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敲黑板!有了这群最会“画图”的教师,学好这门课不是梦!


提到工图课

你会想到什么

制图室

无数个挑灯夜战

一群人趴在图板上画图

......

其实工图课也没想象得那么可怕

这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深入浅出讲原理

模型案例结合做演示

更有金牌教练、教学名师坐镇

相学好工图课不再是梦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学团队是国内同类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之一,在国内图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团队前辈朱福熙教授是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创始人,曾任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锦昌教授是广东省教学名师,现任中国图学学会副理事长。


近年来,团队十分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并取得不少的成绩。《构建“六个融合”的工程图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创新模式六个融合


工程图学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制图》《建筑制图》等课程,是机械类、化工类、建筑类及电类等工科专业必修的工程技术基础课。


团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工程图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六个融合”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六个融合”包括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融合、理论测试与分段实践考核相融合、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融合、新形态教材与新形态课程资源相融合、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相融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融合。


团队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变革新的教学方法,配套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工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指导学生对工程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艺工结合实践创新


团队提出以“生”为本、以“研”为主、以“创”为先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为中心,围绕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工程图学课程从“传授模式”向“启疑模式”的转变。通过翻转课堂,全面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终身教学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通过构建艺工结合教材模式、多样化动态考试模式、新形态教学资源模式、以赛促教模式等,改革了传统工程图学以掌握图学理论、成图技能等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课后自学”“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课程设计+小组答辩”等教学环节,实现以“交叉与融合、实践与创新、沟通与协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创新。



团队推动以“数字信息时代新形态教学资源”为驱动的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三者融合创新,并建设了数字化教材、习题、课件、视频等新形态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以促进工程图学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沉浸学习、协作学习、案例学习的需求。


砥砺深耕硕果累累


工程图学团队秉承老一辈教师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探索。


团队先后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制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绚丽多彩的图形世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建筑制图》,以及MOOC课程《构型设计制图》和《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这些课程在爱课程和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获得总计超过24万次的播放量。


团队主编的教材


团队教师编著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包含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筑制图》累计印数超110万套,并于2015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



团队潜心耕耘,在教学上收获硕果,师生屡获嘉奖。团队2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连续4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王枫红教授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名师,邓学雄教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邓学雄教授、刘林教授、姜立军教授被评为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熊巍副教授曾获得全国、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熊志勇副教授被评为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教练。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53人次,并且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奖。


推 荐 阅 读

▶今天上午,华南理工师生都在关注这件大事!

▶从A到Z,每个单词都是我们对华南理工的爱!

▶口述华园|vol.16 孙中山先生塑像

▶剧透!明天起,13位华南理工人要去办这件大事了


华南理工大学 新媒体工作室

信息来源:华工新闻网

图文:设计学院 创意设计:设计学院 胡婉清 编辑:李伟群

微信编辑:鲍恩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