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次出征,转战全国——抗疫英雄管向东的重症医学情结

吴冰、程远州 健康广东 2021-06-27


2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驰援黑龙江新冠肺炎救治医疗队结束隔离,各自回到原来的岗位上,59岁的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终于有时间对自己7次出征战疫情的经历进行总结。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过去的一年间,作为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重症救治专家组专家,管向东先后转战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等地,有203天奋战在最凶险的抗疫一线。


在武汉,他与其他几家医院的重症专家被网友赞为“重症八仙”;去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眼下,管向东又被推荐申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转战全国战疫一线的“救火队长”

2020年2月2日,一列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上,车厢里只有两名乘客,一位是管向东,另一位是护送其赴鄂的警察。

“重症专家到武汉去,到湖北去!”1月29日,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管向东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国重症同仁做前沿战士,此举得到热烈响应,在4.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中,约有1.9万名来自重症专业。


在征战武汉的66天里,管向东每天巡查各定点医院,筛选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指导ICU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还要与其他重症专家组成员、定点医院负责人、责任医护召开死亡病例讨论会,总结救治经验,编写诊疗方案。当时,他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进出多个不同医院的ICU,即便天气严寒,隔离服内的内衣也从来没有干过。


对湖北基层县市来说,管向东更是“救火队长”。他的足迹遍布武汉以及湖北各基层县市疫情定点医院和ICU,宜昌、荆州、荆门、襄阳、随州、孝感、鄂州、黄石……天门市的新冠病死率曾连续11天位居全省第一,死亡病例还包含30多岁的年轻人,2月8日,管向东赶赴天门;2月16日,仙桃市病死率跃居湖北第一,管向东立即驰援,参与抢救、指导救治。有了他的支援,两地患者病死率迅速下降。


在武汉,包括管向东在内的8名专家坐镇武汉7家重症定点医院,与各医疗队一起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被同行和网友称为“重症八仙”。


为提高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管向东临危受命,主笔组织一线重症专家在2020年2月初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下发全国各地,作为临床重症治疗的实战依据,极大提高了治愈率,有效降低了病亡率。


在抗疫一线,管向东始终坚持防控感染、科学救治。高传染性的新冠肺炎救治操作中,“气管插管”危险性高,疫情早期曾经有当地医护人员“中招”,对救治效率影响较大。为此,他主动联系国内外相关团体与单位,募集了近五十套正压防护头套等防护装备,指定捐赠临床一线执行重症救治操作医务人员,有力推动了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措施的开展,也为有效保护一线医护人员作出了贡献。


随着湖北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管向东离开武汉,返回广东仅仅3天,又被征召,驰援黑龙江绥芬河,随后又两度奔赴新疆喀什,然后赶赴牡丹江、绥化、哈尔滨、沈阳等地,一年来不是在抗疫一线,就是在去一线的路上。





重症医学科“领头羊”的深思

采访中,管向东反复提到他的“重症情结”。

中山一院是国内最早探索ICU建设的医院之一,1991年建立ICU教学示范基地,管向东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ICU毕业研究生来此ICU工作。他牢记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经过近30年的深耕,带领团队把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打造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重症医学科之一,也是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重症医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培训基地、临床进修中心。


多年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创下了系列“第一”:国内第一次开设本科生“重症医学”自选课程,第一个(2005年)培养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点、硕士点(2010年)单位;2003年管向东成为我国第一个重症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0年被评为国家卫计委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此外,管向东编著了国内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作为《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年》工作小组组长,主持和参与了所有重症医学十四个指南的编写工作。



目前,管向东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定期开办40人以上的重症医学专业进修医生培训班,辐射范围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转战全国抗疫一线的经历,让管向东对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重症救治在抗疫中的突出成绩再次证明,我国重症医学科在临床救治能力上并不逊色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学科建设和全国层面的发展上,仍存在很大差距。”管向东说,疫情暴露出我国重症医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比如床位、医疗设施储备及人员培养方面的欠缺,但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目前我们亟需抓住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的机会迎头赶上。


多年来,每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是重症医学专业发展的重大契机:抗击非典型肺炎疫情救治之后,中华医学会成立了“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灾后,重症医学科为公众所熟知,当年7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将重症医学科定为二级学科。


紧抓重症医学科发展的机遇期,管向东认为,需要以系统化思维布局学科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搭建、医保覆盖等方面软硬件同步加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为国民健康筑牢底盘。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摸清重症ICU床位、人才缺口底数,制定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满足办学条件的大学开设重症医学系和本科专业,给予该专业更多的硕博士招生指标。同时,完善临床资质准入考核标准,规范畅通其他专业医师获得重症医学从业资格的渠道。为更好地吸纳人才,医院应设计更为合理的职称晋升和薪酬体系,对重症医学科给予适当倾斜。


让管向东颇为欣慰的是,他和其他重症专家关于通过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加强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呼声终于落地——2019年和2020年,国家卫健委先后批准重症医学的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高水平发展方面,他认为应加快设置国家与区域重症医学中心,制定国家与重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并据此建议遴选区域内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医疗技术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加快设置国家重症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


此外,管向东认为,当前亟需建立全国联网的重症医学数据库,打破重症医学信息化孤岛,以大数据集成开发促进重症科研水平提升。建立基于重症临床诊疗数据的信息系统,形成13亿人口基数的资料详细、样本量大的重症信息数据库,不仅有利于生成临床知识库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方便基层开展远程医疗,同样这也是一座开展临床研究的“金矿”,对守护国民健康价值巨大。


作者: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吴冰、程远州责任编辑:岑婉梅




推荐阅读:




上榜了!广东5家医院位列全国“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前十


2021年3月24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栏!





一起来关注结核病防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