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专刊】解秘华南理工人的“幸福密码”



癸卯伊始,万象更新,不忘来路,勇拓新路。春季学期开始之际,新华社客户端、《瞭望》杂志客户端先后刊发了华工校庆专刊《百年恰风华》中的系列文章。学校官微将从即日起陆续转发,以激励全体华工人不忘初心,奋进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再创更大荣光。今日转发最后一篇——《解秘华南理工人的“幸福密码”》。


“湾区级的沥青路修进了校园!”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主干道喜换新装。新铺设的道路采用了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上的产品和技术,美观又降噪,令校园更显优雅静谧。走在这样的路上,师生们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样的“幸福路”,也同样铺设在了学校定点帮扶地云南云县小忙兔村。一条2.1公里长的沥青入村路,为村民们带来共同富裕的“加速度”,更联结起华南理工人的牵挂与帮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处工程,里面都有着学校一位教师回馈学校、奉献社会的主动捐赠。近年来,校园环境的改善、文化氛围的提升、“民生礼包”的落地、“一号工程”的推进,让师生们有了更多更持续的幸福体验。在享受这种关怀和幸福的同时,师生们不吝将其接力传递到学校定点帮扶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幸福华工”建设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为民利民便民带来“华工温度”


师生服务中心又“上新”了!这次增加的是一台微警务自助一体机。以后师生补换身份证,或者拍摄各种证件照,都可以在机器上一次搞定。


类似于这样的服务,师生服务中心有500多种。通过线上和线下、窗口和自助相结合,以前多次“往返跑”才能办好的事,现在甚至点点鼠标就能办成。投入使用3年多,中心已累计服务师生35万余人次,师生满意度高达99.95%。


“一流大学一定有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一流的大学也一定是既有高度也有温度的大学。”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一直是学校党委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喜欢摄影的离退休教职工罗焕章对此有着直观感受。这3年里,80多高龄的他跟拍了学校的一项民生工程。


“这里原先是一个臭水湖,周围环境很差。”罗老师指着照片中的南湖介绍道。2019年以来,学校利用校友捐赠,在这里建起恒温游泳馆,整治周边环境。在湖边散散步、看看书、聊聊天,成为周边师生现今的岁月静好。


“一轴一带一区”规划提升校园环境品质


变化的不止南湖。这几年,校园内多处湖泊都化身“小鸟天堂”。这受益于学校规划建设的“一轴一带一区”,即校园中轴线、滨水景观带、文化核心区。这一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不仅带来“华园之美”的整体提升,更打造出具有“华园之魂”的文化氛围:


在五山校区,逸夫科学馆改扩建工程和采荷建筑楼翻修竣工,教学科研环境进一步改善;南门广场、二号楼广场改造增加校史元素,校名石、校友之家、校史喷泉旁,常见长者向年轻师生介绍华园往昔;百步梯、中山像、老教授故居等多个“文化符号”修旧如旧,穿越时光原貌归来,成为校园打卡地……


大学城校区建设了“古民居、滨水带、图书馆”为核心的校园生态线、景观线、生活线,建成多个展馆以及尊师园、博学广场文化景观石、“互联网+”大赛雕塑三处人文景观,增强着校园文化的时代感、科学性和趣味性……


广州国际校区则以“合璧”为理念,以东西向带状水系、南北向轴线延续了五山校区的文化基因和规划特点。师生们在甲工英雄雕塑前凭吊追思,在组团式庭院学习研讨,在双创中心激扬青春,在景观河旁亲近自然,红色文化、学术文化、双创文化、书院文化、博雅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共鸣。


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师生至上,让学校办学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师生。近年来,学校千方百计履行好保民生的兜底责任,努力提高教师及离退休人员待遇,同时整合中小幼教育、医疗、体育、养老、后勤、安防等资源,打造“民生礼包”。


走过教工活动中心,人们常常听到动听的合唱,这是老年大学正在上课。作为全国高校示范老年大学,华南理工老年大学近4年来共开设500多个班,深受老同志们好评。


让离退休教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是学校党委心中始终的牵挂。学校加快推进“幸福华工人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同志提供更加温馨和便利的养老服务;开设“长者午餐窗口”、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发放困难补助和高龄安居服务包……各种量身定制的举措温暖人心。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学校把做好老年群体的防护作为重中之重,不管是日常防护还是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都用心用情帮助离退休老同志,各种情况摸查、绿色通道、上门服务、日常宣讲,帮助老年人筑起“健康防护墙”。


“一号民生工程”尽显“华工温情”


近日,2023届毕业生的“秋招”正在线上线下如火如荼进行中。材料化工专业研究生周良收到比亚迪、荣耀、梅特勒托利多等9家中外名企抛来的“橄榄枝”。得益于学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帮助,他和同学们都收获满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华南理工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学生就业视作学校“一号民生工程”,从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加强毕业生就业引导、汇聚强大校友资源、紧抓专项行动契机等方面着手,实现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提高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学校构建了全面覆盖与个性定制、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三结合”的生涯体系,做到提升有“金课”、咨询有“门路”、考试有“攻略”、就业困难有补贴、基层就业有奖励,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企业家校友众多。他们关心支持母校发展,与母校共同构建“华工人命运共同体”。在就业工作上,校友们利用自身资源,积极贡献。2021年学校举办了2场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300余家校友企业携万余个工作或实习岗位参加。


“迄今为止,已有约20届的暑假实习生来公司实习,我都会尽力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并提供相应指导,”通达电气董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校友陈丽娜说,公司内已有50余位优秀校友任职,主要从事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工作。在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中,也有10位母校毕业生。


新冠疫情爆发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华南理工大力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政府部门、行业头部企业、校友企业450多家,并大力挖掘各类岗位做好兜底保障。数据显示,学校针对2022、2023届毕业生组织跨学校、跨区域线上招聘会21场、大中型线下招聘会23场,参与企业总数逾2.8万家,提供岗位逾87万个。


创业带动就业“出真招”,助力更多学子逐梦筑梦,是华南理工大学就业工作的另一法宝。


学生创业团队“乡漂漂”助力乡村振兴


“选择在乡村创业,我们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行为艺术’。”说这话的,是建筑学院2022届毕业生刘光岳。今年,他和同学院的6位小伙伴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职位,一同组成“乡漂漂”团队,到乡村去创业发展。尽管已经走出校门,7人小队依然享受着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免费场地和孵化服务,以及来自老师校友们不断线的帮助。团队成员邓祎琳说:“很多股力量,托举起了‘乡漂漂’”。


以生为本,多措并举,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的“一号民生工程”根基愈发坚实,学校高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的“金字招牌”愈发亮眼。


“三扶一体”让社会共享“华工温暖”


国庆节后的粤东北山区,青山叠嶂,翠色入画。在梅州市平远县马山村外,连绵的梅片树向远处延伸,村民凌常新正在这里忙着剪下梅片树的枝叶。这些枝叶可用来提取以前只能靠进口的天然冰片。凌常新说,2017年第一次卖梅片树枝叶时,总收成“吓了自己一跳”。


梅片树种植这一产业,由华南理工大学科技特派员和嘉应制药公司一同挖掘。在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医药、化工等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了良种无性快繁、龙脑高效提取提纯、高值化综合应用三大核心技术,使得梅片树种植成为当地热门产业。如今,梅州成为国家首个南药梅片产业重点示范基地,3200多户凌常新这样的新农人参与到产业中,户均增收2万多元。华南理工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已然成为大家眼里的“幸福特派员”,而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学校共派出了1600多人次,占全国科技特派员总数的1/10,为产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责任。被好好守护、体验幸福的华南理工人,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又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将华园幸福传递和分享给更多人,为奔向共同富裕接力奋斗。


章熙春书记(右四)赴云县调研


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安排,华南理工大学从2013年起定点帮扶云南云县。学校尽锐出战,举全校之力,构建了重教扶智、兴业扶产、振乡扶民“三扶一体”的全方位帮扶工作体系。2018年,云县成为了云南省史上首次、滇西首批、临沧首个脱贫摘帽县,华南理工定点扶贫经验被收录到国务院扶贫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案例》。


“我亲眼看到,短短几天时间,孩子从沉默寡言、内向、害羞变得健谈、开朗、善于表达自己。”这是惠来县隆江镇党委委员黄莲萍对华南理工帮扶孔美村的一次活动评价。孔美村曾是一个村民外出都不愿提及自己从哪里来的“涉毒村”,在华南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入驻帮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白色“涉毒村”变成红色“幸福村”,驻村工作队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如今,华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仍在压茬推进,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梅州、云县、孔美人民的幸福体验中,充满着浓浓的“华工味道”。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说:“每一所学校有着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也有着她坚守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党的领导下,以永远奋斗的姿态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这是华南理工人的目标和追求,也是学校民生民心工作的“幸福密码”。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每一位华南理工人都将与奋斗者们同心携手并进,共筑幸福未来。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瞭望》

微信编辑:孙彦东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瞭望》专刊】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办学新道路

【《瞭望》专刊】胸怀“国之大者” 乃为经师人师

【《瞭望》专刊】一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华工答卷”

【《瞭望》专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这样炼成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