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易英、刘波眼中的风景,在笔下却是远在天边
2017年6月16日,“远在天边” 易英、刘波油画风景写生展在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易英在中央美院的写生老基地——京郊黄花城的风景写生,另一部分是刘波教授在陕北和西藏的油画写生风景、人物。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易英(左)与刘波(右)合影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圣之空间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陈美灵担当策展人。展出了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刘波近年来创作的油画写生作品五十余幅。正如展览的题目“远在天边”所言,二位艺术家的风景画作或是山野清凉,或是净土圣诗,仿佛将观众从仲夏的北京带往那远在天边的静谧空旷之地。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前言中写道:“易英和刘波两位先生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他们在艺术史论和设计艺术领域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已经卓有成就,但是,他们自幼奠立的绘画才华和在绘画实践上的理想尚未消泯,因此,他们在专业治学的同时仍然坚持作画,双管齐下,笔耕不辍,表现出可贵的真诚与执着。日积月累,他们的作品不仅有了可观的数量,也展现出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不是参照艺术史的样式,而是来自自然与发自心源的语言、性情与品格。”易英和刘波同在本职工作之余,不忘绘画所带来的欣慰和乐趣,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次展览的举办。
▲ 开幕式现场
▲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易英:把握身体,把握本能,把握自我表现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美术》主编,著名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另外,他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身份,马英九的表弟。
我们最所熟知的易英老师长期从事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不过在那之前,他也有过相当长的学画经历。在两者之间游走的游刃有余,颇让一些业内人士羡慕。范迪安甚至说“在很长时间里有经常看了很好的画展之后不能平静的感受,手不能动了,心尚在痒。但易英却能坚持画着,而且画出了画册”。并将易英的绘画描述为“推掉了寂寞的史论思考深井——对绘画的怀念总是一种必然,或者可释为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情结”。以勤劳与对艺术的热爱所致,绘画对易英而言是一件乐事,是一种实践。
▲ 易英 春在溪头荠菜花 2017 60X80
做为一件乐事,从小画到大画。但凡有画画写生的机会,易英都会欣然前往,将身份、琐事抛于脑后,尽情的将心性在自然间肆意挥洒。不谋画家之名,也不像职业艺术家总带有各种各样的沉重思索,易英的画面“传连出虔诚凝神的作画状态”。欣然落笔之处,朴素的山水,青葱的山野都注入了作者透彻的心灵感悟,营造了一片田园牧歌式的光景。这样单纯的诗意创作更像是回家与自然之间的“通感”,作品的名称对此有着更直观的体现。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化”对易英的影响很大无论是构图、取景或是情调,自小对诗词的学习“跟着自己一辈子”。易英的风景写生其实一直是他美术理论的一种实践。对西方美术史深入的研究,在国外博物馆览画无数,对油画的历史变迁和各种流派的沿革早已稔熟于心,潜移默化地在他的绘画中起着作用。
易英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
Q:您作品的称都自然地流露出一种诗意的情境,这种是您主动的有意为之,还是您的个人修养、气质所决定?
易英:讲一个小的故事,小时候读书被我妈逮着练书法、抄古诗,尽管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学时候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但后来保留了这个习惯。有时间便练练字,读古诗,这个习惯对我影响很大。我在理论写作上面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文字。那么在绘画中也一样,我的画画实际上受中国的古典文学影响很大,它的构图、意境、情调。虽然一般人可能感受不到,但就对我个人来说,这种意境,尤其是我在构图的时候,取景的时候比较关注这一点。现在我是完全搞西方美术理论研究的,但是书法和古典诗词仍然跟了我自己快一辈子。因此在给这些作品起名字的时候,很容易就带入了这种情境。有的时候我还赋了一些诗在上面,其实这些诗都是画画的时候临时想起来的,实际上也就是打油诗,以及寻章摘句赋了一些古诗词语进去。
▲ 易英《日落沧海霞似火,月挂中天影如钩,岛上花前人独立,玉女轻风梦长留》
Q:您对西方风景绘画研究有许多专论,作为美术史家,研究需要严谨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而写生创作,可能会更多的偏向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包括像您刚才所谓的诗词的影响,一些中国古代的意境的影响。那么在您创作的时候这两种思维模式在您脑中是如何工作的?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易英:实际上我的写生自从大学毕业到北京来以后一直都在坚持着。以前画的小,后来越画越大。但是近十年来受我自己一直做现代艺术研究的关系,也一直尝试怎么样把西方现代艺术的这种观念,比如它的用笔、它的造型,怎么来改造我自己的画。因为我对原来的东西很不满意,自己也写文章批判,我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学院的黄昏》,很不容易转了这个弯,几乎是用毕生的经历来做这个的。所以到了大概十年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应该说还是“理论先行”有关系。加上出国机会的增多,对国外原作的研究也更加关注,包括对一些比较细微的技法的研究。这是一种知识、理论在先。画画的时候就把这种理论和知识利用上去。刚开始和不协调,因为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失败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一旦完成了这个转变,它使我变得更加自由,颜色、用笔什么都很随意的。
▲ 易英《曾记那日微醉,相伴一池春水,轻风小树斜阳,笑语惹萍碎,萍碎、萍碎,几笔草草谁为》
▲ 易英《风纤纤,雨未歇,长亭短亭长相别,君行千里莫回头,梦里随军天尽头》
Q:很多在内地院校学习的新疆或边疆地区的青年艺术家,面临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时,很多都担心自己回到新疆后被风景画、民族化的题材所限制。想请您对这个顾虑说几句。
易英:风景油画它是一个基础。它关系到绘画的构图、造型,因此说它是基础,但现在应该从更大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些当代视觉文化和色彩相关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它也是一个基础。但是它的实用功能肯定大不如前,比如说我们不能靠画风景画生存。所以我倒是觉得在色彩上和在风景上可以放开一些,把它和自己其他的工作结合起来尝试创作。当然首先要打破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学的这种写生的方式,对我们很多学生来说目前这种方式是没用的,它影响不了我们的当代视觉油画。所以我们应该从一刚开始就把握颜色,而且这种颜色要求把握身体,把握本能,把握自我表现。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颜色,以及它将来的作用。
刘波:在自然中寻找快乐
刘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尽管刘波老师的绘画之路从中学时候就开始了,但真正让艺术影响其一生的是知青生涯的那段岁月里。艰苦的条件下,仅仅依靠不懈的自学和尝试,刘波将对他自然的思考带入自己的艺术,也为其日后的绘画打下了主基调。易英称之为“生命的见证”。细观刘波的作品:朴实直观的风格,叙事性的宏大构图,追求整体感的笔触隐藏着潜意识里对自由的追求,互补色的娴熟运用灰色调也表现得生动而漂亮、醇静而温润、纯粹而自然,作品中处处都流动着一种微妙的人文关怀。绘画对于刘波而言是快乐的,“我觉得自然美好,因为要在自然当中寻找快乐”。移情入景,这里的“情”不只是一种悠然闲情逸致,“实际上是生命的冲动,一种生存的动力,不甘沉沦,不甘蹉跎,将生命寄托于理想和向往”。
进入都市,刘波更多的从事着设计工作,一直“被他们(设计工作中的甲方)牵着鼻子走了二十多年”。钢筋水泥,繁忙事务,俗世规则, “他陷入想要画和画什么的冲动之中,他特别希望有一个开阔的视野,一个融入生命的辽阔的空间,一个他特别想画的地方,要让它来点燃生命的热情”。2011年,刘波重新拿起画笔开始了独步藏区的“朝圣”之旅,通过大量的风景写生重新使得心灵被精华,开始洞彻生命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中,刘波的绘画作品验证了两者互相依存的重要价值,他的心身回归之旅的实践对居于现代都市的我们而言颇具启示意义。
刘波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波
Q:易英老师介绍您早期知青生存态的创作时描述到:“其目的都不是自然再现得如何,而是生命的见证,甚至是个人才能的见证。”请您介绍一下,您那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刘波:那个时候应该算文革的后期,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就要去下放,高中毕业下放到农村。我喜欢画画,但一直没有画画的环境。但在知青的那三年生涯中,一直保存着对艺术有一些想法和追求。但是那个时候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比如连电灯都没有,都是煤油灯,只能在煤油灯下画素写、素描。 在那个年代,没有技术的就没有工作。像我们那个知青点70多个知青,最后只剩了我一个人了,虽然我的出身有问题,但因为会画画的原因被一家印刷厂招去做美工。也因为这样才能够走上工作岗位,要不然可能就一辈子在农村了。
▲ 刘波《张家界风景》
▲ 刘波《西藏类乌齐藏族青年》
Q:那种生存环境一直影响着您的艺术之路,一直为您所不舍。那您现在的这些生存状态或者生存环境有没有对您创作产生过一些影响?
刘波:当然有影响。因为我有将近二十五年没画过画,所以心里一直还是对画画有一种莫名的遐想。在现在这个生活当中,我从事设计,在中国的设计领域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做了不少的项目。通过这些工作之后,也加强了自己的教学,在这教学过程当中也特别想到了自己在年轻时候的爱好。所以一有时间就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块比较远离都市的地方去画一画,像西藏、青海还有内蒙,还有我的家乡湖南等等。主要还是想通过在画画的过程当中寻找一点快乐,因为我们做设计的太功利性,那么很多东西都是甲方说了算,所以一直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二十多年。现在的生存环境一直使我想找一个时间逃脱这样的制约、这样规则,然后在这种规则下寻找一种自由。
▲ 刘波《陕北郭家沟风景》
Q:您学画画是从自学开始,之后又进入了学院式的教育工作。您有没有觉得有一些东西是学院所达不到的,反而是自学更能够锻炼人的?
刘波:画画这个事情,高考前都是经过严格的高考训练,如果没有高考训练的好的成绩,也不可能考上大学。所以在绘画这个领域当中,我还是特别主张在完成专业的基础上,应该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研究画画的程序当中去。
Q:我们总容易边疆地区的绘画或者艺术理解成风景画或民族化,在当地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上这种主观上的类型化概括总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困扰。做为以写生、民族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波:其实对于画画,我是很单纯的,我不想把它做的很做作,觉得自然美好,因为要在自然当中寻找快乐。尤其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这一点,写生本身就是一种放松,比较寻求一种自我的抒发,没有杂念,如果是想的太多的话,可能也没办法去放松自己。对于绘画的风格还有民族画的问题,我反而没有想太多,绘画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自己的心情和心境以及感悟,能够把它画出来,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易英 / 刘波 油画风景写生展
学术主持:范迪安
策展人:陈美灵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6日——7月15日
展览地点:圣之空间
参展艺术家:易英、刘波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Ashley 责编/dbk)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