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可以,变节不行!” 这位甲工先驱,为华南地区带来“觉醒年代”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我从参加革命开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1931年,已是第四次被捕入狱的杨匏安面对蒋介石的劝降斩钉截铁地说道。
杨匏安是中共早期五十多名党员之一
曾任中共中央监委及国民党中央执委
他是华南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与李大钊齐名,并称“南杨北李”
这位传奇历史人物很少被提及,然而其为中国社会变革作出的重要贡献是难以磨灭的。曾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华南理工大学重要办学源头)任教的杨匏安给华南理工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革命先驱波澜壮阔的一生。
华南明灯
1896年11月6日,杨匏安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平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虽家道中落,少年时的杨匏安成绩优异,尤擅诗文,在邻里乡间颇有才名。
1915年,杨匏安东渡日本,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学会了日语,经常跑书店、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研读有关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的日文书籍。在这个时期,他自学了日文的马克思主义译著,马克思主义从此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
1916年,杨匏安从日本回乡。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在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影响之下,杨匏安在教学之余,勤奋著述,笔耕不辍,以记者身份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七八万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被誉为“华南明灯”。杨匏安的宣传活动不仅为当时华南地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日后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在此过程中,杨匏安已经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思考问题,也完成了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亦称科学社会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天,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几乎同时问世。二人南北遥相呼应,共同宣传马克思主义。
当时杨匏安居住的杨家祠在当时也成为了广东地区的红色秘密据点。1921年2月,杨匏安等人在杨家祠开办了“注音字母训练班”,学员有阮啸仙、刘尔崧等,以此掩护党的地下活动。“注音字母训练班”一直坚持到1922年6月,为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重要干部。
“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1921年3月,陈独秀南下广州成立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这时,《广东中华新报》已被封禁,杨匏安先后在南武中学和广东甲种工业学校任教。26岁的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入党后,杨匏安将其住处杨家祠作为党的秘密据点,在此召开了许多会议。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包括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等9人,后面5人皆为华南理工大学重要办学源头甲工校友(从左到右依次为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
1922年初,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杨匏安为此刊撰写了《宣言》。《宣言》公开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并指出中国革命除了注重劳工运动之外,尤其注重农民运动。他号召学生、妇女、军队同青年团员携起手来,共同革命。他还发表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浅说》,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篇文章比《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更加深入浅出,在广大青年和团员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受到热烈欢迎。
“我们唯有奋斗”
1923年,杨匏安代理共青团广东区委书记的工作,一方面以甲工为阵地,积极组织领导阮啸仙、刘尔崧等人参加学生运动;另一方面深入到广三、广九和粤汉铁路工人之中,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工人运动。
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时期的杨匏安(后排左二)
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随后杨匏安转而主要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1924年秋,中共广东区委会成立,杨匏安任监察委员,与陈延年、周恩来等一起工作。同年11月,杨匏安任国民党代理中央组织部长。
杨匏安那时一个月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买田、买地。但他却把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小一部分作为家用。杨匏安逝世多年后,周恩来依然经常提及他“为官廉洁,家境清贫”。(图为杨家唯一的谋生工具——缝纫机)
1925年5月,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政治大罢工。杨匏安与邓中夏一起前往香港会同苏兆征、杨殷等共同策动香港工人罢工,以响应上海的“五卅”运动。香港当局四处搜捕罢工的“煽动者”,杨匏安不幸被捕,但是,他们找不到杨匏安“煽动工潮”的证据,只好将他驱逐出境。出狱后,杨匏安继续号召工人:“今天不是空谈的时候,我们唯有奋斗!”
“公忠不可忘”
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而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杨匏安担任中央监察委员,成为中共监察工作的先驱,先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七”会议。同年11月,杨匏安受到牵连,被撤销了中央监察委员的职务,并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即使受到了错误处分,心情十分痛苦、悲愤,他依然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发出了“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的呐喊。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党报《红旗》主编,以普通党员身份从事地下工作,直至最后一次被捕。
1931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押于淞泸警备司令部。蒋介石先后派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吴稚晖等人向他劝降,均被杨匏安严正拒绝,他毅然决然地说:“我从参加革命开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被捕后,杨匏安设法给家人传出纸条带话,叮嘱“玄儿不可顽皮”,家中用于维持生计的“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并特别强调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赠送的钱物,更是只字不提让家人去找党组织,因为他不想给组织增添任何负担。
1931年8月,杨匏安被国民党枪杀在上海龙华看守所内的一片荒地上,年仅35岁。就义前,杨匏安口占一首《示狱友》与难友们共勉: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杨匏安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光辉的,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气节,无私奉献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完美地诠释了忠诚的颜色与信仰的力量。
★
★ ★ ★
★
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全力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上,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华南理工人从未缺席,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传承党史校史精神,汲取奋勇前行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人民网 南方日报
编辑:夏玲玲 孙琳 童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