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残圭断璧:戴祎个展亮相House of Egorn画廊

2016-05-05 Grace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2016年4月29日,青年艺术家戴祎个展“残圭断璧”于柏林的House of Egorn画廊正式开幕,展出了艺术家以关注全球环境问题为主题的新作,艺术家用视觉思考的方式去呈现了自己在马绍尔群岛一段难忘的个人经历,展览以综合媒介的形式呈现,包括多个一系列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此次展览也为同期开幕的2016年“柏林画廊周末”增添一抹亮色。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关于此次展览的最新现场报道。


▲ 戴祎个展“残圭断璧”于House of Egorn画廊开幕 Photo credit: Bernd Borchardt

 

此次House of Egorn画廊带来的是青年艺术家戴祎以关注全球环境问题为主题的新作。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状况的日益严峻,环境问题也日渐成为当今全球艺术世界的重要话题之一。此次戴祎个展的关键词是气候变化:切入点是太平洋上那些与世隔绝不受瞩目的小岛以及他们的居民与生命的源泉 —— 水源的复杂关系。艺术家戴祎此次选择这个主题不仅是为了给自己的创作一个概念上的挑战,更是用视觉思考的方式去试图理解自己在马绍尔群岛一段难忘的个人经历。


▲ Misfits, Offcuts and Castaways No.3-2, video, objects,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 Misfits, Offcuts and Castaways No.1-3, video, objects,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 Misfits, Offcuts and Castaways No.2-1, video, objects,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戴祎曾在马绍尔群岛做了一年的义工,在她与当地人在珊瑚环礁岛上共同生活期间,她观察到太多令其无法马上消化并轻松释怀的信息。遥望似人间天堂的岛国,近看却充满沮丧、危机和渺茫。四面被水环绕却严重缺乏淡水资源,位于看似富饶的热带却几乎没有一寸耕地,从50年代被美国的核试验欺压,到适应现代文明的冲突,到太平洋垃圾漂浮问题,到现在面临海岸线上升而失去领土的危机等等,无处不令人危言耸听。然而,像这样的小岛在太平洋这个“水沙漠”的中心数不胜数,他们的土地即将因为气候变化而被推入地球的急诊室,却从来不被在现代文明中舒适生活着的我们注意到。



▲ Tide Tables / 6pm, Light-fast waterproof Indian ink, Japanese Paper, Acrylic Medium, Wood panels, 108cm x 192cm x 4cm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 Tide Tables / 12pm, Light-fast waterproof Indian ink, Japanese Paper, Acrylic Medi- um, Wood panels, 108cm x 192cm x 4cm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此次戴祎个展“残圭断璧”是以综合媒介的形式呈现,包括多个一系列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整间House of Egorn画廊做为一个整体来布置,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进行时”(“work in progress”),这也是人类在对抗气候变化的一个基本状态:任何时候都是在一个过程中,永远没有“结果”,因为事实总是在变化之中,而未来总会是未来,永远不会变得更近,所以我们也永远无法具体地去预计未来。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学会“应变”或者“即兴发挥”(“improvisation”),就像爵士乐团的演出一样。“improvisation”是戴祎以往所有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之一。她的每一个作品系列,除了主题和灵感来源不同,在技法上一贯是在无序与有序,偶然与计划中找平衡点。比如将成千上万个小纸片一一划过蜡烛的火苗,每一个小纸片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染上烧灼或烟熏的自然痕迹,然后将它们再重组成画作。再比如将成千上万个长方形小纸片逐个蘸上墨水,墨水会随着宣纸纹路自然发散,形成各种无法人为控制的纹路,然后等干了再将这些自然纹路拼接重组成画作。这些过程扩大看来,正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万物无常,自然界不断地给人类施加各种难以直接控制的元素,我们无法驾驭掌控,只能间接控制,即兴发挥把这些元素用最好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  Recycling History(detail), 16 authentic found WW2 relics: rusted mortar fins of explosive bombs, acrylic paint, fishing lines, variable dimensions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对于自己的创作,戴祎如此阐述道:“在我的作品中,虽然主题、风格、技法等等都各有区别,但所有一个贯穿所有作品的概念:混乱与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个作品中,成千上万自然形成的图案(比如火、水、风、或偶然抽样产生的没有重复的自然印记)与艺术家强迫症般地条理(比如我系统地组织、调整、重叠这些图案)产生鲜明对比,而艺术家的角色就是在两者中找平衡点。美往往在这些混乱图案和系统整理的共存中产生,就像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在混乱与条理之间找平衡点”。



▲ Tide Tables / 6am, Light-fast waterproof Indian ink, Japanese Paper, Acrylic Medium, Wood panels, 108cm x 192cm x 4cm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 Miniature Catastrophe(detail), Light-fast waterproof Indian Ink, Paper, Mirror, Acrylic Medium Wood panels, 185cm x 216cm x 1cm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戴祎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戴祎简称“戴”)


Q:此次展出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你在马绍尔群岛做义工的经历,能谈谈这段经历吗?


戴:去马绍尔群岛做义工是在2010-2011年间的事情,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只是想去做一份工作而已。我的大学本科是在美国上的文理学院,除了专业课以外需要修很多不同学科的课程,我修过一些与国际关系有关的课程,所以当时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和低端全球化非常感兴趣,所以申请了一个美国独立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去马绍尔群岛的公立小学当一年老师,主要负责教英文和组织课外活动(比如手工美术、健康教育、阅读识字等等)。当我们说起太平洋群岛,往往想到的是天堂般的度假胜地或者美丽的热带海洋。也许这些典型化的印象确实存在于一些地方,比如夏威夷或马尔地夫的度假区域,但是在马绍尔这样的太平洋岛国,当地人每天面临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形态却跟这些典型化的印象相去甚远。他们的家园是当今低端全球化的回收地,也是二战后美国核试验黑暗历史的积存地,同时又是不远的将来因全球变暖导致海岸线上升的受难地。这些不和谐的历史、现今、与将来汇合在一个个微小的珊瑚环礁上,产生一种很奇异的人文社会景观。



▲ Tide Tables / 12pm(detail), Light-fast waterproof Indian ink, Japanese Paper, Acrylic Medi- um, Wood panels, 108cm x 192cm x 4cm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Q:为什么会选择气候变化和水源问题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戴:我在马绍尔群岛居住的时候就听当地人提到过他们在环礁上的地越来越小,甚至有的离海太近的房子已经被废弃。但是最近两年我们开始经常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看到有关马绍尔群岛的报道,主要是关于一些环礁在涨潮季被海水淹没。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客还在争论全球变暖的真实性的同时,对于太平洋低地势珊瑚环礁上的居民而言,短短五六年时间就已经给他们的家园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海岸线上升,而是气候异常,导致很多岛屿原本降雨充足的雨季却时常发生因降雨过少而发生旱灾。岛上的水资源完全靠搜集雨水,本来就非常珍贵,旱灾对岛民的生命和健康直接造成威胁。虽然四面环海,水资源却严重缺乏,所以人们常常称太平洋为“水沙漠”。这样的生活现实非常具有讽刺性,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想把它作为作品的切入点。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个人没有权利随便评论。但是我的作品一直在探索的一个概念就是有序与无序的关系,或者说混沌与调理,偶然与计划之间的关系。这些探索主要是通过技法来表达,而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画面。 比如这次展览的作品中的《Catalogue of Light》,每一笔痕迹都是用香火的火苗在纸上“画”出来,而纸张被烧灼的痕迹和程度都不是艺术家可以直接控制的。再比如这次展出的《Tide Table》系列的三件作品,是将成千上万个长方形小纸片逐个蘸上墨水,墨水会随着宣纸纹路自然发散,形成各种无法人为控制的纹路,然后等干了再将这些自然纹路拼接重组成画作。我以前的作品中有的则是将成千上万个小纸片一一划过蜡烛的火苗,每一个小纸片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染上烧灼或烟熏的自然痕迹,然后将他们再重组成画作。这些过程扩大看来正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不断地给人各式各样的很难直接控制的元素,我们只能间接控制,即兴发挥把这些元素用最好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 Catalogue of Light(detail), Mixed media (Incense drawing on paper, Acrylic medium, Wood panels), 20cm x 15cm x 4cm in 63 panels, 2016  Photo credit: artist Dai Yi


Q:此次作品中体现出“进行时”与“即兴发挥”的创作理念,在视觉呈现的过程中,你怎样平衡控制和偶发二者之间的关系?

 

戴:我上面提到了一些技法上的细节,我觉得技法和过程是作品的一部分,它们给作品带来图像以外的层次和意义。如果图像本身又能在视觉上反映出一些创作过程便能使其概念更加到位。在我的作品中,偶发因素主宰作品细节质地和结构纹理,而艺术家的动作则是去平衡大体构图,而不是去控制细节纹理。

Q:这次的新作品和你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戴:这次展览整体有一个与社会时政有关的背景故事和传达这个故事的目的性,而我以前的作品是独立的概念性的探索。如果用音乐打比方,我以前的作品就像一组组练习曲、夜曲、或协奏曲、而这次展览则是一个交响乐曲,或者是音乐会。两者在语言和技法上有共通之处,但是结构和背景是不同的。


Q:你来自中国,在美国和英国学习建筑和艺术,现在在英国生活,多元的经历如何影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你的创作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戴:我觉得在我们这一代人中,越来越多的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并不以国家来简单分类自己的身份。我记得我的一个哥伦比亚艺术家朋友在一次讨论中提出过一个很值得自考的问题:谁是你的共时代人?(Who is your contemporary?)我们经常说“当代艺术”,就是和我们自己生活在共同时代的艺术,或者说是在世艺术家的创作。然而时间和空间其实都是很模糊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有时也许我们会有一些时空错位的触觉,会觉得离一个古代艺术家的距离比离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距离更近,或者觉得离一个异国艺术家比跟一个本国艺术家更近,或者觉得也许生活在未来的人才是能共享自己作品的人。


我觉得我在艺术上很幸运的一点是我从来没有为了受保护而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徘徊,没有为了流行而去创作一种固定模式的作品,也没有为了吸引注意力而把自己包装成符号型艺术家。这也许不能使生活更容易,但是在创作上可以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我也必须联系时代的种种现状;这种自由说的只是一种意识,一种包容的态度。这种态度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把自我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的态度,它可以通过教育和批判性思考的培养来熏陶,并不一定需要多元文化来培养,但是多元文化的经历和在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经历能使人从更多的方面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执行自己的偏见。这些态度对艺术的创作和理解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关于艺术家



戴祎,198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在居住工作于英国伦敦。2006年至2010年于美国凯尼恩大学(Kenyon College)攻读文理本科(Liberal Arts BA),主修建筑及艺术,同时修过很多其他不同领域的课程,包括国际关系、哲学、以及音乐。其中2008至2009年作为交换生在丹麦哥本哈根学习建筑,并在纽约多位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做助手。毕业后随美国一非政府组织前往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做义工一学年,在当地小学教英文和其他课外活动项目。2011年至2013年获得Mona Hatoum奖学金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研读当代艺术硕士,其间于2012年获得路易威登青年艺术家奖,前往日本东京草间弥生工作室访问。毕业后在伦敦从事艺术创作。戴祎的作品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多个国度展出,最近参加的展览包括墨西哥墨西哥城Casa Morten de Subastas英国当代艺术,伊朗德黑兰Ab/Anbar画廊Jabberwocky,英国伦敦Display画廊A Sequence of Nows,德国柏林House of Egorn画廊Mapping in Memory, 以及2014年入选的英国蓬勃新当代年度展,作品在伦敦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以及康沃尔Newlynn画廊。


活动信息




▲  戴祎 《Miniature Catastrophe》(局部) 2016年


“残圭断璧——戴祎个展”


展览日期:2016年4月30日- 2016年7月16日

展览地点:House of Egorn画廊  Schöneberger Ufer 51, 柏林 10785, 德国    


(凤凰艺术 Grace 北京报道  责编 Amy)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2016艺术北京


▲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


▲“岁月履痕,报效桑梓—肖峰、宋韧艺术展”



▲ 王思顺个展:启示


▲ 朱金石同名个展“朱金石”


▲ 丁乙个展“再十示”


▲ “当生命本身成为艺术——李山艺术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qinh@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