精神分析法,但也有很多咨询师采取了折衷的做法。


4、心理治疗操作者的变迁:从精神科医生到无医学培训背景的个体

5、大规模、耗费重金的科学研究的兴起


6、上世纪80年代后心境稳定剂及心境增强药物的研发及流行


7、药企影响力日盛;8、DSM地位提升


9、精神科诊断蓬勃发展;10、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疾病


文献索引:Micale MS. The ten most important changes in psychiatry since World War II. Hist Psychiatry. 2014 Dec;25(4):485-91. doi: 10.1177/0957154X14547460.


信源:Greg Eghigian, PhD. Top 10 Changes in Psychiatry. Psychiatric Times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为旗下超 10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权争议或频道建议与需要均可在频道后台留言或直接加小编QQ(980151516)或者微信沟通,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