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视频 | 哈恩·内夫肯斯:“生活即影像”

2017-04-22 肖冰 凤凰艺术


  “走来走去的视界”  

2017年4月15日,“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像收藏展”于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哈恩·内夫肯斯决定交给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是他慎重考虑后的选择。12位参展的艺术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叙述着自己的故事,将现实和虚幻、理性和情感混杂、交叠在一起,通过作品传递出他们在数码技术控制时代,对艺术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认知、思考与实验。以下为“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95eghctr&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现场视频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曾经这样论断影像:“影像价值的突破在于直接截获时间,而不是剧情。影像获得时间本身、时间的情感和道德。叙事在对时间的极端尊重中被消解、革命或者实验。影像或者彻底拒绝时间,它们只拥有时长而不是时间,它们是影像、时间和运动之外的影像,一种视觉说明书。”


 ▲ 展览现场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伴随着这一波新媒介艺术的革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影像的方式来创作、表达。数字图像技术不仅仅提供给了艺术家更加多元的创作手段,并且打破了传统影像的单一线性叙事模式,以非线性剪辑拼接手法,为观众营造反客为主的视觉体验。而当代的影像艺术家,更倾向于用影响方式来建立民间话语权威,寻求个人身份认同和政治自由,这两方面也正好概括了此次影像收藏展的作品主题。


▲ 展览现场


本次“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像收藏展览”是何香凝美术馆与哈恩•内夫肯斯先生及其基金会合作并主办,是一直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的生态和进程的何香凝美术馆,在注重中外当代艺术的交流和推介方面的尝试。哈恩•内夫肯斯先生是荷兰著名的收藏家和作家,以他命名的基金会旨在支持新生艺术家进行创作,通过颁发奖项及奖学金、举办展览和多学科的艺术家驻地等项目来实现这个使命。哈恩•内夫肯斯先生从2000年开始建立他的收藏系列,此次选择亮相中国与何香凝美术馆合作,是他慎重考虑后的选择。


 ▲ 展览现场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此次展览,哈恩•内夫肯斯先生并不仅仅从他的收藏中挑选了十二件影像作品呈现给中国的观众,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作品阐释了影像艺术的意义。


影像艺术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创作者提供了连续表达的机会。不同于单一的图片,影像让人们能完整讲述一个故事。另一方面,影像的意义还在于为相互传达思想提供了便捷,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在中国展出这些影像的原因。

 

▲ 座谈会现场


▲ 哈恩·内夫肯斯在座谈会现场致辞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 策展人希尔德·提尔林克在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 策展人冯博一在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 艺术家宋冬在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 艺术家厉槟源在座谈会上发言 图片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黄京拍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影像艺术首先在西方诞生和兴起。虽然中国的影像艺术开始于八十年代末,晚于西方近三十年,但其发展方兴未艾,并逐渐与世界同步。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认知。策展人冯博一对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影像越来越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我们就生活在影像当中,视频、电影、电视、包括广告。作为一种不算新的媒介,这样一种新形式的表达,不同于传统的油画、水墨画,新媒介的产生形成了动态的、互动性的影像,现在利用手机、电脑,影像越来越普及化、日常化,利用这种媒介创作也会越来越丰富,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广泛。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普及、话语权的扩散下移,导致的必然后果是,影像在进攻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而现在正是我们反击的时机。


▲ 哈恩·内夫肯斯在开幕式上致辞


▲ 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乐正维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


在本次影像展览中,出现了多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例如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他是国际公认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曾经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奖”(1989年)、第21届“加泰罗尼亚国际奖”(2009年)和日本美术协会颁发的“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比尔·维奥拉 1951 年出生于纽约,是国际公认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1973 年,维奥拉取得了雪城大学实验艺术工作室的美术学士学位。四十年来,维奥拉创作了录像带、录像装置、声音环境、电子音乐表演、平板录像和为电视广播所做的诸多作品。他关注人类的普遍经验——生与死、意识的显露——深受东西方艺术和精神传统的影响,包括禅宗、伊斯兰苏菲派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等。 

 

▲ 《悲伤之人》 比尔·奥维拉


英国艺术家山姆·泰勒-伍德是1990年代兴起的“英国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成员,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哭泣的人》,拍摄了许多哭泣的好莱坞名流,包括罗宾·威廉斯、肖恩·潘、劳伦斯·菲什伯恩和保罗·纽曼。作为电影制作人,她因导演了电影《无处的男孩》(2009)和《五十度灰》(2015)而为人所熟知。

 

在她此次展出的作品《弦》中,来自伦敦皇家芭蕾舞团的领舞伊凡·普特洛夫被威亚悬挂在皇家歌剧院阴郁的古典建筑里。“空中悬停”的不稳定状态激发起观众的惊奇,同时伴随着由人类身体的脆弱、无助而引发的焦虑与紧张之感。在舞者赤裸的身体下方,四位音乐家正在演奏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艺术家的影像与她的全景摄影作品一样,凝固了一个情境场面的瞬间。 

  

▲ 《弦》,山姆·泰勒-伍德,2003,35 毫米胶片转 DVD,9分30秒,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借自哈恩·内夫肯斯收藏系列) 


伊朗裔艺术家施林·奈沙以影像、摄影和电影创作著称,她的作品受到无数次的认可,其中包括获得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奖”、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奖”等。

 

“生命之树”是《古兰经》中所提到的一种神圣之树,它可以为需要的人提供保护和祝福。影片是一则男女相对的神秘寓言,被渲染成棕绿的对比色调;而被置于闭合花园中的神树,则象征着“对天堂灵性的渴慕和对政治权力的追寻”。艺术家从一个诗意的寓言中告诫我们即便是在天堂中, 亦存在着紧张与冲突。这些闯入的善男信女们在花园中寻求庇护,而女人在生命之树中消失了。艺术家强调说“这意味着他们超越了日常生活,进入了更为广袤的世界。” 


▲ 《生命之树》,施林·奈沙,2002,影像/声音装置,12分34秒,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借自哈恩·内夫肯斯收藏系列) 


伊朗裔的阿拉什·纳西里是一位85后艺术家,非常年轻,但已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奖项,其中包括比利时Les Enfants Terribles艺术节媒体奖、法国巴黎Côté-Court Pantin艺术节最佳实验短片奖等。他这次更是亲自来到深圳与观众、媒体见面。

 

阿拉什此次展出的《从德黑兰到洛杉矶》,是在洛杉矶的城市景观中虚构了一个德黑兰。跟随着航拍,我们发现两座城市的建筑进行了换位。飞过洛杉矶大道时,移民的誓言与伊朗首都的集体回忆产生了共鸣。市中心的建筑物淹没在闪动的霓虹灯中,时起时落的声响引领我们穿越了幻觉之旅。科幻小说中,现实常常被投射到未来之中。而在这个短片里,德黑兰的过去被置换到当下的西方世界,并将洛杉矶的航拍图片穿插在一段从德黑兰起飞的录像中,伴以世界各地 Skype 访谈的录音, 通过影像的视听效果带着我们了踏上了一段移民的行程。 

 

▲ 《从德黑兰到洛杉矶》,阿拉什·纳西里,2014,影像(2K,1,77:1/5.1 杜比立体声)18分钟09秒,哈恩·内夫肯斯收藏 


阿德尔·阿布德赛姆德 1971 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康斯坦丁,现在巴黎和伦敦居住、工作。阿布德赛姆德曾在阿尔及利亚艺术学院学习,2000—2001 年,参加纽约 MoMA PS1 当代艺术中心的国际工作室项目;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2003 年、2007 年、2011 年),圣保罗双年展(2006 年), 以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 年)等群展;也曾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 PS1 当代艺术中心、蒙特利尔美术馆等举办过个展。 

 

作为一个制式化、同质化、结构化世界的对立面,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阿德勒·阿布德赛姆德尖锐地谴责并解构了当代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系统中存在的异化和多种压迫。在《踩》中,一只赤脚硬生生地压扁了一个可口可乐空罐,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为对资本主义权力象征的消解。直接而迅猛的影像方式避免了一切武力因素,而成就了一种“表演性宣言”,行为的力量赋予其更为开放的意义。 


▲ 《踩》,阿德尔·阿布德赛姆德 ,2005,影像(DVD),2 秒循环,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借自哈恩·内夫肯斯收藏系列) 


荣幸的是,此次参展的12位艺术家中,唯一一位的中国艺术家,则是来自广州的周滔。他此次展出的《蓝与红》,影像拍摄于泰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反政府示威者与警方武力对峙,形势紧张堪比内战。但周滔最后呈现的影像作品并不是政治或社会的纪实,而更像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作品《蓝与红》中,他将两个截然相反的境遇组合在一起:一边是他在曼谷所经历的喧扰混乱,另一边则是他镜头下中国安宁的城市生活和自然景观。通过影像剪辑,他创作了一个变动不居的、崭新的第三种现实。周滔冒着生命危险在曼谷主要的广场上,与彻夜不停的抗议者在一起,并将这些充满政治意味的图像和那些体现恬静之美的诗意镜头糅合地剪入最终的作品版本。艺术家借用这种方式,尝试表达他在影像创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强烈情感波动,以及在影像中所营造的故事情境,推动了他这种“双重现实”的创作。 


▲ 《蓝与红》,周滔,2015,影像,25 分钟,哈恩·内夫肯斯收藏 


每一位参展的艺术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叙述着自己的故事,将现实和虚幻、理性和情感混杂、交叠在一起,通过作品传递出他们在数码技术控制时代,对艺术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认知、思考与实验。不仅如此,这十二位艺术家来自于伊朗、瑞士、立陶宛、美国、韩国、阿尔及利亚以及中国等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身份,以及不同时代的成长经验和记忆。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视野,让我们能够了解这些艺术家如何利用影像艺术的视觉语言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态度、立场和超验的诗意想象。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走来走去的视界:哈恩·内夫肯斯影响收藏展

主    办:何香凝美术馆

协    办:巴塞罗那

 

特别鸣谢: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

 

艺术家:

阿德尔·阿布德赛姆德(阿尔及利亚)、安里·萨拉(阿尔巴尼亚)、阿拉什·纳西里(伊朗)、比尔·维奥拉(美国)、迪蒙塔斯·纳尔科维奇(立陶宛)、法比恩·瑞戈伯特(法国)、皮皮洛蒂·瑞斯特(瑞士)、山姆·泰勒-伍德(英国)、施林·奈沙(伊朗)、全昭侹(韩国)、周滔(中国)、兹韦勒图·姆特图瓦(南非)

 

展览总监:乐正维、哈恩·内夫肯斯

策展人:希尔德·提尔林克、冯博一、苟娴煦


展览协调:刘钢

策展助理:颜烈民

 

开    幕:2017年4月15日16:30-18:00

展    期:2017年4月16日—7月9日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4-8厅


(凤凰艺术 深圳报道 采访、撰文/肖冰 摄像/李凯 责编/BingHsiao)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不羁之旅”:邱志杰综合性回顾个展 


▲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


▲ “清流”:品格镜鉴与美学的重申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