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阅读背后的言外之音
4.23日下午第一届儿童早期阅读论坛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周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伍新春教授作为嘉宾,为家长了分享了“零岁起步·儿童早期阅读的秘密”主题报告。
伍新春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现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与新职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下为部分精选内容。
儿童早期阅读与心理发展 | 伍新春
我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早期阅读,所以我更多的跟大家谈一谈:怎样真正的科学理解阅读;怎样通过阅读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在座的有家长,也有小朋友,所以我想先来看一个故事。
刚才周老师谈到早期阅读的是图画书,从图画书里面我们怎么理解阅读。也就是说我们家长的阅读观,教师的阅读观会影响我们对孩子阅读的选择方法:选择什么样的图画书,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都跟我们对阅读的认识密切相关。
假如说你就是一个读者,这个是故事书的封面,你看到这个故事书的封面,你的头脑里面有没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是看这个故事书里面有那些元素,里面肯定会看到有一条鱼,鱼在哪里?在水里。怎么上面还挖出来一块,像一个酒杯一样呢?这不是真的,是想象中的。想象中的这个变成了什么?好象长了两个翅膀,变成了可以在天上飞的鸟,假如说你不看这个标题,看到这个图,让你给这个故事起一个名字,你觉得可以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嘉宾:我想飞。
伍新春:或者是鱼的梦想。他想自己变成一只鸟,可以在天上飞。习大大让我们做中国梦,小鸟也做了一个很大的梦。
但是我们再看这个文字的标题叫做《鱼就是鱼》。
是不是感觉跟你这个图画提供的信息有点矛盾?有矛盾,这恰好就是我们阅读启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带着这个问题,怎么我看到这个图画讲鱼长了翅膀,想在天上飞,他做了一个梦,怎么这个故事的标题说鱼就是鱼呢?到底这个故事会讲什么?是不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很自然的就会引导孩子对这本书,对这个图画故事书有了兴趣?
故事是讲什么呢?
我把里面的几副插图随机的排列顺序,根据你的理解去安排顺序。
你觉得哪个是第一幅图。
小朋友:有小鸟。
伍新春:有没有不同意见?里面有青蛙,有小蝌蚪,在座的家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就会知道蝌蚪长大之后会变成青蛙,鱼长大以后还是鱼,所以里面有蝌蚪,有鱼,这个上面是不是有蝌蚪和鱼,上面是有青蛙和鱼。我想这不是出现了3个不同的动物,经验上可能是讲蝌蚪长大之后变成了青蛙,鱼有小鱼长大之后还是大鱼,还只能是鱼。
我们要真正读懂这个图画故事书,很多时候读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是让孩子有一些基本的生活的经验,常识,他才有可能真正的,就像周老师说的理解性的阅读。
大家看这幅图上,是不是感觉鱼和青蛙在吐泡泡,是在讲话,在交流,在分享。
刚才讲的这幅图里来看,鱼和蝌蚪谁更大一些?鱼好象是老兄,蝌蚪是弟弟。长大之后,鱼还是老兄,青蛙还是弟弟,但是有时候哥不见得比弟弟有出席。青蛙是不是两栖动物,鱼只能在水里,但是蝌蚪长大之后,既可以在水里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这幅图就是蝌蚪变成青蛙之后,离开水面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那上一幅图可能是讲什么?是一个鱼老兄舍得青蛙老弟走吗?不舍得,但是又不能阻止老弟有出席的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自己也很希望了解外面精采的世界。
这个故事的中间,假定你来构建的话,还可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也许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谜了眼,忘记了这样一个嘱托。到了8月15日,月圆之夜,想到家里还有一个鱼老兄在等着我,良心发现回家跟鱼老兄做了分享。这实际上底下的三幅图,哪一幅在前面已经无所谓了,他说外面有一种动物叫做“人”,人有老有老,有男有女,人有两条腿,直立行走。外面有一种动物叫做牛,牛有两个犄角,四条腿,爱吃草,外面还有一种动物叫做鸟,鸟有两个翅膀,可以在天上飞。
所以说这几幅图,就是鱼听完青蛙的介绍之后,他的头脑中浮现,构建,想象出来的人的形象,牛的形象和鸟的形象,各位,它是人吗?是牛吗?是鸟吗?像,但不是,还是鱼化的人、鱼化的牛和鱼化的脑。
大家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图画书的阅读中,说明阅读是跟个体的经验密切相关。假定说你不能理解,鱼永远只能生活在水里,蝌蚪变青蛙这样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所以有可能这样的故事你听不懂。丰富孩子的头脑,阅读是一方面,但是怎么样密切的相联系也很重要。
另外是这个故事的构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要对这些图画都看不懂,是不是也不能理解?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个体的经验不同,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同,是不是可能会关注到不同的层面?所以我们讲阅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怎么样基于孩子的经验去扩展孩子的经验。
作为家长这些年在深圳,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特别强调给孩子买书,读书,包括也有可能有些家长也开始重视亲子阅读,说我要花时间跟孩子读书,但是我们去买书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时候是基于我们个人的经验,我们觉得这个书对孩子挺好的,假定说我每个家长,当然可能是计算机专家,或者你是什么专家,但是你可能不是一个专门了解儿童心理,了解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特点的领域的人,可能你的这个观点你认为有价值的,不见得对孩子就有价值。你认为好玩的,不见得是孩子好玩的故事。所以我想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选择早期儿童阅读的读本,一定要基于儿童的经验世界,基于儿童的内心的兴趣,要基于儿童基本的图文识别能力。
下面我谈的是难度稍微大一点点的
燕燕听到“冰棒——”的叫卖声,赶忙跑回屋里,拿起自己的“小猪”,使劲摇了摇,里面没有声音......
家长朋友,这个故事里面的“燕燕”是男的还是女的?
家长:女的。
伍新春:谁告诉你是女的?为什么知道他是女的?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汉族人民,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取名叫燕燕的,通常是个女的,不见得100%,这个燕燕多大年龄?是周老师这样一位教授级的女性?还是在座的各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这个年龄?还是您3岁的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年龄呢?
家长:3到6岁。
伍新春:伍老师给了三个选择,是不是一定要三选一?从什么地方判断燕燕有多大?这个故事里面提供了什么信息?“拿小猪”,做母亲的就知道了,小朋友在什么年龄阶段会用小猪?当然这个小猪不是农村家里的那头猪,打引号的小猪是什么意思?是储钱罐。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可能会用储钱罐?我们这个年龄不用了,在座的家长可能也不用了,太小的孩子还没有钱的概念,也不会用储钱罐,所以每个人的经验不同,你说我懂事,我2岁就用储钱罐了,或者说我现在有点零钱还喜欢放在储钱罐里面,有个体化的差异,但是绝大部分的人把燕燕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呢?是不是小学早期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我给你三个选择,不一定要3选一,可以是另外的一个选择,所以有时候讲封闭型的答案,整体来说我们鼓励阅读中要有开放性的提问,我们要让孩子可以否定,不见得是一定要三选一的。但是和考试不一样,考试只能四选一,不能给他一个另外的答案,但是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
燕燕已经比较清楚了,假定是一个七八岁的女生。是不是还有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夏秋冬的什么季节?
家长:夏天。
伍新春:谁告诉了你是夏天?因为有“冰棒”,现在冬天也吃冰棒啊,尤其是在深圳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冰棒。即使在深圳冬天可以吃冰棒,北京冬天也吃冰棒,但是一般叫卖冰棒一般是什么季节?夏天,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故事是在夏天。
还有地点,这个故事发生在深圳,北京,香港,上海,这些中国的顶城,大都市?还是发生在中华大地的不通车,不通电,交通最闭塞的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呢?
看来各位家长原来被学校教育已经训练得必须从老师答案中选择了。大都市卖冰棒的,在今天这个市场上,还有人叫卖吗?不太有了。最贫穷落后的农村,十里八乡见不到一个人,你会去卖吗?不会。更有可能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小乡小镇。“冰棒,冰棒”的叫卖声。
现在再回过头来问燕燕,穿什么样的衣服?
家长:裙子。
伍新春:她的脸色怎么样,肤色如何?她在听到“冰棒”的叫卖声的时候,她在干什么?
家长:脑子里面已经在想冰棒的味。
伍新春:她们家是不是住在48层、50层的高楼里面?
家长:不是。
伍新春:为什么不是?因为他赶快跑回屋里,没有说还要按电梯。这一些信息从哪里来?是这个文字直接告诉你的吗?你纯粹把这个字,读出字音来,这个文章就理解了吗?但是很多时候读书,就觉得我认识字,见到字就可以读出音,读完了就结束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的孩子即使读书读了很多本,但是从中真的有收获吗?在座的很多家长,即使在深圳、北京、上海,我们用英语的机会还比较多一点,但很多人,原来我们在中学经过这样的训练,拿着英语段落是不是可以流利的读出声音来,读完了之后什么意思?不知道。那样的读英语对你的语言能力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可能没有。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是说看到形,读出音来就可以了。
对阅读来说,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统一体,哪个方面更关键?实际上是意义。图画本身是不是就是意义?当然即使是儿童故事书,用夸张的,或者是拟人化的方式带表达儿童的生活,就像我们照一个照片一样的,就是表示意义,图画就是表示意义。为什么说早期阅读没有文字孩子能读懂?这个小孩子总是有他一定的生活经历,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生活中,当然从家庭开始,到他的社区,将来长大到幼儿园,再慢慢的到国家,到世界的异域的东西,慢慢的开展他的生活。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没有说绝对不可能理解。
作为家长也会发现,有几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有几个孩子说完全听不懂故事?孩子有这种听的能力,怎么样转化为读的能力,由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早期阅读非常重要的任务。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看这一段。刚才讲她听到冰棒的叫卖声在干什么,她最后有没有买到冰棒?
家长:没有。
家长:不一定。
伍新春:大家说里面没有声音是什么意思?
家长:没钱。
伍新春:证明大家真的是生活在深圳,只讲钱的深圳,现在还没有共产主义的脑袋,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我想吃,要钱吗?不要钱。所以刚才各位是不是省略了一个大前提,买任何东西都是需要钱的,即使是买一个冰棒,没有钱就买不到。
刚才说的听到冰棒的叫卖声,赶快跑回屋里,是不是这个地方是社会治安特别好,夜不闭户的地方?还是说她平到冰棒叫卖声,赶快跑回屋里,证明她住的也许是一个平房,可能家里是没有锁门,或者家里有其他的家人,她自己的储钱罐里没有声音了,就是没有钱了,可不可以问她的爷爷奶奶要一毛钱,假定现在好吃的冰淇淋可能要几块钱,买一个冰棒,有没有可能?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结果。
各位家长跟着燕燕跑回她的屋里面,看看她们家有一些什么样的家居,陈设?
她们家的光线怎么样?里面有些什么样的装饰?推开窗户看到她们家外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这是慢慢的把阅读从开始逐渐走向真正的理解。
这是0到3岁的孩子来说,这明显是不现实的。这个过程中,阅读的背后,过去说是言外之音,透过这个文字的背后,进行很多的生活推理。很多人觉得阅读,读书,语文,广义上就是死记硬背,是吗?实际上阅读一定是要理解,去建构,把你自己相关的经验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个建构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以讲阅读学习,阅读本身跟创造性不是矛盾的。
这样让各位家长真正理解,阅读应该怎么理解。
阅读一定是基于儿童之前的知识经验,基于孩子内在的兴趣动机,为什么我们要阅芽计划?需要专门请周兢教授和她的团队来具体打造0到3岁,3到6岁,具体又在0到3岁里面分0到1岁,1到2岁,2到3岁。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是早期的孩子一个月跟一个月就是不一样,年龄越小,这个年龄发展阶段的差异性越大,怎么样使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有可能不一样?这个年龄阶段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过了这个点,他对这个话题,对这个主题可能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这样应该说越是早期儿童阅读,越需要专家真正的深度的参与,这样我们所选择的读本,才是最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小朋友来阅读的。
深圳是一个市场经济的重镇,做生意都是讲市场细分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见得谁觉得最有价值,最有营养,最有营养可能对您的孩子来说可能还不太适合,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需求,一定要基于孩子内在的兴趣,另一方面,刚才也讲了基本的图文识别能力,包括了其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员的深度参与。
周兢老师之前也谈到了,在座的有没有家长觉得,在听周老师讲之前,你觉得早期阅读很重要的是读书就是要识字?或者是认识字之后才能读书,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叫做先认字,后读书,不识字就不能读书。所以今天在学前教育领域,专业领域,经过培训之后大家不再这样认为了。但是确实在很多的家长心目中,可能仍然是觉得识字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在深圳,同样的两个幼儿园,一个幼儿园每周教孩子几个字,家长是不是立马觉得这个学校没有白上?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就学会了十个字。在另外一个幼儿园,以这样早期阅读的方式进行,这个孩子短期内看,是不是可以立马可以看出效果?我们做生意的话,每年都得有利润,你会把每年赚钱的计划要分解到每个月,分解到季度。我们讲早期阅读是一个为了孩子终生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不能太急功近利,用短期功力性的评价来达成。如果是短期功力性的评价,那就是识字教学。
当然阅读和识字不完全是对立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不需要你讲,比如说消防车,有成套的都是和消防车相关的,各式各样的,1岁,2岁,3岁,不同的读本都涉及到和消防车,或者是和人的职业相关的主题,读多了,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天天带孩子来深圳图书馆,每周末来深圳图书馆,你只给深圳两个字,孩子会不认识吗?他自然而然的就认识,这些是潜移默化的学习,我们叫做习得。
实际上汉字,常用汉字3500,小学阶段也就学了2500,我们需要认识多少汉字呢?500个就可以了,解决95.4%的问题,当然不是专业知识,所以认识那么多字真的那么重要吗?
实际上认字可以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不是必须要先识字然后才能读书,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的复现,孩子才能理解这个语言,语义的多样性,假定说是孤立的识字教学,比如说学“花”,过去很多家长,可能我们自己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是这样学的,老师学一个花,有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这个叫花,玫瑰花,菊花,什么什么花,这个字好象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下一次真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男人发财了,我们说男人有钱就坏了,变花心了,是讲心里有很多玫瑰花吗?当然也有一点关系,本来玫瑰花是给自己老婆的,结果他在外面有一堆的花花草草。还有花钱如流水,还是这个意思吗?又不是了。说不小心腿被什么滑了一下,刮花了,如果孤立的识字就会导致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由此就否定不能通过伴随着这个过程让孩子自然而然的认识某些字。
下面给大家看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面出现了很多的动词,你需要让孩子一个个的具体的学习这些字呢?这是“拉”,“搬”,“抬”,“撑”,“摇”,不见得一定要让孩子认识,但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把这些字随机的排列,然后把这些话,让他自己选,他知道把这个字放在这儿,而且读多了,孩子自然就知道了“拉”“搬”“抬”,在这个语境中,包括图画的配音,这个就是拉,这个就是搬,这个是摇,这个是撑,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左边都长得比较像,有这样一个偏旁的字有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
这是目前的心理学专家讲的,孩子的语素意识,这就是汉字中的形旁意识,孩子在什么时候知道这个字是不是一个字,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假定这里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摇,或者说一个撑,孩子知道是一个字,我们可以左右颠倒吗?掌在左边,提手旁在右边,什么年龄阶段孩子就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字?这是家长教的吗?我们会这样教吗?通常不会。因为大量的见到汉字,老是见到这个字,好象这边都长在左边,它长在右边和我们的经验就不太相符,这是语感,直觉,这是讲孩子知道什么是一个字,知道什么是一个词,我们讲儿童的语言本身有没有创造性?当我知道原来有这么一个东西的,可能都是和什么有关系,孩子就可以自己去造字。武则天造字就是这么造的,只是今天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再造字,但是我们是不是在造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要造词。
当然造词很多时候会觉得他是错的,但是错是有意义的。
比如说04年,我儿子现在初三,15岁,当年是幼儿园小班,3岁多一点点,当年带他去新加坡,开一个全球的华文教育的研讨会,大夏天,新加坡很热,晚上去吃晚饭之前,先把空调关掉透透气,这个时候新加坡的7月底,8月初,就有一股热浪袭来。当时我3岁多的儿子说了一个词,他说:新加坡真的很热快啊!
谁教他的?我们教师、家长肯定不会教这个词。他是不是错了?汉字库里真的没有。但是我很好奇,我说你怎么会觉得新加坡很“热快”呢?他说不是有“凉快”吗?比一般的凉还凉一点就是凉快,比一般热再热一点就是热快,这个词是不是可以存在?从语言的规范性上来讲,他是可以存在的,他真的是可以有的。
只是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新词慢慢的就出现了,词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孩子可以造字的,他也是可以造词的,只是生活中是不是真实存在而已,需不需要它的存在。
因此说阅读的过程,通过阅读去了解知识背后的规律性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识字,不是见到字形读出字音,而是培养孩子的语素意识,语音意识,这些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能力。
在早期阅读中,不要孤立的强调识字,但是在文章的过程中,恰好有一系列词语出现的时候,当然有一定积累的时候,是可以引导孩子提升他的这个能力的。
通过绘本的阅读,可不可以通过故事里面的主人公,他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理解他人,认识自己,怎么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家长是不是特别的希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他觉得我生你下来不容易,所以在中国家长第一选择的图书,绘本卖得最高的是《猜一猜我有多爱你》,这是谁选择的?家长,特别是希望孩子读这本书,猜一猜我有多爱你,假定让孩子选择,是不是一定是孩子的最爱?不一定。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由内而外的,而这样一种感恩教育,变成一种灌输,变成一种要求,这样能培养出感恩吗?所以我们有时候讲教育,太外露化,最后会让人烦。
通过阅读促进心理发展,一定不能变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教越坏。一定是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
分享一个小故事
这个底下有一个小朋友,小朋友还拿着小动物,也有可能是一个真实的猫,也有可能是小玩具。这个母亲大步流星的在干活。标题是《忙!忙!忙》就是这个画面,这是不是就是形意的对应。
你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我跟他说忙!忙!忙!孩子很快就会知道,这就是忙!就是这样一个画面的意义。这是封面。
现在谈封底,有些封底就是一个装饰性的功能,有些封底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很小顺承了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他就是最后的结局。
这个画面也是比较模糊的,当然我们看到和情绪有关系,所以他选择的画面都不是特别浓烈的,当我们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你的心里面的情绪感受,跟刚才看到封面一样吗?不太一样了。这个时候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比较平和,安详,幸福。
假定说刚开始一看到这个东西,这是开头,这是结尾,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去想,他们开始是这样的,最后是这样的,这个故事中间是怎么样发生的?
下面来看看这个故事。
第一幅图和封面的插图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这个表现手法更夸张了,前面母亲的脚还在地上,现在好象双脚都飞起来了,忙得脚丫子都没功夫着地了。
旁边的文字,“今天天气真好,妈妈的心情却不好。”是不是这个老妈一直以来心情都不好呢?她每天心情都不好。她不让我吃饼干,不给我读故事,也不陪我玩。各位母亲,会不会有这种时候?当你不爽的时候,平时你陪孩子干的活,今天都不干了?有这种时候吗?所以我还要跟大家讲,亲子阅读,不仅是促进孩子发展,亲子阅读,我们跟孩子一块儿读,本身是不是也是对我们的家长进行教育?这是重要的功能。
妈妈说: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叠被子,要做饭,还要洗衣服,还有一堆的事情要做,你别烦我。
这个母亲在这个时候只是客观的描述,我有好多好多的事情要做。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多的父母最后还会来一句“你别烦我”!那个可能对孩子的亲子关系的影响,甚至是造成的伤害可能就会不一样。
妈妈说:她整天都得呆在厨房里。
当你有声朗读的时候,或者是默默的跟现在图画的关系对照着感受的时候,当妈妈说:我一整天都得呆在厨房里,这个感受是很幸福的感觉吗?这是我的革命工作阵地,是这样吗?是不是妈妈还是不爽?因为她这一天心情不好,所以她呆在厨房里面心情仍然不好,这里没有一个词讲情绪,但是背后有没有情绪?
她让我自己一个人去玩,我只好自己玩了。
各位家长有这种时候吗?说“你自己玩去”?这个孩子去哪里玩了?
刚才讲了心情不好,这个母亲是不是一个虐待孩子,漠视孩子的一个母亲?这个画面中,文字没有表达,儿童图画故事书,往往是图画信息多于文字信息,从这个楼梯上都有小孩子的涂鸦作品,钟表也是儿童的钟表,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里面的靴子也是乱的,东西也是脏兮兮的,看着这个画面,做母亲的也很容易把自己投身进去,好象就看到了我一样。
这个孩子是怎么做的?这个孩子往哪儿去了?通常都觉得我就一个人玩去了,是不是到外面玩去了?他上去玩去了,他上去玩什么?
这是教育,但是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上楼收拾我的小农场。
他的小农场是哪里?是他的床底下,原本把他的床底下,用他的一些玩具搭了一个农场,很正常吧。搭这个农场,收拾小农场的时候,整理我的玩具车,还发现了一只一直找不到的袜子。这种情况对小孩子来说常见吗?即使是生活习惯再好的孩子,是不是绝对的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小孩子读到这个书的感觉,就是讲他自己的生活一样的。
但是不管玩什么,我总能听到楼下丁丁当当的声音,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事情的动作是更轻柔还是更粗鲁?我也是,当我坐在客厅里面看电视,我太太在洗碗,我发现那个声音很响,我感觉是对我无声的抗议啊。凭什么你就坐着看电视,我就洗碗?赶快起身去帮忙啊。否则后果很严重啊。
我是一个成年人都有这种悟性,这样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但是不管玩什么,我总能听到楼下丁丁当当的声音,说明这个小孩子怎么样?是不是特别的关注母亲的情绪波动起伏和变化?或者说特别care他的妈妈,是不是在用他的行动,用他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对母亲的关注。
“听起来妈妈的心情糟透了。突然…”
突然之间怎么样了呢?
“突然屋子里变得静悄悄的,我禀住呼吸,竖起耳朵,却什么也听不到。”
这些都是表明孩子在关注母亲的变化,对母亲的关爱,这是不是我们做家长,特别希望孩子变成这样的?这就是同理心的教育和感恩的教育,但是没有直白的说我生你多么不容易,养你多么不容易,孩子不听话,我们经常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不需要,有更多的绘本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受到影响。
什么也听不到。各位想想,孩子是敏感的,懂得感恩的,爱母亲的孩子,接下来有可能会做什么呢?就像各位家长看电视剧,很多台词不需要导演,你就是导演。但是要是每次你的预想和每次导演都给的不一样,你就看不懂了,但是如果每次都一样又不需要看了。所以有时候,我就是图画书的作者,我成了,还有一种成就感。
“我垫起脚尖走下楼,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大家看垫起脚尖走下楼,这种动作,背后传达出孩子小心翼翼,特别怕打扰母亲,惊扰母亲,也传达了他对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厨房的门开了一条缝,我从缝隙里悄悄往里看,轻轻的开开,看看妈妈到底在里面怎么了”。
假定说你在家里辛勤劳动一天,在洗碗啊,甚至是很不爽的时候,您的孩子过来,这个时候各位你的心情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好爽啊?看看到底爽到什么程度!
“妈妈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双手泡在水池里,两行泪珠从她的脸颊滚落下来”。
大家看这个画面,我们也确实看到,是不是妈妈已经劳作了,收拾的已经有一些成果了,干完了也觉得挺委屈的,凭什么我一天到晚就干这个事儿,实际上是快要大功告成了,但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
“蹭”的一声,我爬上椅子,我帮妈妈擦去眼泪!
我们看起来情绪感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刚才恨不得两行泪珠滚落下来,就感觉自己也很委屈,要流下眼泪,但是现在帮妈妈擦去眼泪的时候,当你有这么一个懂事,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立马一切的累都值得!
“还用力的亲了亲她”。
大家看同样的画面,我们会不会觉得特别的温馨,幸福,刚好母亲跟孩子。所以我们说文字和图文,在早期阅读中,我们一定不能仅仅只看文字,要关注文字的元素,也要关注到图画本身的元素,以及图画会包括色彩的运用,背后传达出来的心情。
读书是不是每次都一定要从头读到尾?
今天读到这里可以了吗?是不是就可以结束了?
所以有时候导演厉害就厉害在这里,感觉20集就没了,又整20集,没了又整20集,最后整120集,把你天天拴在那儿,所以讲故事是一个循环,再一个循环,螺旋式的上升,最后把你吸引住。写书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儿。怎么样让看了前面的60页,还想继续看。
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今天读到这儿,下一次再来。
“我从水池里拿出妈妈的水盆子,刷,刷,刷,像办魔法一样,水池里乱的东西全部不见了”。
这是真的吗?这是儿童的美好的想象,我是一个魔法师,把所有的家务事,刷三下,家务事全部都干完了。最后传达的方式是希望母亲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大家看这个画面,同样是凌乱的。
但是看这个凌乱画面的心情和这个画面,也是把一个东西全部倒在地上的画面,心情是一样吗?
“跟我来,妈妈,我拉着妈妈的手,穿过走廊,一直跑到阳光下”。
有时候我们讲,这个活永远干不完,干脆今天就不干了,我就到外面去玩一通,放松一下,人把心情调节一下之后回来,该干吗还可以干吗,但是心情不一样了,同样是干活,可不可以换一种情绪状态?所以大家看这个过程中,我们做母亲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也是在教我们一种情绪调节的方法,当你心情不爽的时候别蛮干了,先放下,去做一点好玩的,放松的事情,回来再做。我们教孩子做题目也是这样的,这个难题做不下,越想越害怕,30分做不下来怎么办?先放下,先别做,先做那些能做的,过一段时间,这些小分都拿到了,心理踏实了,再来攻克那道难题,就更有信心了。
这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故事没有说,妈妈你要从这里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但是跟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是不是自然而然的,当然不是一个故事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周老师讲的,每天睡前跟孩子读一个故事,但是不见得读的都是这种类型的,但是总有这样的一些题材,体裁,类型的故事,作为家长从中也受益!
“只有我们两个人”。
这不是明显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个画面不是只有他们两个人吗?不还有其他人吗?各位家长,实际上当你谈恋爱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感觉就只有你们两个人一样?其他人都不重要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个孩子跟着母亲感觉其他的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就只有这个母子连心的感觉,这是依恋,儿童的亲子依恋,到发展到成年人之间的情感依恋,这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他只是用这样一种表面上跟图画矛盾的表述的方式,是不是传达了,这个时候孩子跟母亲的这种心理的连接。
“一切都刚刚好”。
从前面的文字是连贯的,后面是抽取了其中几个,相当于是句子,当然我们自己可以扩充,怎么样完整,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切刚刚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他的妈妈出去?把他妈妈拽出去干什么?刚好我们看这个时候,是不是感觉夕阳西下了,可能一群鸟,可能是天鹅,可能是大雁,到底是天鹅还是大雁,这个重要吗?这个不重要,我们不是教科学的,到底是天鹅还是大雁。
刚好在他们的头顶飞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看一看大自然的美好,看看这样一个日出日落,看看大雁飞过,是不是让母亲的心情得以疏解?
各位家长,你希不希望您的孩子是这样的孩子?那就和孩子选择科学有效的早期阅读读本,按照刚才周老师讲的三个密码,认真的开展亲子阅读吧。
爱阅电台
书目研究项目乡村儿童阅读资助项目阅芽计划爱阅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