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谈到生与死的问题,我看到了绘本的强大力量
和死亡相遇,是每个生命必经的过程。既然死亡无法回避,自然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避之不谈。我们无法解开死亡的神秘面纱,至少可以用比较正确的态度和不刻意压抑的情感来面对。——刘清彦:《阅读里的生命教育——从绘本里预见美丽人生》
又到一年清明时,当我们为逝者清扫墓碑,献上一束鲜花时,身旁的孩子如果问你:“人为什么会死呢?人死了会变成什么?会到哪里去?”你会如何回答?
很多家长不知道该不该和孩子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也不确定要如何讨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死亡,例如小动物的死亡、亲人的离世。心理学家的临床研究表明,孩子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当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他们就会对死亡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心理就如同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好奇一样,越不知道就越想知道。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样,无需讳莫如深,但也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适当的途径来告诉孩子该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消解离别所带来的伤感、痛苦和恐惧。
绘本为生命与死亡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途径。
柳田邦男曾在《绘本之力》中言及有关绘本与生命共鸣的关系:“在谈到生命、灵魂、生、死等重大问题时,我看到绘本的无比力量,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言传递,而是以撼动灵魂的方式在和孩子沟通。”
01
死亡,就如同平静的道别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 金·弗珀兹·艾克松 著
[瑞典] 爱娃·艾瑞克松 绘
彭懿 译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读年龄:4-6岁
爷爷为什么会变成幽灵?因为爷爷患上了心脏病,不幸离世了。
爷爷离世后,每天晚上都出现在小孙子艾斯本的房间,叹着气。书上说,人如果在世上还有事情没有完成,就会变成幽灵。艾斯本不想让爷爷一直这样到处游荡、叹气,他想,爷爷可能是忘记了什么,于是决定帮爷爷寻找。一面找,爷爷一面回忆起他的一生......聊着聊着,爷爷突然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他们俩都哭了。
“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当他们郑重地道别之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爷爷离开后变成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和爷爷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并在离别时,郑重地“说了再见”。
02
即使悲伤也不要忘记好好生活
《大熊的信箱》
彭学军 著
马鹏浩 绘
贵州人民出版社
适读年龄:3-6岁
一只悲伤的大熊,决定寻找新生活。
他的眉头紧锁,他的头沉沉地低着,大熊为什么那么悲伤?故事中没有明确的正面说明,但在图书封面勒口处,作者有写道:大熊失去了母亲,悲伤和他庞大的身躯一样沉重。
这个故事很简单,如果一开始不知道大熊母亲去世的信息,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有关大熊搬新家、结交新朋友的故事。直到后来,大熊在家门口竖起了一个信箱,他终于收到一封来自星空的信,是逝去的母亲写给他的信。
此时的大熊望着天空,终于在心中喊出了最深的思念——“亲爱的妈妈,我也好想你。”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熊在失去母亲后,并没有一味地沉溺在悲伤里,他积极地适应着新的环境,和新朋友友好地相处,努力消解着内心的悲伤。
悲伤没有压垮他,生活依旧继续着它的美好,大熊变得更独立、更坚强、更包容了。这也正是大熊逝去的母亲所希望看到的吧!
03
死亡,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当鸭子遇见死神》
如果有一天死神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作何反应?
和死亡相遇,是每个生命必经的过程。死神其实从我们一出生就一直在我们左右,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他可以是可爱幽默的,甚至还可以和我们成为好朋友。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死亡和友谊的故事。一只鸭子,在死神的陪伴下,从恐惧死亡、接受死亡到坦然面对死亡,最后在生命结尾时,收获了代表爱的郁金香,这是死神带给它的礼物。它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带着爱离开。
在我们的印象中,死神通常是以恐怖的形象出现的,但这本书中的死神却并非如此,他并不那么可怕。正如故事中鸭子的感受那样“如果你能暂时忘记他是谁的话,真会觉得他很友好,很亲切。”
作者以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死神形象想要告诉读者:“生命与死亡是一对密友,没有生命就没有死亡,而缺少了死亡,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刘清彦:《阅读里的生命教育——从绘本里预见美丽人生》(天下杂志出版,2012年10月)。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 著;朱自强 译:《绘本之力》(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THE END—
封面图及内文插画: Hannah Shieh
又遇书荒,求推荐?
来爱阅公益小程序搜索一下好书吧!↓↓↓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