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 | 林风眠诞辰116年之际 邱志杰呈现“世界尽头的思想”

2016-11-24 Lee 李尚昀 凤凰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g0349ul1l6m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



邱志杰“世界尽头的思想”


2016年11月22日,林风眠艺术园为纪念林风眠先生诞辰116周年,特与中国美术学院在广东美术馆共同筹办了“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同期成立了3周年的风眠艺术空间,也以推出年度大展、艺术家邱志杰的个展“世界尽头的思想”来庆祝林风眠先生为艺术传承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说,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和启蒙者,而艺术家邱志杰则是他的传承者。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著名美术家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以林风眠生平为主题的国画、油画、漆画和雕塑作品40件,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林风眠卓越非凡的艺术人生,以其弘扬林风眠先生的艺术和精神。在邱志杰的个展中,也依然能看到林风眠独具一格的艺术精神,直至今日所带来的传承和影响,他为20世纪及未来中国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片璀璨明媚的新天地。以下为“凤凰艺术”带来的最新现场报道。


▲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开幕现场


谈到林风眠,他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20世纪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杰出典范。而提起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所作出的贡献,那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正是“风眠”文脉必究的传承地。林风眠1925年留法回国,于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时至今日,林风眠一生所追随的“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也令国立艺术院的学子们感悟传承着。为了时刻倡导东方新艺术运动的精神,乃至一种实验精神的不断突破,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及当代著名美术家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林风眠生平为主题创作40件国画、油画、漆画和雕塑等作品,共同创造了“世界风眠——林风眠画传展”——用视觉艺术的方式描绘林风眠卓越非凡的艺术人生。


▲ 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风眠艺术院筹委会主任、艺术家肖峰先生开幕致辞


▲ 开幕现场


可以说林风眠一生所做的贡献和创作无数:早期创作多为油画,代表作《摸索》、《人道》等蕴含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后期主要致力于中国画创新。他主张“调和中西艺术”,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对战国漆器、汉代石刻、六朝壁画、宋代瓷器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均有撷取,另一方面兼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他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东方民族特色的抒情画风。林风眠常用正方形构图,画面富于现代构成趣味;笔法灵动,娴熟优雅;色彩雅致,墨色交融。他创作的富于东方诗意的作品风格优美高雅、意境深邃宁谧;静物、花鸟、风景、人物等无不气韵生动、情趣盎然、一片天机。


不仅像林风眠这样的大师有着高瞻远瞩的艺术胸怀,而每一位画家也应在画面中提供一种看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早期的林风眠几乎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在中国现代主义美术里,如果先不谈林风眠在艺术教育中的成就,仅仅从画面的构建本身来说,他已经把自己摆在了非常独特的、可以和世界进行对话的高度。在思想上如中国美院的老院长肖峰院长所形容:“林风眠认为,首先艺术是属于千千万万大众的,我们需要的是十字街头贫民的艺术;第二,艺术应该反映时代,介绍西方的艺术,整理中国的艺术,创造世界的艺术。”也如学子邱志杰而言:“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林风眠会比一个巴基斯坦或菲律宾的现代艺术教育的开创者伟大吗?我觉得林风眠的意义要远远超出这些。他提出了一种我们如何去观看世界的、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之外的、来自中国图像背景的解决方案。”


▲ 艺评家朱朴在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嘉宾合影


如果退回到大家对林风眠最普通的认知,值得我们敬畏和研究的:第一,林风眠对中西文化资源的全面吸收,并不是全盘西化,他一开始就把中国美院的文脉放在世界性的视野里进行思考;第二,林风眠对中国传统的吸收,他把大量自己吸收营养的根扎向了陶瓷、刺绣、石雕这些偏重民间的资源,而不是仅限于书法、山水这些文人画的传统,他把晚清以来“碑学”运动中的民学进行复兴,他很早就在自己的实践中展开探索,他和早期在延安所开启的向民间学习的资源构成了两条互相呼应的道路,这种不同路径的探索拉开了整个中国艺术去吸收营养又从新出发的不同的出发点。可以说在林风眠身上来自西方的传统、来自中国文人的传统和民间的传统,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传统资源的普及,这种视野的构建是非常少有的。这也正如邱志杰所说:“很多人在谈中西,林风眠的“中”是文人的“中”和民间的“中”,比一般人复杂一个层面的“中”。”第三,林风眠虽然画了很多小品,但他在艺术生涯的早期和晚期都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意识,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代替宗教”的理想,这在他们这代人心中就从未磨灭过,这种社会担当,又是对一种“集体主义的”方式抱有距离的个人探索,在某种程度上这成为了今天中国美院的文脉。


▲ 展览现场


可以说,“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是对中国美院文脉的一种强化,从画林风眠的传记进而将自己置入20世界中国美术发展的语境中,也可以让参与创作的艺术家能够重新分享林风眠曾经面对过的所有的问题和困境:面对西方强大的写实绘画传统,同时面对西方正在兴起的现代主义的新思潮,再回头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使得如何去完成整个系列的回应和转化。站在大众的层面,与大家对齐白石的虾和徐悲鸿的马的熟知程度相比,对林风眠一生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此次“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的巡回开办,以及各地对林风眠先生一生行迹的反复思考,林风眠先生在未来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会远远高于今天。


▲ 邱志杰“世界尽头的思想”展开幕现场,后排左二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前排中为风眠艺术馆执行馆长姚远东方


▲ 邱志杰“世界尽头的思想”展开幕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致辞


▲ 邱志杰“世界尽头的思想”展开幕现场,风眠艺术馆执行馆长姚远东方致辞


在林风眠先生诞辰116周年之际,风眠艺术空间也推出了“风眠”精神的传承者邱志杰的个展“世界尽头的思想”。邱志杰认为自己的展览具有知识分子气,像一个档案工作者和考古学家,整个展览信息量的密度非常高。往往每一代人面临着不同的历史局面,林风眠同代人所面临的是国家民族的危机,以及艺术要在其过程中同时解决个人心灵的自由、情感和知觉的重新打造,然后他在这个激荡的社会变动的大潮中如何去安身立命的需求。其实像邱志杰这代人也一样,其传统从未停止过地去遭受新事物的冲击,所面临的时代也同样动荡、变幻莫测。然而一个人如何通过艺术创造出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和尖锐度,这是每一代艺术家都要面临的问题,看起来这和林风眠先生所做的工作是相似的。


关于邱志杰此次个展的主题“世界尽头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代人的思想都是‘世界尽头的思想’。”是因为我们站在当下既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一个比较常事的层面,也可以让自己从比较常事的点出发,让自己的感受力和思想力来到世界更边缘的位置,这些行动其实在重新拓展我们世界的范围,和世界的基本模型,如果我们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实验者,那其思想就总是在世界的尽头——这个世界的尽头不是某日,是新世界开始的地方。




▲ 展览现场


整个展厅通过作品“世界尽头的思想”、“龙脉系列”、“世界地图系列”三组作品,交集着邱志杰严密而庞大的知识与思想体系。邱志杰谈道:“龙脉系列讨论的是政治的地理基础,或者地理的政治可能。什么叫虎踞龙盘,为什么有的地方成为帝王之宅?为什么有的地方成为四战之地,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有扩张性,有的地方的人生性温和不争?除了后来文化所积成为传统,在一开初是否早就地理地决定了宿命?百姓的血泪和偷生,英雄的功业与折腾,只是这个地理的大形势下起起落落生生灭灭的浪花。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决定割据的格局和统一的模型,沙漠和海浪划定了帝国的边疆,岛屿鼓励着民族的冒险。地理孕育着想象力的野心,也震撼着狂妄的信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界地图系列


而邱志杰的地图是用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工作的。“画地图的妙处在于要组织出出人意料的关系,突兀的联系起到的是融贯的作用,本来以为没有联系的事情忽然联系在一起,带来的快感就是艺术特有的意外感。前面那些知识的罗列和逻辑的推演,都是为了最后这几步。就是,必须尽快走完已知的(知识的)和可知的(逻辑的)部分,才能看到不可思议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本来就在那里的,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当他现身的时候,显得不可思议。”



▲ 展览现场


看完邱志杰的“世界尽头的思想”、“龙脉系列”、“世界地图系列”三组作品,如果再回到林风眠的画,你会在他的画面里看到很多幽暗的树——偏重画夜里的杭州,它和摄影术提供我们的看夜晚的方式截然不同。林风眠的这样一种对人类情感的塑造方式,依然像一位知识分子。邱志杰希望能接过的是这样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反复去重新定义自己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看起来这样一种工作方式也和后感性的整套叙述是相关的。


“世纪风眠——林风眠画传展”历程


(以下是从40件作品中选择的部分作品图)



曾成钢 林风眠 


林风眠(1900-1991),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


张谷旻 林风眠家乡 

林风眠从小生长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山村里。童年时喜欢在自然山水中玩耍。“在小河里捉小鱼,或树林中捉鸟,养一些小鱼和八哥,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早年养成的爱好大自然的习惯,对林风眠的艺术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吴冠华 随父学《芥子园画谱》


从六、七岁起,在父亲的指导下,林风眠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数年之后,已被誉为小画家。曾画《松鹤图》中堂,驰名乡里。


▲ 曹立伟 跟祖父打石碑


他的祖父是位石匠,成年累月地打石头。林风眠从小就帮祖父磨凿子,递榔头,看他在石碑上画图案、刻花样。祖父常对他说:“你将来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一双手。”祖父刻苦耐劳的品格让林风眠终身难忘。

翁诞宪 林风眠与恩师梁伯聪


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时,喜欢诗文,绘画成绩出类拔萃。图画教师梁伯聪先生擅书画,也能作诗,极为赏识林风眠的艺术才华,常给予精心的辅导和指点。

来 源 胡振宇 林风眠在第戎美术学院学习


林风眠于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枫丹白露等地学习法文和素描基础,1920年底考入第戎美术学院。期间林风眠常到郊外作风景写生,在学习西画上进步很快,得到院长和同学的赞赏。

▲ 任志忠 胡振宇 林风眠在柯罗蒙画室学习


1921年,林风眠在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推荐下,转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著名油画家柯罗蒙教授,学习写实绘画技巧。

李振鹏 金一德 林风眠在博物馆参观

    

在杨西斯的指导下,林风眠开始认真学习中国的艺术传统。他经常到巴黎的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带着笔和纸,啃着冷硬的面包,对着东方的艺术品临摹和鉴赏。

龙 翔 钱可云 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游学柏林


1923年2月,林风眠结束了巴黎艺术学院的学业。应留学德国的同乡熊君锐的邀请,林风眠与林文铮、李金发同赴德国旅行学习。这三位同乡、同学后来回国分别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教务长、雕塑系主任。

崔晓东 画室中的林风眠夫妇


林风眠在柏林常到博物馆研究艺术,并创作了《柏林之醉》《渔村暴风雨之后》等作品。期间与柏林大学化学系学生艾丽斯·冯·罗达相识,相爱。年底两人回巴黎结婚。罗达后于第二年秋天分娩时不幸染病而亡,婴儿也夭折。

▲ 陆琦 在斯特拉斯堡展览会上


1925年5月,中国古代和现代艺术展览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蔡元培等人从巴黎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典礼。蔡元培认为林风眠展出的大幅油画《摸索》最富于哲理,非常欣赏。蔡、林从此成为忘年交。

▲ 张克端 蔡元培与林风眠


在斯特拉斯堡展览会后,蔡元培偕夫人曾去巴黎郊外访问林风眠。1925年林风眠第二次结婚后,迁居第戎城外乡间。蔡元培夫妇不远千里专程去看望林风眠,留住三天,畅谈而别。蔡元培见林风眠当时生活清贫,还送他三千法郎。

许 江 孙景刚 邬大勇 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


林风眠、林文铮等人受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委托开始筹办国立艺术大学。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专程来杭,并在典礼上发表了“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讲话。林风眠为首任院长。学院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

章仁缘 尹 骅  林风眠与李可染、张眺


1929年,国立艺术院增设研究部,法国画家克罗多为导师,招收研究生。林风眠在考试作品中看出李可染的艺术潜力,不拘他中专学历,破格录取了李可染。考生张眺也是因其对艺术诚恳之心被林风眠破格录取的。

▲ 王羽天 林风眠创作《人道》等油画


林风眠留学回国短短几年,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落后有着切身的感受。北京艺专学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被杀。他的好友、共产党员熊君锐在广州被杀。他对“凡为中国的小民者,其生命财产命运,更无半丝之保障,随时随地可以死矣!”的社会现状非常愤慨,先后创作了《人道》《痛苦》《悲哀》等大型油画作品。

何红舟 林风眠与师生在西迁途中


1937年抗战爆发,林风眠带着师生向内地转移。师生们颠沛流离,在兵荒马乱中边赶路,边教学,还搞抗日宣传活动。从诸暨、贵溪、长沙再到沅陵,才安顿下来。此时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成为国立艺专。

杨参军 林风眠在重庆隐居作画


自1938年从国立艺专辞职后,林风眠辗转上海、香港等地,最后取道越南来到大后方,先后任军事政治设计委员、军委宣传部宣传委员等职,主要隐居在重庆郊外一间仓库的屋中潜心作画。学生李可染曾去看望他,只见“他天天画画,平摆在屋内,一摞一摞的,从早画到晚”。

徐 默 在杭州玉泉作画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随国立艺专返回杭州。他一方面继续任教,一方面继续从事艺术探索。学生席德进认为这段时间“可能是林风眠生命中最幸福和最快乐的时期”,“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作品“自然而松动,灿烂而充满生命活力”。

▲ 王赞 林风眠与关良欣赏戏曲艺术


50年代初期在上海,林风眠常去看戏,京戏、昆曲、绍兴戏都看,有时与擅长戏画的老同事关良一起去看。他画了许多戏曲人物速写,临摹戏曲脸谱和服装及皮影人物造型,参以西方现代艺术手法,探索戏曲人物画的新路。

▲ 吴山明 林风眠在渔区


林风眠辞职后,先是以卖画及私人绘画教学为生。后来他参加全国文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又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协津贴,开始参加上海美协组织的创作活动。他曾多次去郊区农村等处采风写生,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劳动生活、工厂炼钢、渔民捕鱼等场景的绘画作品。

尉晓榕 林 皖 夜画


1956年,夫人及女儿、女婿移居巴西,林风眠独居上海潜心作画。这段时间,林风眠的作品虽然也参加各种展览,1962年他的个人画展还在上海、北京展出,但时常会因为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受到非议和批判。林风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探索,走向自己的艺术高峰。

▲ 吴宪生 夜间毁画


1966年,“文革”开始,到处是“破四旧”“抄家”行动。林风眠看到形势严峻,自己动手将大批自己的精心画作毁去。先是投入壁炉焚烧,因为怕人注意,改为浸入浴缸化为纸浆,然后再放进抽水马桶冲走。9月2日,林风眠被抄家,门口被贴上“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阀”的标语。

韩黎坤 林风眠在狱中


“文革”中林风眠时常挨打挨批斗,还要去做苦工,受“造反派”监视管制。1968年8月,林风眠因被认为有特务嫌疑而关进上海第一看守所。虽然没有审出什么结果,林风眠还是被关押了长达4年多的时间,饱受折磨,直到1972年12月才获释。

▲ 丁中一  香江定居


自巴西探亲回来后,林风眠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选择了定居香港。林风眠晚年的经济条件有了改善,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埋头画画,过着淡泊清静、与世无争的生活。

陈宏庆 林风眠在巴黎举办画展


1979年9月21日,林风眠画展在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展出林风眠从早年到晚年的作品共80幅。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中国驻法大使等人出席了开幕仪式,已经在欧洲艺术界功成名就的艺专学生赵无极、朱德群也前来祝贺。人们通过展览看到林风眠是在“致力于融合东西方精神的谐调理想”方面做得最成功的中国画家。


▲ 李秀勤 林风眠与吴冠中


晚年的林风眠深居简出,一般不愿与生人见面。有不少人要宣传他、研究他,要为他拍照片、写传记,他也婉言谢绝。当然熟悉的朋友、同行来了,纵论艺事,畅叙友情,林风眠还是很高兴的。追随林风眠走中西融合艺术之路的学生吴冠中说:“我多次去香港,每次必去探望定居香港的林老,仿佛探望慈母,感到莫大的欣慰。”

杜滋龄 林风眠为母校题词


多年来,林风眠一直关心他于1928年亲手创建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师生校友。1988年,中国美术学院要举办庆祝建校六十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并准备为老校长在校园中塑造纪念像。林风眠婉拒了为他塑像的事,但为学校寄来了“永葆青春”的题辞,以示祝贺。

焦小健 林风眠晚年坚持创作


作画是林风眠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更是他生活最主要的精神寄托,是他人生定义的根本所在。林风眠晚年的绘画一方面延续了他在五六十年代创造的非常个性化的图式,但同时又变得更为纵横恣肆,酣畅淋漓,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 吴小华 杨毅弘 灿烂的欢颜


1991年8月12日上午10时,林风眠因心脏病及肺炎不治,在香港港安医院溘然长逝,享年92岁。林风眠虽已远去,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身影却越来越高大。林风眠开辟的艺术道路已不再是一条寂寞之路、荆棘之路,它是一条宽广的、足以容纳千百万人阔步前行的通衢大道。


(凤凰艺术 广州报道 采访、撰文/Lee 摄影、剪辑/李尚昀  责编 dbk)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基弗在中国”



▲ 暗器——王宝菊个展


▲ 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



▲ 第一届“北京·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肖鲁 行为作品《极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