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成年人也无法自拔的魔性日本儿童节目,简直就是照亮孩子的创造力之光
创造力是孩童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受疫情影响,宅在家中的孩子如何提升创造力呢?这部由日本NHK教育频道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合作监制的儿童科普节目——《毕达哥拉斯装置》或是不错选择。
节目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之物的独特呈现方式与思考方法,寓教于乐地打开孩子思维开关,在观看过程中就能对其创造力有所激发。
这档节目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展示了科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节目的策划与监制是日本知名广告人佐藤雅彦(Mahahiko Sato),同时他也是一名创意导演和东京艺术大学映像研究科教授。
佐藤雅彦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他与日本NHK教育频道合作监制的另一个儿童节目——《毕达哥拉斯装置 (Pythagora Switch)》。
这是一个面向低龄儿童的科普类节目,自2002年在日本开播以来就一直广受欢迎。每集15分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奇妙的隐藏机制和有趣的思考方法。
有意思的是,这个原本受众只是低龄儿童的节目,还意外收获了不少成年人观众。除了赞叹节目创意、强烈推荐孩子观看的,还有一部分竟自己也看得津津有味起来。
豆瓣短评
不过,这个节目在国内还算小众,比较完整的资源是B站中的《毕达哥拉斯装置-迷你特辑》,目前共收录了25集。这是节目组把原来的的节目精编成每集5分钟的迷你版本,并且增加了英语配音和英文字幕。
由于整个节目多以歌唱进行,并且每首歌都堪称洗脑神曲,因此孩子想不记住都难,顺便把英语也学了。
而在每集短短5分钟时间内,还分设了多个有趣的环节,现在就和外滩君一起看看吧!
1
“毕达哥拉斯装置”
很多观众好奇,片名中的“毕达哥拉斯装置”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解释,都将其等同于通常所说的鲁布·戈德堡机械。由美国漫画家鲁布·戈德堡(Rube Goldber)首次在作品中创作出而命名。
这是一种被设计得过度复杂的机械组合,以迂回曲折的方法完成一些其实非常简单的工作。
不过,佐藤雅彦据说不喜欢“毕达哥拉装置=戈德堡机械”的表述,并声称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但外滩君并未找到佐藤雅彦的“官方解释”,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毕达哥拉斯装置”其实也是节目中的同名保留环节,每集的片头片尾都会出现,且各不相同,节目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在令人叹服。
毕达哥拉斯装置
可以看到,米尺、夹子、果酱罐等日常用品,通过精妙的布局设计,摇身一变成为了环环相扣的机关。而小球的落下,就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始。
最终,日文“毕达哥拉斯装置”中的“毕”字总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连锁反应的完美收官。
管子里掉出来
锅盖上转出来
鸡蛋里敲出来
凭实力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据了解,工作人员一般会花三天时间搭设整个装置,然后在第四天进行拍摄。
无论是在搭建还是拍摄的过程中,都会进行很多调整,比如小球的速度和机关的顺序等等。期间还要经历无数次失败,而每次失败都要重新摆放道具。
不过,工作人员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表示,相比之下,捕捉拍摄每个机关触发的瞬间和过程反而是个更大的挑战。因为要让孩子理解,并能预测接下去会触发的反应,这一关键点正是难点所在。
看了这么多装置后,如果想要自己动手做一个也没有问题。
其中几集设有“毕达哥拉斯装置学院”( Pythagora Equipment Academy)环节,教观众制作简单的小机关,并且按难度分为了初学者课堂、中级课程与高级课程。
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家学着做,材料一般都很常见,即便没有一模一样的,也可以开动脑筋就地取材。
初学者课堂:直尺和夹子组成的小装置
2
“算法行军”
这是个起初看特别迷幻,但看久了觉得挺有意思,甚至控制不住手脚想要跟着做的环节。
一行人排成纵队向前行进,每个人的动作互相关联,看似即将相撞却又异常和谐。
队伍开头通常是日本的一个搞笑艺人组合,由他们带领着各行各业的人一起合作完成,比如消防员、冰球运动员,甚至还有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用两脚行走的机器人阿西莫。
当时这个小环节甚至在YouTube网站上掀起了模仿热潮。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呼朋唤友地学起了这套运动操。
不过,要想全队队员都协调配合可没那么容易。
分解来看,从第一个人开始,做1号动作。
下一步是第一个人做2号动作,第二个人做1号动作。
再下一步是第一个人做3号动作,后一个人做2号动作,再后一个人做1号动作,以此类推,并且做动作时所有人都要往前行进一步,然后重复这样的循环。
于是,有意思的事发生了:不同的人走到相同的位置时都会做同一个动作。而整个循环也就像计算机算法一样,包含重复步骤以及逻辑联系。
与此同时,行进过程中唱的歌也是以轮唱的形式进行。即由多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这样的设计也与肢体上的动作相映成趣。
每句歌词都生动描述了所要做的动作。
向前走一步 集合
向前走一步 像个大人物
转过身来鞠个躬
走到一边 看看看
像游蛙泳一样滑动手臂
弯腰再捡起一颗小板栗
给瘪轮胎打打气
打满了打满了
在当下“全民宅家”的特殊时期,这个环节尤其适合全家总动员。
3
“黑盒子人的问题时间”
这个环节的主角,是一只会说话的黑盒子,它会先展示物品在进入它前后的不同,然后让观众思考物品在黑盒子里产生了什么变化。
比如,无论是倾斜还是颠倒的字母“E”进入黑盒子,出来时都是端正的。
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着观众们没有头绪的样子,小黑盒会打开自己的盒盖,告诉大家答案。
原来,盒子中是这样一个装置。
字母“E”不管是什么姿势进来的,镂空的部分都会挂到两根小杆上。这两根小杆就像一把梳子,把“E”都理顺了,再出去时就是整整齐齐的。是不是很神奇呢?
其他的黑盒子人问题外滩君就不剧透了。原本看来像魔术一样的变化,其实都是由简单又巧妙的装置来实现的。而这些,也反映了实际生产中自动化流水线上的一些运作机制。
这个环节让外滩君联想到曾经介绍过的“黑盒问题”,只是在这里拟人化了。
“黑盒问题”是一种在计算机、机械工程、医学等领域广泛存在的问题,即向某系统输入对象a后,会得到对象b,但其中的变化过程无从知晓,就像被装在黑盒子里一样。
比如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一部分研究的就是人脑这个超级“黑盒”的运作机制。
利用这样有趣的形式,引发孩子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足以看出节目的巧思所在。
4
“这是什么动物?”
和“黑盒子人问题时间”一样,这个环节同样会与观众进行互动。
环节开始时画面是全黑的,只有一个白点,几乎猜不到是什么动物。
然后会出现第二个点。
第三个点也出现了,能猜到是什么动物吗?
第四个点。
答案揭晓,大家猜对了吗?
这其实类似于电影特效中使用的动作捕捉技术,在关键的部位设置传感器后,记录运动轨迹。
有意思的是,在为三宅一生的时装品牌制作发布会视频时,佐藤雅彦也运用过这个形式。
在纯黑的背景上,只用白色的点和文字,就完美还原了模特走路的动态。
甚至还能看到女模特到男模特的变化。
由女模特向男模特转变的过程
这个十几年前制作的视频,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创意不减。
比起和时装品牌的联系,外滩君觉得它更像是科学研究的影像记录,让人们重新审视“行走”,重新思考自己的视觉认知。
而对生活中寻常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也是佐藤雅彦始终倡导的理念,无论是他的影像作品还是电视节目,都能体现这一点。
5
“一种新生物”
看到这,是否已经被节目组的创意所折服了呢?但节目组的脑洞可不止这些,不信就看看这个环节。
“一种新生物”到底是什么呢?先来几个名字感受一下:
橡皮恐龙、
吸管蚯蚓、
螺栓袋鼠、
锡箔变形怪......
有点思路了吗?
没有也没关系,外滩君这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或许现在就居住在各位家中的“吸管蚯蚓”。
没错,就是它。复杂的路况也不在话下。
啊呀!好像遇到了点麻烦,这要怎么出去呢?
退回去再钻一次,这次要算准位置,出来啦!
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有闻所未闻的“新生物”,还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不少观众看完感叹:节目组创意满满!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还有很多其他环节等着大家发现。
比如利用空间透视原理的“这究竟是什么东西”、类似定格动画的“这是没有人能做到的事”,以及科普小知识的“五秒理解”等,每个环节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魔性的配乐、解压的画面和让人心中暗呼“哇哦”的创意,让成年人也被深深吸引。
可以看到,节目中几乎所有环节使用的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小物件,有些展示的也只是生活中不会多看第二眼的平凡场景,但如果有心留意、问自己一下为什么或者换个角度思考,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的无穷奥秘。
正如节目的英文名字“Pythagora Switch”一样,节目组希望能通过这个节目,打开孩子思考的“switch(开关)”,去发掘更多埋藏于日常生活的“啊哈时刻”。
而正是这些,让创造力有了肥沃的生长土壤。就像脑科学家David Eagleman曾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创意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闪电球,而是大脑中现存记忆与想法的碰撞,是人们睡眠时也在闪烁的数十亿微小火花。”
人们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创造力,并且积极为大脑提供“素材”。
另外,无论是日本儿童节目《啊!设计》、《像乌鸦一样思考》,还是今天分享的《毕达哥拉斯装置》,激发孩子思考的初衷、富有创意的节目设计、以及充满巧思的配乐与制作,或许也值得中国的儿童节目学习。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