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黑虎镇小河坝村:岁月凝聚的羌碉故事

微茂县 2023-03-26


滔滔岷江,滚滚南流;江边高山,羌笛悠悠。循羌笛古音,翻山越岭踏访传统羌寨,那些在高山之巅仍旧散发着古朴气息的碉楼,以及静谧安宁的小村令人流连忘返。



小河坝村

茂县黑虎镇小河坝村位于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距县城30公里。小河坝村鹰嘴河谷以东相对海拔约300米高、南北走向的山脊上,有一组石碉群,山脊的北侧是黑虎河,故称黑虎寨或“黑猫寨”。2019年,小河坝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小河坝村是一个从远古保留至今的较为完好的羌族原始村寨,保留了“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和羌族生活风貌,极具民族传统特色,是展示羌族历史文化和原始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窗口”。2012年,小河坝村鹰嘴河组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万年忠孝

“孝”——始于500多年前的一个故事。当时,黑虎一带的羌民时常受到其他部族的侵扰,一名叫格鲁丛宝的英雄,在抵抗侵扰中英勇善战,似如猛虎,带领羌民打败了掠山夺寨、抢劫羌民的官兵,保护了山寨的安全,深受羌民的爱戴和尊崇,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黑虎将军”,从此山寨更名为“黑虎寨”。

后来,官兵借羌民下地干活的机会,用毒箭将黑虎将军射杀在山寨的高地上。为了纪念黑虎将军的功德,全寨的羌民为他送葬,妇女从此改戴白色“虎头状”孝帕,为将军行孝,永世悼念和崇敬,并议定万年不变,即“万年孝”。少女成年后,长者将授予“万年孝”以示成年,其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当地羌人因此被称为“白头羌”或者“虎头羌”,村寨被誉为“中国最原始最壮观最孝善的村寨”。



千年碉楼

“碉”的修建始于汉唐至明清时期。小河坝村鹰嘴河组的群碉,最高达十九米,千年矗立,堪称一绝。2006年,小河坝村鹰嘴河组群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黑虎镇小河坝羌寨由三个部分组成,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高山台地,矗立着31座碉楼, 可以想像,当年全寨羌人付出的劳力是多么巨大。目前,最壮观的就是距离山下3公里的鹰嘴河悬崖上的碉楼群,群碉如苍松般植根于鹰嘴河山梁上,背靠悬崖峭壁,从河谷上望,直入云天。

这些碉楼都是用石头与泥土建成的多层建筑,下大上小、高大雄伟,外观有四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种结构,各层都备有射击孔与瞭望孔,和平时作为栖息之地,战时则成为军事防御工事。这些碉楼设计施工巧妙,最高为12层36米,最低为5层,也有15米高。而最多的有12角12面墙,各层都有窗口,窗口外小里大,每层用方木向四周交错辐射支撑,每层上下都用独木梯,一直延伸到碉楼顶部。

小河坝村的民居均“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随意散落在山脊上,给人一种自然平淡的美感。

传统碉房一般为三层,第一层为牲畜的圈房,也是房屋的入口,第二层是主人活动的中心,有堂屋、卧室等,三楼用于存放粮食和财物,房屋的平台作为晾晒粮食的场所。顶层的平台上有一个神塔,羌语叫“纳萨”,是敬神的地方。纳萨神塔和房屋的墙体上都供奉着万物有灵的“白石神”。

房屋与房屋之间由独木梯连接,独木梯是用一根粗大的木头按照一定的间隔挖成槽口制成,简单实用,且节省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碉房在功能方面有了较大调整,首先“人畜共居,上房下圈”的现象早已不见,狭小的窗口改成了宽大的玻璃门窗,厨房和堂屋卧室也分开修建,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昏暗潮湿的时代。


碉楼幢幢,擎天拔地,巍巍然于天地之间。远远望去,如威严的武士,以自己的忠诚,守卫着羌寨的安全,碉楼已成为了黑虎羌寨最重要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名片。如今,战争的风云已经远去,历史的尘埃早已荡尽。在我们的眼里,碉楼凝聚着黑虎寨羌人的伟大智慧,也展示着黑虎寨羌人的美好未来。


精彩内容推荐

1、【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尾村:流淌在音乐中的故乡

2、【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羌乡桃源,幸福牟托







主     管 | 中共茂县县委宣传部

主     办 | 茂县融媒体中心

总   编:余   斌

监   制:赵康林   

责   编:何清海

编   辑:王先超   赵健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