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 | 近距离接触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谈“沉浸之光”

2017-05-01 孙天艺 凤凰艺术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1943 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被认为是“南加州光与空间运动”的先驱与代表艺术家。这位古根海姆奖、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的获得者,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尊敬、最热门,也最神秘的艺术家之一,换句话来说——神一般存在的艺术家。特瑞尔善于使用“光与空间”作为媒介,来表现与探索人们对于感知、感官刺激、空间转换的视觉与心理反应。


2017年1月21日,詹姆斯·特瑞尔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涵盖了特瑞尔五十年来的艺术杰作,包括其代表性的灯光与空间装置和精选的摄影、版画作品。艺术家根据龙美术馆空间设计建造的全新场域特定作品也在展览中重点呈现。

▲ 龙美术馆馆长、收藏家王薇和艺术大师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4月26日,詹姆斯·特瑞尔专程抵达上海,于4月27日晚由龙美术馆王薇馆长安排与友人、媒体共进晚餐。艺术家此行除了作为龙美术馆“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的开幕嘉宾,也是第一次亲临现场观看自己在中国的首次回顾展,以此弥补因受伤未能出席展览开幕式的遗憾。


▲ 合影,左起:艺术家周铁海、艺术家丁乙、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艺术家邱黯雄、艺术家徐震


席间,“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孙天艺与詹姆斯·特瑞尔近距离交谈,专访内容从展览本身出发,拓展到艺术家如何看待他一直使用的光。在艺术家看来,光不仅是艺术语言,更承载着其艺术的精神内涵,观者需要深入其中自行体验才能感受这种精神性。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与专访。

詹姆斯·特瑞尔:沉浸之光

▲ 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此次于龙美术馆的回顾展以一件重新部署的经典作品为开场,当观众步入《全域装置(香格里拉)》(2017)的沉浸式空间中时,无缝且半透明的光瞬间将人包裹,以强力侵略观众的感官系统,营造出介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氛围。而当色彩突然极速闪动、致使视网膜由于无法把握这种节奏而出现错觉时,之前平静的冥想状态又被打破,不稳定波动的色彩通过眼睛直接作用于身体,随后才带来内部感知的调整。

        

▲ 詹姆斯·特瑞尔的空间光装置作品《全域装置(香格里拉)》(2017)


而在展场二楼的尽头的《空间分割》里,强烈的光源不复存在。观众首先要摸索着墙壁通过一小段全黑的曲折走廊,并本能地调动其他感官以补足视觉暂时缺失后的惶恐。在走廊尽头是一间带有三个微弱光源的房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和后,视觉才逐渐重启,光源甚至开始刺眼起来,听力也变的异常敏锐,身体的感觉器官被拉扯至各个方向。

                                               

这两件最初创作于7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代表了艺术家使用光的两个极端:一个无限放大光的能量和强度,而另一个则限制光的流通。但无论光在其中是显现还是退隐,观者都被强行纳入空间之中,并以精神的全神贯注去体验暂时的身体缺席。事实上,如果在解读其作品时失去这种参与过程,任何描述性的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恐怕也是此次回顾展被称为“Immersive Light”的原因: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沉浸成为观者理解作品的唯一方式。当身处空间内部时,主体与客体的张力关系被颠倒:我们并非主动凝视作品,而是被作品散发的力量牵引。空间中流转的光与观者碰撞,随后覆盖、融合并吞噬主体。

                                         

因此,我们可能要特别警惕特瑞尔作品照片里颇有美感的视觉形式。在二维图片里,他的作品往往带有60年代末美国西海岸流行的极简主义的特征。尽管特瑞尔从未否认过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以及欧普艺术对他风格的影响,我们在艺术史叙事上也会将他概括为上述流派的继承者,此类描述方式却容易将问题简单化,从而忽略了其艺术的重要特质,即艺术家如何将光作为更纯粹的媒介,从而实现光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并赋予空间以剧场性的。当我们穿梭在展场中就会发现,转换的尝试始终都存在——从60年代末塑造空间错觉(例如《空间投影》)到70年代之后将光与空间全面结合,以及四十年间持续不断地改造自然——而光始终是连接空间与主体的核心媒介。


▲ 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装置作品《空间投影》

                   

在访谈中,特瑞尔一直强调他对光的痴迷。在成为艺术家之前,由于兼具知觉心理学学位、贵格教信仰和熟练的飞机驾驶经验,自带神秘性的光成为他创作的合理选择:光本身无形且无体积,但却无处不在,具有令物显现的能力,特别是在宗教与哲学中,它是无法隐匿的本质主体。然而,在视觉艺术里,光却逐渐退让于对事物表象的呈现。这正如与给予特瑞尔重大启发的柏拉图洞穴理论如出一辙,人们由于受到感官的限制,只能看到现实中物的投影,从而与更形而上的真实世界背离。

                            

对特瑞尔而言,光即是真实世界最不可忽视的存在。尽管我们不可避免地习惯于接收其在事物表面的反射,艺术家更希望通过强调光本身而摆脱这种传统的再现逻辑:一方面,纯粹且去目的性的光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同时被削弱,换句话说,两者合二为一;而另一方面,光在投射的过程中时常变化的色彩、体积和透明度也赋予作品带有瞬间感的时间维度,这种去物质性和非永久性特质使其成为一种反现代化的媒介。

                                  

如果我们采取更广泛的历史观点,就会发觉将光作为主体从来都不是特瑞尔以及加州“光和空间艺术家”()小组的独创,它所辐射的广度也早已超出从达芬奇开始的对光与绘画的讨论。特别是随着20世纪初期影像技术、现代设计和建筑的发展,光愈发被重视。例如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20年代就利用聚光灯和旋转的金属创作拨动着的光影,到了50年代,奥托·皮内(Otto Piene)在《光芭蕾》(Light Ballet)中已经特别强调光的速度感,他让光穿过编织物,配合着音乐舞动。但特瑞尔显然更重视光本身及其能动性,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光始终具备唤起冥想的韵律。例如在此次展出的早期作品《高玻璃》中,光线透过墙面的开口呈现给观者,带有互补色的光缓慢移动,使得作品自身塑造的深度与维度不停调整,制造了如同呼吸一般的频率。


▲ 莫霍利·纳吉的作品《光-空间调制器》

▲ 奥托·皮内地作品《光芭蕾》

                                         

无论是用光占领空间还是用它制造冥想的幻境,技术成为效果呈现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展览中的十五组作品中,为了凸显人工光源,自然之光多次被阻隔。然而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动机来说,自然本身即是他的灵感来源。这从他1977年开始的罗登火山口(Roden Crater)项目就可见一斑。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试图将火山口下方空间拓展为人工自然合二为一的存在:观众可以在火山口下建好的房间向上看,天空成为被框定但无时无刻都在变动的图像。火山口项目成为像巨石阵一样的存在,观者在特定点、于特定时间就能看到自然奇观的发生。这致使我们不得不重返至海德格尔对古希腊艺术的理解。在他看来,技术(Techne)是去蔽的方法,是敞开事物和存在最本真的方式,也正是技术与艺术的一致(技艺)让艺术避免了被系统化、对象化和工具化的危险。特瑞尔的作品并非模仿自然,他的出发点从未偏离自然与技术的辩证关系,而是试图通过对光的把控揭示预存的真理。


▲ 詹姆斯·特瑞尔光与空间装置作品《火山口之眼》


作为首次在中国的个展兼回顾展,特瑞尔的作品显示出了一种超语境的包容力。它们持续挑战着种种二元对立的争辩,例如形式与内容,本质与再现,自然与技术。在面对其作品时,作为主体的观众不得不一次次主动出让自我经验,以体验作品的潜能,通过光去唤起心灵景观。这正让我们回想起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提到的:


“要去除对世界的一切复制,直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再度体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苏珊·桑塔格,程巍译,《反对阐释》,出自《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9页

詹姆斯·特瑞尔 对话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詹姆斯·特瑞尔=A)


▲ “凤凰艺术”专访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


Q: 首先恭喜您在中国成功举办首次回顾展,展览效果非常震撼。您对展览的总体感觉如何? 


A:非常好。要知道我之前受伤了,还动了手术,所以没能来到现场,全程都是电话在沟通指导,这次实际上是我伤好之后首次旅行。


开幕式上,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辞

▲ 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因伤不能参加龙美术馆开幕式,通过视频致辞


我当时只能打给我的助理们,我有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团队,他们来自德国、澳大利亚、还有美国纽约,都来自不同领域,他们也很了解我的作品。我让他们参考我原来展示的效果来布展,所以这是由他们搭建的展览。我的作品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实施,所以这需要我的助手和龙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耗费很大精力去完成。王薇馆长对展览的坚持让我很开心,展览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 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装置作品《楔形空间》

▲ 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装置作品《浅空间》

▲ 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装置作品《曲面玻璃》


Q:您这次的展览与之前的回顾展有什么不同吗?比如和2013年在洛杉矶当代美术馆中的那一次。


A:这次展览和我之前的回顾展比较像,但是《全域装置》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因为这次的空间更高,所以效果更好。这次没有展出那么多《罗登火山口》的素描、手稿和模型。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其实还是和第一次在中国做展览有关,我希望从作品出发,让中国的观众去直面作品。我比较惊讶的是看到上海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机构,这点和美国很像,这给了艺术家更多展示的可能性。


▲ 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装置作品《全域装置》


Q:您一直试图用作品探索光,也一直希望观众去“感知”光的存在。您是否是想传达一些信息?例如情绪、感情、精神性?


A:我一般不做任何预设,观众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往往会有个人判断。实际上,我也不会去从观众的角度去想他们会得到什么启发,我只会考虑如何完成作品,然后把作品留给大家去探索。打个比方,艺术是一片未被探索的大陆,而艺术家就是把图像和各种形式输送回来的那个人,当然我也想打开自己的一片领土,打开一片用光塑造的领土。这个世界上已经有那么多的图像了,但很少人提到我们对光的感受,要知道每一天太阳光都落在我们的皮肤上,帮助所有的生物成长,所以光实际上是养料和食物,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光有这么强烈的依赖感。

           

还有就是,光能引起我们的冥想状态。比如在《全域装置》中,光在极速闪动之时,你会感觉好像有一些图像出现。但是这些图像实际上是你大脑塑造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认知学中的幻觉,这个时候光其实进入了你的身体。


▲ 詹姆斯·特瑞尔光与空间装置作品《火山口之眼》


Q:您的罗登火山口项目已经从1977年就开始了,您可以谈谈这个项目吗?


A:罗登火山口是我一直在做的作品,我确实为它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它就像我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一样。罗登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坐落在一个沙漠中,大概2、300米高,我们从地下建造了一些空间,希望通过空间的打造去凸显自然光,这些自然光在每一时刻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地下看光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更多的可能性。这个项目快要完工了,完成后它将被拓展成一个美术馆,我希望它能在5、6年后对外开放。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

展览时间:2017.1.22—5.21

展览地点: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关于作者

▲ 孙天艺


孙天艺,自由撰稿人,译者。美国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硕士,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孙天艺  责编/Sophie)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今日•肖全肖像” 


▲ 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响收藏展


▲ “创造空间”


▲ 2017年度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