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让受助人从“暂时的家”迈向“真正的家”

6月19日,在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来临之际,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市民代表、公益慈善组织代表、社工团体代表、爱心人士、志愿者和媒体代表以及北京各区民政部门主管、救助站长约90人,来到朝阳区救助站,零距离感受受助对象的生活环境。


△社工与救助站长期滞留人员一起健身互动


记者看到,站内不仅有救助区、活动室、医务室,还有社工室、警务站、隔离间等各类功能区,室外还有健身器材,院内开辟了一处“绿色农艺园”。据了解,6月19日至30日,本市各级救助管理系统将广泛组织开展以“兜牢民生之底,献礼建党百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开放日活动中,社工和救助站里的长期滞留人员一起制作手工艺品


开放日当天还同步启动了“夏季送清凉”救助行动。步入仲夏,根据气温持续走高,雷雨雷电等恶劣天气将逐渐增多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市公安、城管、民政、卫健等部门将开展集中救助行动,针对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增加巡视频次,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劝导护送其进站接受救助,发放必要的饮品、食品、防暑降温药品和口罩等防疫物品,严防溺水溺亡等极端情况发生,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


△相关领导和嘉宾为救助机构代表颁发夏季救助物资


“利用大数据将受助人照片与全国人口数据库比对,按照相似度排序后,再通过观察双眼皮、面部疤痕等细微特征进行逐张人工比对,每次比对,至少甄别4万张高相似度照片。”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刘昊说,“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帮助受助人寻找家人,是救助机构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为了帮助受助人尽快找到家人,本市民政部门成立了寻亲专班,设置寻亲专岗,从最初的人工问询、DNA比对、逐步拓展到后来的今日头条寻亲、感官唤醒记忆寻亲,人像比对寻亲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寻亲手段,先后为1065人找到了家。刘昊说:“每次看到受助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都忍不住流泪,虽然听过很多次谢谢,但每一句感谢,我们都倍感珍惜。”


△活动现场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救助机构17个,共设置救助床位1200余个。自2003年以来,本市、区级民政部门全体救助人员,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1万人次。在救助工作中,本市还注重加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救助领域的合作,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街面集中救助行动,开展站内照料、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服务。央视《等着我》栏目、北京缘梦基金会等公益团体深度参与本市流浪走失人员寻亲活动,百度公益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深度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涉及街头外展、跨省护送、驻站监管、安全检查、财务审计、课题研究等多个环节,救助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王肃/文 任晓宇/图


编辑:郭泊言 

审核:李波

校审:刘博洋

监制:丁刚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