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字一月书单 | 读书才是应对亲友追杀的终极武器

2017-01-24 活字一月 活字文化

2017年第一期书单偏重选择社会科学类著作,戴燕的《三国志》讲义、王珂的民族国家思考与雷蒙·阿隆的历史哲学,深刻却又不沉重。博比特的马基雅维利研究是睿智的,爱讲段子的齐泽克是尖锐的,安丸良夫的著作是其一生最后的挽歌。如果想出去走走,假期可以去国家博物馆看黄永玉先生的生肖展,想要宅在家里,不妨买一本黄永玉的图册吧!祝大家春节快乐,我们二月见!


《三国志》讲义

戴燕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01

►  本书在复旦大学通识课《三国志》精读的内容基础上编订,选择以曹操父子、卞皇后及甄氏、何晏、华佗、诸葛亮、陆逊等人与乌丸、倭等民族国家的十篇传记为中心,深入浅出讲述三国的历史。

与传统历史、史学史或通俗小说的讲法有别,作者于过去人们始终关心的政治、军事之外,更加重视文化、性别、民族等议题,在对《三国志》文本的具体解读中,借助政治史、女性史、文学史、思想史、医学史、民族史、东亚史等相应的视角,去复原陈寿笔下三国史绚烂恢弘的画面。

《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十二生肖》

黄永玉 /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12

►  自2006年开始,黄永玉先生为每年都创作14幅图文生肖作品,当中结合着文化掌故、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社会问题的思考,也融入了黄老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艺术态度,12年共创作168幅,整整十二生肖一个圆满,幽默诙谐中不失诗意趣味,灵动鲜活中包孕生活智慧与哲理,同时也以黄老自己的创新意识入画,契合现时代吉祥文化心理需求,以及民俗文化心理需求,很好地诠释了生而肖似的生肖文化理念。

传统生肖文化的现代阐释,一边是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的生肖图景,一边是睿智机巧、饱含生命体验的文字反思,年逾九旬的黄永玉先生以其特有的“文与画”方式带您游走在幽默、讽刺、趣味、诗意之间,细细品味人生!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

李泽厚 / 著

活字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6-12

►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是根据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删编而成,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李泽厚在序言中写道:“有人说,既然是心理情感的构建,那便与培育‘一颗中国心’也有关系。但有这么重要和严重吗?我不知道。我只愿你们在这多义、朦胧和不明确性的领悟琢磨中,能读出些中国传统的味道和兴致来。”

《历史意识的维度》

雷蒙·阿隆 / 著 董子云 /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1

  《历史意识的维度》是“轻与重”丛书最新出版的一部著作,汇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参考雷蒙•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历史意识的维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转向,尤其是“民族与帝国”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

菲利普·博比特 / 著 杨立峰 / 译

三辉图书 / 商务印书馆

2017-02

►  本书作者菲利普·博比特凭借近50年的从政经历和治学基础,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诸多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以《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悖论”为线索,发掘“论国家”的宏大主题下《君主论》与《论李维》的一致性,进而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博比特还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在欧洲宪政史上的地位做了精准阐述,并且在当代政治语境下,指出了一种不同于民族国家形式的市场国家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无需法律的秩序:相邻者如何解决纠纷?》

罗伯特·埃里克森 / 著 苏力 /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6-07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法律经济学著作,开启了该领域长达二十年的“反法律浪潮”,至今余波阵阵。自它之后,学界开始不再专注于“法律的经济后果”,甚至不再专注于“法律”本身,而开始把注意力投向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制度如何产生?制度是否依赖于国家?法律之外的社会制度如何与法律互动?这类研究又进一步造成了学界对“法律的经济后果”这一传统命题的反思:这类研究一旦脱离了“法律”的社会背景,是否还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是否首先需要思考“法治”本身的经济合理性?这些当代学者耳熟能详的问题,某种程度上都起源于这部关于加州牧场的小书。它告诉我们:生活不只是诗与“远方的法律”,还有“眼前的苟且”,而“眼前的苟且”往往比远方的法律更有效率,更合乎人情。

《消失的“国民”: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王珂 /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01

►  王珂的新书面市!本书集结作者二十年间就中国近代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之思考,当中包括他在多个中国伊斯兰民族地区的生活经验与大量田野考察工作。本书作者指出,因为近代中国导入了“民族”的话语,造成了“民族”与“国民”二者不分的现象;随着民族话语不断被政治化,各种官制及民间的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使中国社会与当初建设“国民”和“国民国家”的理想渐行渐远。以“民族”来顶替“国民”的结果,不仅促生和强化了汉族排斥和歧视其他周边民族集团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使处于中国周边的其他民族集团在社会流动的自由屡受限制,因而对自诩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逐渐失去国家认同的意识。

Disparites

齐泽克 / 著

Bloomsbury Academic

2016-10

►  在导言中,齐泽克写了一个章鱼怪的故事(也是封面上出现章鱼的原因)。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把理性的狡计比喻成打洞的鼹鼠,这个比喻来自莎士比亚;但它现在不适用了,因为当今的资本主义是公然从深海爬出来的触手怪,无数触手意味着无所不及,它的公开露面意味着不再有狡计,某种意义上也不再有历史。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那种表面上十分强调差异,但实际上只是资本主义不同触手之间的差异。齐泽克提出了新的否定性,即Disparites,一道否定性的界限,与之资本主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划清立场,形成真正的抗争。

《规训帝国:没人能摆脱全球监视网络》

伊格纳西奥·拉莫内 / 著

外交世界出版社

2016-01

►  在2016年社科研究新书里,伊格纳西奥·拉莫内(Ignacio Ramonet)的《规训帝国:没人能摆脱全球监视网络》因为选题尖锐而引人瞩目。西班牙裔法国学者拉莫内,即是那本在西语世界脍炙人口的《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的作者。2016年,他又用西文出版了新作《规训帝国》。作者从斯诺登事件所揭露的全球监视网络入手,向读者展示了那些本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自由空间的新技术(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现今却变成了“帝国”监视民众日常生活的渠道。拉莫内用事实证明,5家跨国巨头企业(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和微软)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美国监视网络的服务工具:这5家公司不间断地向美国政府部门NSA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库,并因此获得政府带来的巨额财政支持。从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拉莫内直接责难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如何以“反恐”为名,背离了其所宣称的民主底线,他呼吁通过对抗帝国这台无所不在的规训机器,展开新的社会运动。无论认同与否,拉莫内提出的命题在西语国家的社科研究界激起了不小的震荡。

《战后历史学的经验》

安丸良夫 / 著

岩波书店

2016-12

►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安丸良夫,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曾先后任教于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校,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近代化和民众思想》、《日本民族主义的前夜》和《作为“方法”的思想史》等。安丸通过历史研究肩负起面对现代世界的生存使命,开创了以民众研究为中心的历史学之方法及其可能性。他在《图书》杂志连载的关于“战后历史学的经验”系列文章,透视着不断巨变的时代,考察了历史学的过去及未来的新方向,结集而成这部晚年的最后著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