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冈仁波齐》,你需要这十本书
1
《亚洲视野:中国历史的叙述》
汪晖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本書收錄了6篇由作者汪暉於近10年間寫成的論文。各論文圍繞著「如何詮釋中國及其現代」展開,有着很強的連貫性。其中重頭文章《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初稿於2008年5月完成,後幾經修改,至本書付印前幾天才定稿。作者的觀點也許被視為激進,但卻是甚具參考價值的分析西藏問題論文。
在1990年代後期,中國知識界的分化和論辯正在展開。作者對「西藏問題」的思考事也是對發展主義、市場擴張和社會分化及其後果的分析,與許多人在「3.14」西藏騷亂事件後將批判的矛頭指向社會主義歷史不同。作者更多地是在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退潮、新的市場擴張及發展主義邏輯中來分析「西藏問題」。對作者來說,「西藏問題」是獨特的,但也是與整個中國與世界正在經歷的巨變密切相關的。
2
《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
沈卫荣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本书是作者近十余年关于中西方对于西藏的想象之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结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西方学者以东方主义理论为批判武器,清算西方文化传统中以妖魔化、神话化西藏和西藏文化为特征的想象西藏的历史。作者不但以《西藏生死书》和密教在西方的流传为例,进一步批评和讨论了西方想象西藏的历史,而且率先用同样的学术方法对汉文化传统中有关对西藏想象的若干历史个案作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造成汉藏佛教文化间种种误解的根源所在。
3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
邢肃芝(洛桑珍珠) 口述
杨念群、张健飞 笔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王小甫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5
《僧侣与哲学家》
[法]让-弗朗索瓦•何维勒、马修•理查德 著
赖声川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6
《格萨尔王》
阿来 著
重庆出版社,2009年9月
彼时,神在天上,人和魔在地上;魔统治人,并且隐藏在人的心里,使人变成魔。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间众生的悲苦,发愿铲除妖魔,在地上建立慈爱和正义之国,于是降生在一个叫“岭”的地方,父母给他起名叫觉如。十二年后,觉如荡平各路妖魔,带领众人来到应许之地,建立岭国,是为万世传唱的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天纵神武,所向披靡,魔国一个个破灭,岭国盛极一时。可是,魔生在心中,人生生不息,魔亦源源不绝,如何才能降服人心中之魔?
一千多年后,一个说书人,牧羊人的后代晋美,踏遍格萨尔王的土地,传唱格萨尔王史诗,并且追寻传说中的格萨尔王遗留的宝藏。终于,格萨尔王与晋美在梦中相会,王告诉晋美,珍宝已经布施给穷人,真正的宝藏在人的心中,叫做慈悲。晋美明白,无休止的征战已经使王厌倦,故事应该尽早结束。
格萨尔王,伟大的战神,也是慈爱的化身。藏民族的精神,于斯可见。
7
《西藏与西藏人》
沈宗濂、柳升祺 著
柳晓青 译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沈宗濂,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总务司司长,后任职于蒋介石侍从室的军政部门。1944年,抗日战争最艰苦、关键之时,蒋介石委派年约50岁的沈宗濂为特使,但名义上仍旧是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处长,去接替第一任处长孔庆宗,经印度去西藏密切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抵制英帝对西藏的侵略,并拟修建通向云南、四川的公路,以便运送抗日物资。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零年的众生世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第一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和介绍西藏历史、社会、风俗的著作。
8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9
《西藏问题: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林孝庭 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1937年,日本侵華使中央政治力量從中國內地逐漸向西部邊陲地區推進,作者指出此一歷史進程改變了中央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國民政府得以將其在抗戰前極為薄弱,甚至不存在的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西南與中亞內陸,並逐步實現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企圖。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獲國際亞洲學會會議人文類最佳圖書獎。
10
Seven Years in Tibet
by Heinrich Harrer
Jeremy P. Tarcher Inc. 1997
In this vivid memoir that has sold millions of copies worldwide, Heinrich Harrer recounts his adventures as one of the first Europeans ever to enter Tibet. Harrer was traveling in India when the Second World War erupted. He was subsequently seized and imprisoned by British authorities. After several attempts, he escaped and crossed the rugged, frozen Himalayas, surviving by dup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depending on the generosity of villagers for food and shelter. Harrer finally reached his ultimate destination-the Forbidden City of Lhasa-without money, or permission to be in Tibet. But Tibetan hospitality and his own curious appearance worked in Harrer’s favor, allowing him unprecedented acceptance among the upper classes. His intelligence and European ways also intrigued the young Dalai Lama, and Harrer soon became His Holiness’s tutor and trusted confidant. When the Chinese invaded Tibet in 1950, Harrer and the Dalai Lama fled the country together. This timeless story illuminates Easter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hildhood of His Holiness and the current plight of Tibetans.
长按关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微信ID:mtype-cn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 转载请联系后台 | 入群请加微信:dask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