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记录梦的节点 姜琤个人项目"Samen"于德萨北京开幕

2016-06-05 崔晓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2016年6月5日,艺术家姜琤个人项目“Samen”于德萨北京(de Sarthe Beijing)开幕。“Samen”在德语中有“种子”和“根源”的意思,姜琤将其引申为人的本质和艺术的原点。本展展出的作品创作时间、空间跨度很⼴,从2011年的柏林到2016年的北京,名为“假想体认各法则(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系列的纸上“作品”即为这些思考的实体化。 以下“凤凰艺术”专访姜琤,为您带来最新现场报道。



▲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2016年6月5日,艺术家姜琤个人项目“Samen”于德萨北京(de Sarthe Beijing)开幕。


展览主题“Samen”在德语中有“种子”和“根源”的意思,姜琤将其引申为人的本质和艺术的原点。本展展出的作品创作时间、空间跨度很⼴,从2011年的柏林到2016年的北京,名为“假想体认各法则(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系列的纸上“作品”即为这些思考的实体化。


这一系列纸本的创作最初并不是被当作绘画或绘画小稿,而纯粹用以存储意识、思考、推理的痕迹——对世界和自我的分析、对灵魂要素的分类、记忆,甚至梦境中的情感,它们一直依循自身的逻辑延续着。


“我和绘画是纠缠不清的共生体。绘画是有灵魂的,它会自由生长,有时我把控它,有时它引导我。”姜琤在展览自述中这样写到。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14  2016  40.7x28.2cm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3  2011  14x25cm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15  2016  38x28.2cm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8  2011 37.2cm X 28.2-2


据姜琤介绍,这幅作品的线条与文字部分来自一位医生朋友。那天,他的病人因抢救失败去世,医生用笔和画纸记录了这个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


画面中的这只“眼睛”,表现得是病人失去生命时,瞳孔放大的那一瞬间;右上方的钟表是当时的时间节点;左侧的直线、曲线是心率、血压等一些数据。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8 ( 局部 )


整张作品笼罩在冷灰与紫色之下,画面中唯一一处暖色,绘出了抢救过程中的动态。似匕首横放着的是一根肋骨,线条与阴影描绘出的两个手的形状是医生做人工呼吸时的手部动作,肋骨间用红色勾勒的形状是一颗心脏。


“这是这位医生朋友的一个记录,就像是我记录梦境一样,也是他的感受。”姜琤说到,“他在2011年画完了线条和文字部分,那时整个图象在完整性上有一定缺失。后来我一直想完成这件作品,一年之后,我选用了小时候处理伤口用的紫药水,完成了最后的画面。过了几年,紫药水挥发,形成像水一样的影子,三个人影。当时医生记录的画,也化开了。”


策展人冯博一在评论中写到,姜琤的艺术是介于一种具体的现实图像与⾮真实场景之间的界限上,以一种意象的隐喻寻求对⾃我、对现实别有怀抱的判断、思考与表达。画⾯赋予的是⼀种繁复、颤动与脆弱的结构,他似乎有意打乱了视觉的次序,将其⽣存状态和内⼼觉知转化并切割成⽆数粼光闪闪的碎⽚片,营造了真实和梦幻的间隔与交集。这实际是在隐喻性地显示着他本身的经历、记忆和境遇,抑或也是一种相互关系的感触,一种相对应的吸附。


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 姜琤


姜琤

1985年出生于浙江衢州。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绘画专业
 获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

Q:这些创作在形式和过程上有哪些共性?您的作品中包含一些文字和符号,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姜琤:这些创作有点像日记的形式。这一张作品,比如说先记录了文字,但是当时有些图象还没有想好,所以我可能做了很多年,这个过程中慢慢把很多经历契合到这个点。最终当它完成了以后,这件作品也只是当时的一个记录,像很多时间节点一样,是很琐碎的一些世界上的小故事。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10  2013  36.5x28.1cm


这些作品每一张都相当于一个碎片,不存在一个中心的问题。里面有一些文字,其实跟作品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记录”的观念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对我整个人,整个记忆,整个建构的思维情感特别重要的节点,都会记录下来。而文字记录的只是一个梦境而已,没有目的性,可能就是某一天的醒来,直接用笔记录下的梦境。这些重要得点,如果不记录下来的话,那种感受一旦过去就没有了。在后续绘画过程中,通过文字,通过关键词,我可以找回当时的记忆。在文字之后,才有绘画与之结合,这中间可能跨度很久。


Q:许多作品似乎在表现梦境,您是怎样理解梦境的?又是如何记录和表达的?


姜琤:解释这个其实很容易,在几次有意识记录一个梦境后,我开始在梦境里面记录那个记忆。因为有一个节点的瞬间,你就处在一个交界,可以意识到你在那个梦境里面,那个时候可以把那个过程很详细地记录下来。当你在这个场景里面,或者是这个时间里面,跟梦境时间相差好几年,有一瞬间可能有一个类似于什么样的细节,让你联系到另外一个世界,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一种虚无感。这时你发现一个点,这个世界很快在两分钟内分解掉,然后你马上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里面去。如果你持续在梦境里,你就等于在做第二个梦,第三个梦,这样其实你会忘记前面那个梦。


但是唯有在那一瞬间,对梦的记忆是特别清晰的,如果那个梦很重要,梦里面的朋友,梦里面的爱情对你特别重要,你就可能做出一个选择,是醒来还是继续。一个有关爱情的梦,我记得特别清晰。那个梦里的很多朋友是在梦里面认识的,很真实的感觉,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里面遇到的女孩子也是,梦里面一起经历了一些过程,到最后遇到那个节点的时候,有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和她继续在梦中去另外一个地方冒险和生活,又可能遇到很精彩的事情,但是醒来之后你会忘记梦中世界的所有一切。而在那个节点,你可以作出一个选择,在发现这个节点的时候抓住这个节点,让这个世界瞬间醒过来,你不能和她在梦中继续生活,但能永远记住她。


所以我在当时创作的作品里记录了很重要的一句话:Gehen oder merken(去或者记住)。梦中的这份记忆对我而言很重要,如果当时不记录下来,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可能就消失了。


Q:这些作品在创作时间、空间上跨度很广,从2011年的柏林到2016年的北京。这些创作开始于在德国学习期间,这段经历对您在创作理念和思考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姜琤:在德国时,生活和学习在一个很干净的世界。在那里,你和整个世俗世界隔绝。在那边除了学习和理解,去思考以外,时间是很平静,安静的,特别纯净,像水一样。那段时间,真正萌芽出了我自己的东西,在那之前我可能有思路,还没有很清晰,很多是被告知的一些知识,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所以对我来说,我的经历和我的身份,比如说在中国接受的教育,在那段时间完全萌发出了一个芽。所以这也是“种子”延伸的概念,在那个时候开始发芽。



▲ 姜琤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Rules  P2  2011  37.2x25.2cm


这个发芽一方面有西方的文化对自身的个体的引导和鼓励,让自己去发觉自己,但是更多的是在那个环境时间里面的一种感受。在那个时间里面,自己就萌发出一些东西。我最早开始做这个是在德国的时候,当时是课堂笔记,我整个思路和整个思维建构的一个体系,就来源于这,从这以后就特别清晰了,也比较自信,我在做自己的一个东西,不会像之前那样看了很多不一样的艺术或者是形式,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从这以后,就是我后来一直延续到自己的思路,包括自己的经历感受还有思维都会有一种记录,很多像童年的一些情感记忆慢慢在这个系统里面开始发芽出来,以前可能不会想到把这个和艺术和这方面思考连接起来,但是有了这个萌芽以后,它就像一片叶子一样,从枝里面长出来,很多曾经不记得的东西也全面萌生出来了。


展览信息




开幕时间|Opening :2016年06月05日 16:00 - 18:30

展览日期|Duration :2016年06月05日 – 06月26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 328-D (德萨北京 : 项目空间)

Location :  328-D, Caochangdi, Chaoyang District, 100015 Beijing, China (de Sarthe Beijing : Project Space)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采访、撰稿/崔晓  责编 Grace)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塔提亚娜·图薇:不在场者的光亮”,与“劳拉·普罗沃斯特:尽其所有”双个展


▲ 陈晓云个展 “我收藏的106道闪电”


▲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天地云间”


▲ 第十五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预展“前线报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qinh@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