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生】大雪时节冬渐浓,温养润燥过寒冬!养生方法快收好

健康广东 2021-07-0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今日0时9分迎来大雪节气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中医上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大雪节气正是进补调的大好时机。 
“藏”
重点保护呼吸道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冬季干燥,加之暖气较热,呼吸道成了最易发病的“重灾区”。尽量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
如果室内空气太干,可在暖气搭一条湿毛巾,或使用加湿器。一般来说,冬天室内的湿度在30%至6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度”。这样的湿度下,人体总体感觉良好。同时还应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补”
食补或药补以蕴藏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大雪和冬至前后进补。此时进行食补或药补,药力(或食力)易于蕴藏而逐渐发挥效能,是年老体弱之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最佳时机。
在饮食上应多食羊肉、菠菜、香菇、山药等食品,以养脾、肾。老年人脾胃虚弱,在饮食上应避免浓浊、肥腻和过咸之品,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怀山药、山楂、柚子等,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



“穿”
大雪养生要保暖
进入大雪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大雪时节,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头部的血管密集,耗氧量大,热量散发也多,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
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也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很有帮助。”
而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大雪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食”
食补要吃大白菜和海带


冬季应以进补为主,由于如今大家的饮食水平都比较高,饮食上更应养宜适度、养勿过偏。
大白菜是大雪节气的时令菜,如今人们选择多了,但大白菜却是养生的最好时蔬。大白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很好地养护我们干燥的皮肤,而且大白菜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对于冬季润肠通便非常有好处。
白菜性平、清热,且无寒无温,“白菜解百毒”不无道理,人们可在冬季多吃白菜来“解毒”。而“冬吃萝卜夏吃姜”也是很好的选择,冬季人们运动较少,气血运行不畅,而萝卜恰有行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四季情志养生一书中也提到。大雪节气应该多吃海带。在大雪节气为什么要多吃海带呢?这是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说,海水性属阴冷寒凉,生长于此的海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
海带性味咸,长期食用还有温补肾气的作用。而且海带是人类摄取钙、铁的宝库,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冬季吃海带可增加人体的抗寒能力,对儿童、妇女和老年人均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此外,大雪时节还应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以预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发生。


避寒就温防冬病



大雪时节,气温明显下降,尤其以清晨和夜晚更为明显。天气寒冷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支气管痉挛,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体质偏于虚弱或有上述疾病的人群,应该特别注意御寒保暖,尤其是头颈部、肩背部、胸腹部、足部这几个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应重点防护。


头为“诸阳之会”,靠近心脏,血流量大,向外散发热量也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散失总热量的30%,气温越低,热量散失的比例就越大。


如头部受寒,阳气受损明显,容易出现头痛、头晕、耳痛、鼻塞、流涕等风寒证的症状;胸背部受寒容易导致胸阳闭阻、心脉不通,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足部受寒,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谓“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容易诱发潜在的疾病。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备好帽子、围巾、披肩、长袜、外套等御寒衣物,降温时及时添衣保暖。


温润滋养强体质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人体阳气也相对偏弱。所谓“冬天进补,开春打虎”,适当进补不仅有助于抵御寒冷,还能增强体质。牛肉、羊肉、鸡肉、虾等食物富含蛋白质或脂肪,热量较高,中医认为它们性质温热,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食材。每年冬天,餐馆中猪肚鸡、羊肉煲、水煮牛肉等菜式更受热捧,就是冬令进补在生活中的体现。


但冬天气候偏于干燥,饮食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使用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以免增加食物燥热之性,导致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另外,对于阴虚血燥之人,牛肉、羊肉等大热之品不宜多吃,而鸭肉、龟、鳖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适当选用。鸭肉性平、微寒,能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清热、补肾养肝;甲鱼性平,能养阴清热、滋肾养血,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


烹调时还可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枸杞子、桑葚子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可助您安然过冬。


冬吃萝卜赛人参



冬令适当进补,可以为来年打好基础。但如果进补不当或过度,加上冬季人体阳气潜藏,能量消耗减少,也容易导致内生积热。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这恰好道出了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深意。萝卜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生吃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足部按摩固阳根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即“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共计60多个穴位。


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在足底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适当的按摩,可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之先天根于肾。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下~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可起到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此外,足部按摩宜找准敏感点,讲究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按摩力度因人而异,并以能耐受为度。若能配合沐足,则效果更佳。




大雪食疗

 

01

酸甜萝卜


【材料】白萝卜500克,米醋、白糖、食盐各适量。


【制法】萝卜洗净后削皮,切成薄片,放入适量食盐,拌匀至萝卜出水去除苦涩味。然后用清水漂洗,挤干水分,盛在盘里。以米醋和白糖约3:1的比例加入萝卜中,拌匀后放置两小时即可食用。


【功效】醒脾开胃,清热除燥。适合食欲不振、燥热伤津之人。


02

萝卜焖牛腩


【材料】新鲜牛腩500克,白萝卜500克,生姜3片,葱3根,八角5颗,小茴香5克,桂皮5克,香叶5片,柱侯酱、米酒、酱油、冰糖等调料。


【制法】萝卜削皮切块后用水煮3分钟捞出;牛腩切块,用开水氽烫后捞起;生姜切片,葱切段备用。锅内放油烧热后,加入姜、葱、八角、小茴香、桂皮、香叶炒出香味,然后加入牛腩、适量柱侯酱,翻炒上色,接着加水至高出牛腩约2厘米,再加入适量米酒、生抽、老抽、冰糖,然后盖上锅盖,中小火焖1.5小时,最后加入萝卜,继续煮半小时至牛腩软烂即可。


【功效】温脾暖胃,补中益气,强健筋骨。适合气虚体弱、筋骨酸软之人。


03

小米玉米番薯粥


【材料】小米100克,白米50克,玉米粒30克,番薯100克。


【制法】番薯洗净后削皮切块备用。小米、白米、玉米粒淘洗干净后放入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加入番薯,小火续煮约30分钟至番薯熟软即可。


【功效】补虚养胃,益气健脾。适合素体脾胃偏虚或大补伤脾后出现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之人。


来源:健康中国、健康湖北
编辑:谢韵宁
责编:陈广泰

猜你喜欢





2020年12月7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注意】12岁男孩反复流鼻血,一查竟是大事!医生:这类人群高发
【科普】“老寒腿”是不穿秋裤冻出来的?秋裤:这锅我不背...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栏!


静养顺阳生,温暖过一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