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语言无缝切换!这个“广州街坊”,飒!
5月5日,第133届广交会在广州圆满落下帷幕。本届重回线下的广交会共吸引了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其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华南理工大学00后吉尔吉斯斯坦女孩托龙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她身着“海珠志愿者”志愿服,佩戴“广州街坊”袖章,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前来咨询的外国采购商提供汉语、英语、俄语、吉尔吉斯语等多语服务。
00后的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托龙
这是托龙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但广交会的种子早已深埋她的心中: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托龙很早就听闻了广交会的美名,参加广交会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了解到本届广交会恢复线下举办,托龙就开始联系组委会和志愿者协会寻求志愿者的机会,最终,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志愿者身份加入本届广交会。
广交会期间,托龙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汉语、英语、俄语、吉尔吉斯语四种语言无缝切换,致力于为采购商提供最好的帮助。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她表示,这已经是她来中国的第五年。五年里,她不断地感受着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亲身体验国家文化差异的同时,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他们叫我齐凌,齐鲁大地的齐”
托龙与中国的故事,开始于5年前。
2018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晚上,高中生托龙准备睡觉,接到了电话。“我同学说,明天早上7点有一个考试,考上就能去中国留学。问我去不去?”
留学这个词是遥远的。2000年,托龙在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小城出生——伊塞克湖州,东面和东南与新疆接壤,那里有美丽的伊塞克湖。她和三个哥哥一个弟弟一起长大,一家人过着朴素安逸的生活。
“当时想,要不去看看吧,反正就是一场考试。”直到后来接到录取电话,托龙才真正意识到,一些人生的转折即将开始。
“山东理工大学,商务汉语专业。”春天决定去中国,夏天开始学中文,秋天托龙启程。来到中国前,她觉得那里人人都会功夫、能吃辣、爱打太极拳,直到出现在北京机场的时候,“我的天啊,原来中国这么热。”
学校来车接他们去山东淄博,留学的日子正式开始。
后来托龙告诉同学,她的英文名是Tolonbubu。“其实没什么特别含义,但是有一定的寓意。”出生的时候叔叔去世,于是沿用了叔叔的名字。“我们家人说,虽然一个人去世了,但是另一个人出生了,是一种传承。”来了中国后,老师给她了一个中文名字:托龙,和Tolon发音相近。后来她才知道,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这听起来似乎多半像个男性。
托龙参与广交会志愿服务
不理解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山东,有很多人问我:你是谁,你是哪里人,你家有几口人,你有没有男朋友?开始我心想,关你什么事呢?在我们国家,第一次见面聊这些很奇怪啊。”后来托龙才意识到,这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中国人很实在啊。再后来,我也开始问别人了:你是谁,你是哪里人,你家有几口人,你有没有男朋友?”
大学四年,托龙没回过家。在异国他乡跟着同学们,一起吃馒头,一起包饺子,一起经历漫长的疫情。“疫情是最难忘的。当时哭过,想回国,觉得自己很孤单。”
后来毕业,托龙再一次哭了。“时间好快。我才发现,就这样毕业了吗?就这样走了吗?”
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舍。“后来,我的同学给我起了个新名字,齐凌。齐,就是齐鲁大地的齐。”
“我想都没想过。就是高中一个突然的机会,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命运。”
“我爱华工,我每天都喜欢广州”
山东和吉尔吉斯斯坦,气候、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她听同学说,中国南方,那是另外一个地方。“我还以为全中国都一个样呢!来都来了,想去南方试试。”
决定读研的时候,她报考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并被顺利录取。临出发前,托龙在网上搜索广州的图片,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就是很繁华的感觉”。
2022年9月,她坐上从济南开往广州的飞机,辗转地铁,终于抵达远离市区的新校区。“嗯……当时我在想,我真的来广州了吗?”
听不懂的粤语,吃不惯的米饭,湿热难耐的气温。原以为对中国足够了解的托龙,有一种要一键重启的感受。“在北方,他们更喜欢吃馒头,我来这里之后,好像没见过吃馒头的人。但是有人把馒头当早饭(早茶),我感觉好奇怪啊!”
托龙在广州国际校区学习
初入广州国际校区,托龙就被校区崭新的宿舍楼、智能化的教学和实验区域、多样化的公共设施所深深震撼。托龙表示,在广州国际校区有很多留学生同学一起生活成长,他们经常会在宿舍楼的共享厨房一起制作美食,或者给朋友过生日;宿舍楼里面的自习室与研讨室也给他们的学习交流提供很大的便利。托龙说:“国际校区让我们留学生很有家的感觉,生活非常温馨。”
参加“感知中国——岭南文化一日行”活动
在华工,托龙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研一刚开学,托龙就跟随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团队前往陈家祠、越秀公园和岭南印象园进行研学,近距离体验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感受风土人情 ;托龙还参加了峻德书院举办的“中外 DIY 庆中秋活动”,与中国学生一起制作花灯、手绘兔儿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托龙开心地表示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让她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
托龙制作花灯
平时课业不忙的时候,托龙也会和几个朋友坐着地铁到处转,“去别的区走走,去各种各样的公园和街道看看。”作为一个异国的游历者,托龙在街头巷里感受属于中国南方的日常。中国5年,从北到南,游历成为了她异国生活的关键词。
“之所以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是因为感觉到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很多人也有想外出旅游的需要,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专业,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服务。”在华工学习快一年的时间,托龙在专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
“我爱华南理工大学,每天都很喜欢广州!我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去形容。只能说,感谢自己当时的坚持。”
“中国人怎么做,我们国家的人又怎么做”
托龙表示这次广交会让她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她感叹到:“人山人海,在我们家乡真的没有过!外国人也多了好多,真好。还有人用粤语找我问路,我愣住了!这是中文吗?”
因为留学专业,了解到广交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发挥自己语言优势的同时,也锻炼了交流的能力。托龙发觉自己好像出去久了,性格也会跟着变化。“其实以前我不是特别喜欢和人交流,现在反倒是自然了很多。更容易接受变化。”
此次广交会的经历也让托龙发觉当下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回忆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托龙感觉身边来中国留学的朋友还没那么多。如今这几年,选择从吉尔吉斯斯坦来中国留学的人数明显多了。“开始有一些学弟学妹来问我,当时是怎么去中国的,怎么学中文?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学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
余下在中国留学的日子,托龙也想抓紧时间,在广东、在中国多走走看看。在她的异国游历版图上,语言早已不是阻碍。回顾来中国的第五年,托龙收获的也远不止一口流利的汉语。“最大的变化,还是思想的变化。同一件事,中国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国家的人又是怎么做,为什么会不同?会反思。然后,是更宽容的心态,以及更少的偏见。”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沿线国家来华南理工大学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中国接受教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成就,在深入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华工学子的青春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文:南方都市报 杜欣然 富嘉俊 张灵
图:南方都市报 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卢庆雷
二审:张征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