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赞】“十三五”期间广东卫生健康事业交出亮丽成绩单!

健康广东 2021-07-08


12月3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巡礼十三五”系列发布会(广东专场),介绍我省“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工作进展成效。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省疾控中心主任邓惠鸿,阳江市委常委、阳西县委书记孙波出席发布会。广东是首个参加该系列发布会的省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这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迈向全民健康的五年,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策划召开了“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卫生健康领域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广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五年来,广东医疗发展有什么变化?段宇飞主任揭开了谜底。

强基层,推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广东先后启动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和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攻坚行动,统筹财政投入612亿元,“软硬兼施”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在硬件上,广东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将人口大县的4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让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软件方面,广东全面推行“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落实“两个允许”,打破绩效工资“天花板”,实施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分级诊疗秩序基本形成。2019年全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绩效考核,我省总分第一。

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广东先后投入150余亿元,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和广州呼吸、肾脏、肿瘤三大中心。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共建“1+1+6”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和三级公立医院激励方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先后落户广东。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我省获A以上等级医院2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广东建设了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了六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了100名医学领军人才、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推动三医联动,深化医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广东以加快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引领,统筹推进五项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公共卫生、中医药传承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改革创新。率先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广东连续五年均有一项改革被评为全国医改“年度十大创新举措”,广州花都“村稳”改革、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港大深圳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阳西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多项改革全国推广,广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案例得到全国推广,为全国贡献了广东智慧。

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大堤”。广东建立粤港澳和泛珠三角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科学快速有效防控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寨卡病毒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广东创造性提出“三道防线”、社区“三人小组”、流调“三同时”等做法,创造了十四项全国率先,为国家防控大局贡献了广东方案、广东经验。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市县级慢病机构推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挂镇(街)疾控中心牌子,推动医防融合发展。

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健康广东行动,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构建健康广东建设“1+N”政策体系,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18个专项行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人群健康素养。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挖掘岭南传统中医药现代价值,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推动岭南中医药传承创新。

五年成绩怎样?数据来说话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的7.2%增长到2019年的9.1%。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分别比2015年增长11.5%、17.7%、20.4%。居民10分钟以内到达最近医疗点比例达86.8%,较“十二五”末增长11.9个百分点。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数、高级职称人数、本科以上学历医生总量,分别较2015年增加28.8%、57.1%和83.3%。2020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6.9%,其中11个县(市)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城乡居民看病就医体验明显提升。智慧就医服务覆盖100%的三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一键诊疗”“一站会诊”重塑诊疗流程,“一码通用”“一体服务”改善就医体验。

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病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广东抗疫工作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77.1岁提高到78.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1.56/10万、2.64‰下降到11.22/10万、2.0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高水平医院加速发展,抗击疫情做龙头,显担当


2018年广东启动了高水平医院建设,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这些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段宇飞主任介绍,广东省在2018年实施了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建设以来,高水平医院围绕技术、科研、人才、专科、制度、示范等六大任务加速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在发展前沿医疗技术方面,开创了多项全国乃至全球顶尖技术,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手术,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技术。二是在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方面,取得了85个国家重点研发和科技重大专项、18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深圳获批1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是在拔尖医学人才方面,通过自培和引进新增16名院士、12名长江学者、31名国家杰出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百千万人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是在医学专科建设方面,获得了15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了100个省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并对在全国排名前列的重点专科实施激励政策。五是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加强绩效管理与评价,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广东获得A以上的医院28家,数量居全国的首位。六是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方面,广东省充分利用委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机遇,通过联合创建、设立分中心、建立协作单位等多种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在广东。

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高水平医院勇于担当,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的龙头作用,其中有16家高水平医院成为省级定点收治医院,救治专家组由钟南山院士领衔,有500多名专家加入,涵盖呼吸、感染、重症等学科,他们到全省各地驻诊或巡诊指导。

广东省建立了三级诊疗制度,包括远程会诊、专家巡诊,以及驻诊,高水平专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所有患者都能得到最好救治。有24家高水平医院抽调937人支援湖北,占全体支援人员的37.6%。如中大附一、附二、附三这三家高水平医院都一次性派出了超过130余人支援湖北的队伍,逆行出征,驰援武汉,驰援湖北。在高水平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支撑下,截至12月2日,广东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97.8%,死亡率0.4%。


基层人才队伍“引得来”、“流得动”、“留得住”

广东省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呢?

段宇飞主任介绍,基层人才问题,广东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基层的人才也成为制约我们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医疗水平提高的难点和堵点。在这方面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

第一,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对人才建设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县域医共体实行统招统管统用,解决了人才“进得来”的问题,“流得动”的问题。

第二,采取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广东省实行了“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还有六个允许,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在边远山区,政府有补贴,每个月补贴一定数量,鼓励基层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对基层的事业费也增加了下拨量,解决了让人才留得住的问题。

第三,职称评定体系。广东省采取了两套职称评定体系,基层有个专门对于基层倾斜的职称评定系统,具体来讲就是如果在基层获得中级职称后,连续在基层工作满10年,就直接认定为副高,解决了基层人才事业上有奔头的问题。

广东省还开展了多项吸引人才的举动,“填洼计划”、“三羊行动”等等,对于基层人才“引得来、流得动、留得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还安排5000多名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下乡支医,为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万多的紧缺医务人员。另外,省财政出资订单定向招收医学生,由2015年每年招400名增加到今年每年招2000名。如果不是订单定向培养的,愿意去基层,可以退回大学期间四年的费用等等,这些政策都对基层人才建设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招聘8500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得到有效补充,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140人。直接认定基层副高级职称人才95人。基层卫生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广东“组团式”帮扶要动“真刀真枪”,不能搞花拳绣腿

广东实施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效果如何?

段宇飞主任表示,广东虽然是医疗大省,但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发展不协调问题也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我省选取了14个县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帮扶。2019年,全省有54家三甲医院加入“组团式”帮扶,实现全省57个县的78家县级医院“全覆盖”。

组团式帮扶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是帮什么。

有别于以前松散型的帮扶,“组团式”帮扶是根据受援医院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先“把脉”再“开药方”,可以说,县级医院缺什么,三甲医院就来帮扶什么。

帮扶不仅提高了县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更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帮扶团队“带土移植”了三甲医院的科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到支援医院。

第二个问题,怎么帮?

他们分为常驻帮扶和柔性帮扶两种,常驻帮扶工作队由1名队长和4名成员组成,服务1年后轮换,工作队长直接担任受援医院的副院长,其他队员担任相关科室副主任。此外,支援医院每年还派出不少于4个批次20人次开展柔性技术支持。

“组团式”帮扶就是要动“真刀真枪”,不能搞花拳绣腿。我们派到基层去的都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超过50%,研究生学历超过70%。

第三是,帮扶效果如何?

帮扶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哪些病种的患者转往县域外就医的比率高,帮扶团队就针对性提升这些专科水平,并提高疑难危重病的收治能力。比如,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帮扶下,化州市的县域内住院率从2016年的72%提高到2020年一季度的87.4%,实现“大病不出县”。

两年多来,通过“组团式”帮扶,广东共有3000余名基层医卫人员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10.3万余名本地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1422项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受援医院申请并立项了137项科技项目,医院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较快提升,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就近在家门口看病。



“一个特质” “四支队伍”“五项核心能力”打好广东战法


广东省近期在突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处置和卫生应急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邓惠鸿主任透露,在实战中,广东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广东的战法,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特质”“四支队伍”“五项核心能力”。



“一个特质”,是指广东省疾控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监测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的卫生应急队,始终保持着对新发传染病的高度敏锐。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我们经常像箭在弦上,时刻蓄势待发。

 

“四支队伍”,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疾控中心打造了四支全国一流的队伍,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队伍、实验室检验检测队伍、风险评估队伍和风险沟通健康传播队伍。这四支队伍在历次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五项核心能力”,是指全面实时监测、及时评估研判、适时通报预警、快速应急处置和主动精准干预这五项能力。



广东如何保障疫苗接种安全便利,原来有这六招!


广东每年有6000万剂次的接种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全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如何保障疫苗接种安全,让人民群众更安心,邓惠鸿主任透露,为了保障疫苗安全便利,广东使出了六大硬招。

第一招:高标准冷链,确保每一支疫苗的运输安全

2020年广东省实施了第三轮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以更高标准为99家疾控中心改扩建疫苗冷库,为83家疾控中心配备了全新疫苗冷藏车、为2427家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了1620个后补式冷库、5997台智能医用冰箱。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全程实时温度监控,出现异常情况即时预警。

第二招:“五码”联动,确保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

2020年3月,我省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完成了与国家药监局疫苗追溯协同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受种者编码、疫苗追溯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单位编码和接种医生编码的“五码”联动,保证每一支疫苗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招是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一次疫苗接种的安全

广东专门成立了省级免疫规划技术专家组,手把手培训了5.4万名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标准化接种门诊实现全省100%覆盖,科学设置功能分区,保证每一支疫苗接种都规范安全。对于接种后不良反应,实现从接种单位到县到市到省级的四级监测和网络直报,建立省-市-县三级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机制,最大限度保障疫苗接种后的安全。

第四招是优化服务,确保每一次接种省时省力

2019年,广东率先出台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的政策,全省2岁以下儿童往返接种门诊的接种次数平均减少12次以上,平均节省家庭交通及误工支出1240元。推出“粤苗”APP,群众预约接种更方便。全面开展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群众可一键预约接种、获取接种提醒、查询接种记录,追溯每支疫苗的生产、流通和接种等情况,彻底解决以往“进门靠挤”“排队靠站”“打针靠围”等烦恼,人均每次接种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第五招是设置特殊接种门诊,尽力让更多人得到疫苗的保护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仅设置了儿童预防接种门诊,2015年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设置了成人接种门诊。患有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出生缺陷儿等特殊人群最需要疫苗的保护,但许多接种门诊不敢给他们服务。2017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设置了针对这类人群的特殊接种门诊。

第六招是保险补偿,最大限度解除接种的后顾之忧

201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实施方案》,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纳入保险补偿;以往只对异常反应个案进行补偿,现在将不能排除异常反应的个案也纳入补偿;引入人民调解组织参与异常反应补偿保险和调解,补偿工作效率从原来的90天缩减到30天。



港中大深圳医院来了,规划床位3000张!

“十三五”期间,深圳医疗服务有何亮点? 

罗乐宣主任表示,深圳毗邻港澳,多年来,深圳积极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促进资源要素流动,规则对接。

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营业,运营8年来,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和国际认证。2015年起,港大深圳医院试点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方便居住在深圳乃至珠三角的香港籍老年人就近就医。今年11月,港大深圳医院配合香港医管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3.8万名香港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大大便捷了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

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正式签约落地,规划床位3000张,将继续拓展跨境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深圳大力支持港澳地区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来深办医。目前开设13家港澳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名医诊疗中心,已有96名港籍、6名澳籍医师在深长期执业。

未来,深圳将按照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是全科和专科医生。



县域医共体保障群众就近治疗,少花钱、治得好

“十三五”期间,作为欠发达地区,阳西如何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破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的各类瓶颈,让群众在基层就能获得优质的服务?



孙波书记介绍,主要通过强龙头、兜网底、打破“四个壁垒”,破解瓶颈难题。


一是强龙头,破解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薄弱的瓶颈改革前,县级医院高水平医疗人才短缺、专科能力不强、住院床位不足,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较薄弱,“大病”患者往往选择县外就医,而且一次县域外就医费用是县域内的3到5倍。在省、市卫健部门的支持下,针对群众就医需求大的病种,与10家三甲医院组建肿瘤、胸痛、卒中等10个专科联盟。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县域住院率较改革前提升了11.5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县级医院门诊诊疗量、住院服务量分别增长17.2%、57.6%,三、四级手术量占比增长159%。


二是兜网底,破解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我们按照平均30万元每个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统一标识为“阳西总医院某某卫生站”,增强村医归属感和群众信任感。总医院对村卫生站统一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完善村医养老保险,提高村医待遇,村医收入较改革前增长140%,让村医安心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三是打破四个壁垒,破解人才难招难留的瓶颈。首先打破权责壁垒。县里设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统筹卫健、编制、人社、财政、组织等部门职能,理顺政府办医主体、部门监督管理、医院自主经营三方权责。其次打破身份壁垒。我们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实行编制备案制和管理干部级别备案制,新聘干部不再设定行政级别。再次打破人才壁垒。我们采取“统招统管统用”模式,“县招镇用”的卫生人才,县财政按每人每年6万元标准定额补助。医共体内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同工同酬。两年多来,全县共引进了44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最后打破薪酬壁垒。我们着力打破原有的薪酬分配模式,绩效工资分配实行“六个允许”,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真正做到能者多劳、绩优薪厚。


来源:健康中国、中国网直播、南方+

编辑:方洪秀、谢韵宁

责编:陈广泰

猜你喜欢





2020年12月3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注意】女子左臂彻底罢工,只因做了这件事!寒冷天气高发!

【惊呆】20年前的旧伤痕居然癌变了…这个部位受伤千万别忽视!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栏!


点赞广东卫生健康工作亮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