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展评 | 全球定位:这些数字化时代年轻的游牧民们
2017年6月29日,“全球定位”于乔空间及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同时开幕。本次展览由青年策展人缪子衿策划,呈现了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与朱田这九位出生于中国,并曾在国外接受过艺术教育的青年艺术家。基于此,“全球定位”无关全球-本土,西方-东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而是强调艺术家的时空定位始终处于动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在位于上海的乔空间和刚刚开始其艺术生涯的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青年策展人缪子衿以“全球定位”为主题,将9位出生于中国,并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有过留学经历的青年艺术家聚集于此,以非传统“非此即彼”的方式将其定义或消解定义,强调艺术家的时空定位始终处于动态。
▲ 展览现场
对于这些普遍出生于八十九十年代的艺术家与策展人们来说,其感知与认知系统已然不局限于自身的国籍或生活位置,而是与全球发生的事物保持着紧密的伴随关系。与过往的艺术家们相比,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风格和思考逻辑,这种差别是一种本质的变化,在此同时,巨大的差异化也存在于这些新一代艺术家与中国当代艺术界那些过往的“留学前辈”之间。
▲ 展览现场
从这一点来看,留学、住宿、交通、身份变化及语言系统并不是决定当今“全球化”的年轻艺术家们之所以具备与过往完全不同的某种“全球化”的本质理由,更何况,当人们谈及全球化艺术时,其所指涉的含义是模糊的——全球化风格?全球化语言?全球化观点?全球化视角?还是只是一种“全球化的感觉”?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深入至一片区域或社群的最中心,并经过一段并不短暂的时间浸润,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一地域的文化,并以这一地域的思维系统进行创作。在这一层面上,这些接受了几年西方本科或研究生博士生专业教育的艺术家们,所具有的更多是一种全球化感觉。而即便是一种感觉,却也足以让年轻艺术家们创造出与以往留学艺术家们非常不同的作品,并“总能提出令熟悉自己过往创作的观众出乎意料的方案”。
▲ 谭天,容易理解的作品 #8
▲ 于霏霏,As artists, we comment.,2
关键在于,这些80、9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们是真正生活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游牧民”们——他们可以出现在全球各处的地域或语境中,更是可以在数字化的世界中扬鞭立马。从身份特征来看,他们的全球化感觉来自于全球留学的背景与经历,但其背后,更是因为数字化时代自他们出生之始,就给予了他们更为广阔的感觉与知识。在数字化更为发达的西方,这种全球化感觉被集中放大了,而“情景和情境性的现在性,也都得到了承认”——而在蒲英玮的《西方客人,玛丽安娜》中,“艺术家撰写的自传融入了其就玛丽安娜这一西方历史形象进行的档案研究,令自己的虚构身份同时具有了游牧性和公共性”。
▲ 蒲英玮,西方客人,玛丽安娜(第一部分)
▲ 钟云舒,吃橡皮筋
无论是艺术家面对世界,还是观者面对这些艺术家,数字化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缪子衿看来,这些活跃于中外的艺术家们不断位移的状态“决定了许多人将持续通过屏幕、网络了解他们”,这些艺术家们同样需要通过屏幕及网络与这个世界共同成长。而在这个正在迈向“混沌现代主义”的数字化时代,人与人的关系显得愈加微妙:似远似近、似有似无。而在此状态下,作者或既往经验中的权威也在不断弱化。事实上,从机械复制时代起,作品的唯一性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权威性就已开始渐渐消除。而进入数字时代,近乎原版的复制、始于0和1二进制思维的作品更是将自己敞开怀抱,在网络中欢迎每一个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观点的输出者和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也可以是策展人,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解读、改造作品。无论是于霏霏的《As artists. We comment》,朱田的《抱紧策展人》、《贱卖品》,谭天的《容易理解的作品》,何绍同的《How To Be A Successful Artist》,还是刘辛夷的《人气收藏》,都体现出这一时代权力、权威与个体间复杂混沌的张力关系,同时也是新一代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家们对于过往经验的一种批判和反叛。
▲ 朱田,抱紧策展人
▲ 何绍同, How To Be A Successful Artist
▲ 刘辛夷,人气收藏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然不再是“西方白种直男”的视角,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也不再是定义或决定艺术家创作的标准,每个人都是由无数的碎片构成:知识碎片、身份碎片、地域碎片、国籍碎片、观点碎片等,刘娃的《自拍系列》正是反映了这一思考:在数字化时代,我究竟是谁,什么又构成了我?又该如何认知个人身份及自身与外界的关系?缪子衿认为,这些年轻艺术家们都在关注个人的话题并进行创作,在此同时,展览题目英文中的Not也代表了艺术家们都处于一个中间状态——既可以去迎合外界的某种流行或标准,也可以去反对它。而这也正与何绍同的《The Permanent Observers 第1季 第一集》或是阿斯巴甜的《回形》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摇摆于现代主义的迎合担当和后现代主义的反讽超脱的情感态度:在数字化时代,人既可能这样,又可能那样,又可能什么都不是。这种略带疏离的逻辑思考,更是使得钟云舒试图用脱离实用语境的目光重审物品或消费品或任何事物的属性。
▲ 何绍同,The Permanent Observers 第1季 第一集
▲ 阿斯巴甜,回形
与这些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共同亮相的,还有首次开幕的油罐艺术中心——整体设计包含三个主要部分:五个油罐罐体及将其连通的超级地面(Super-Surface)、都市森林、城市广场。“工厂遗迹”保存下来的五个油罐中,两个将以迥异的方式被改造为艺术展示空间。其中之一在内部置入白色立方体,在曲面空间内增添平面展墙,适合展示平面作品;另一个油罐的内部空间则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留以油罐的工业记忆和原始的美感,用于展示大型艺术、装置作品。其他三个油罐将被改造为多功能的展览、休闲及活动空间。
▲ 油罐艺术中心现场
都市森林则贯穿整个南侧基地,在树木的荫蔽之下,是自由分布、大小各异的绿岛,林间散布更多艺术作品与保留下来的工业设备,自然与艺术完全融合。而介于油罐罐体-超级地面(Super-Surface)与都市森林之间,为两个开阔的广场:其一为适宜大型活动、由石材铺装的 55 米见方的“城市广场”,广场地面隐藏雾化喷口,可以使这一空间转变为如梦似幻的雾境,并有效地从湿度及温度上改善微环境。另一个是面积较小、绿草如茵的“草地广场”。而本次建筑设计师李虎更是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当观者于油罐艺术中心室内外空间漫步时,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觉与空间体验。
▲ 活动现场
缪子衿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展览开幕现场策展人缪子衿与艺术家朱田的行为艺术表演
Q:你将这些出国留学的年轻艺术家定义为“来自中国、活跃于全球、成长与全球同步的艺术家”,你是否认为无论留学的长短,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对这些艺术家来说都是本质性的?
缪子衿:我不太确定什么是本质性的,但我觉得是伴随性的,作为他们职业发展及成长经历中的一部分。
Q:除了身份层面外,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从作品来看,这些艺术家是否具备某种共性?另一方面,如今全球化网络化的标志,是否就是没有共性?
缪子衿:共性反而非常小,虽然我们说他们都是有海外留学背景,我选择他们都是比较有批判精神的,我自己也在研究机构批判,会把他们从这个线索选择出来。
Q:你觉得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与“成年”艺术家最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缪子衿:我也很难讲所谓的80,90后与成熟的艺术家的区别,因为两个群体都非常大。
▲ 展览现场
Q:你怎么看待全球化是一种庆祝?在英文标题“Do (not)”中,你的态度是什么,这些艺术家们的态度是什么?
缪子衿:我没有把全球化当作庆祝的主要探讨对象,庆祝对我来说可能是很抽象的,比如艺术家或策展人被展览被消费被解读被批评被收藏,这些都是庆祝的一部分。中间有个not,代表大家都处于一个中间状态,既可以去迎合这个庆祝,也可以去反对它。
Q:从作品介绍中,个人身份、权力关系和日常的视觉观察状态似乎是几大主题,你觉得年轻艺术家所思考的问题是否是相似的?在同时,这是否也代表着年轻一代要争夺话语权的动作?
缪子衿:我觉得没有争夺话语权的一个动作,而是更加个人化,大家都在关注个人的话题,并进行创作。
李虎对话“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整体设计平面图
Q:西岸油罐艺术中心是由废弃航空储油罐、消防水池及其他配套设施组成的工业遗址所改造而成的,能介绍一下整体的建造理念和群落构成吗?
李虎:昔日的油罐变身为艺术与生活的载体,引入多种艺术相关功能,并营造出一片“都市森林”,旨在尊重工业遗存的同时,吸引公众亲近并感受当代艺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重新建立公众与城市、艺术、自然的关联,成为浦江西岸新的公共文化活动及艺术核心区域。
油罐艺术公园的整体规划包含几个主要部分:五个油罐罐体及将其连通的超级地面(Super-Surface)、都市森林、城市广场、以及曾经的江边泵房原址重建的“项目空间”。
▲ 城市广场
五个独立的油罐由“超级地面(Super-Surface)”——即覆土绿化的一个新地面联接起来。“超级地面”之上是一个开阔的公共艺术公园,之下是灵活开敞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保存下来的五个油罐中,两个将以迥异的方式被改造为艺术展示空间。
都市森林贯穿整个南侧基地,将是都市里难能可贵的大片自然景观。介于油罐罐体-超级地面(Super-Surface)与都市森林之间,为两个开阔的广场:其一为适宜大型活动的“城市广场”,另一个是绿草如茵的“草坪广场”,适合举办多种主题活动。
Q:在改造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虎:油罐的改造利用离不开与现有罐体结构发生关系,也是这个项目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技术难点。难度在于,首先原有罐体结构的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并不完整,对其结构特性需要做实际勘探和检验,这在建筑工程中并无先例。其次,结构专家们确定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是无论在罐体内外,新加建的空间均需要独立的结构,不但不能利用罐体的钢板外壁,而且还要和罐体的外壁与基础保持一定距离。即使是罐体上新开的门窗,也要固定在新的结构上,但却需要和罐体相连接并做到柔性的密闭。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建筑细节的设计提出了非常挑战的难题。由于这个项目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把油罐改为民用建筑、公共空间的案例,很多设计与施工都要进行“第一次”的尝试。同时,在国内尤其是上海,对于结构与消防安全格外苛刻严格的规范约束下,更是一场难上加难的对设计与施工团队的考验。
Q:在油罐中心里,又有哪方面是您比较得意的“神来之笔”?
李虎:神来之笔倒是称不上,但在这个油罐艺术中心室内外空间的漫步中,我相信参观者会去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觉与空间体验,这种“surprise” 也是我们在过去近四年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创作和植入在这个非常特别的艺术建筑中的。例如隐藏在都市森林里一个有机形体的镜面不锈钢艺术空间,本身即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存在;油罐美术馆前正方形的城市广场中心的雾喷的形态,会重现一座被拆除的油罐外轮廓;核心的内容即每个罐体内部的空间与使用功能都完全不同,设计的空间体验也随之差异很大,二号罐的进入是从一个室外空间穿越罐体而进入另外一个室外空间的拓扑关系,进入三号罐内会被完整保留的高大空间与如同罗马万神庙般神秘光线所震撼…… 所以,与通常的地标所带来的外观震撼不同,我们试图在这个艺术公园里所创造的更像是一种电影场景般的漫步体验,空间、材料、光线、气氛、声音、尺度等一系列视觉与身体的丰富体验交织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聚落。
▲ 鸟瞰全景
Q:可以看到,在这个场域里,都市森林和城市广场都承担着公共领域的任务,市民或游客可以休息乘凉或娱乐,您怎么看待这一艺术介入的部分?
李虎:油罐艺术公园和国内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美术馆、艺术空间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栋传统的建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园,而是二者有机结合体。艺术与公园的交织融合,令艺术可以充分而又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城市生活中。无论对于周围工作与生活的市民,还是专门来观摩艺术的访客,或者路过此时的滨江游客,这个艺术公园内部丰富的内部功能与室外空间都能够提供一段美好的艺术体验,一个繁忙都市生活中的短暂停顿、安静、思考和愉悦。这就是艺术介入。
▲ 左二为收藏家乔志兵、左三为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干瑾
Q:这一次首展亮相,您对于未来在这个场地所举办展览的“气质”是否有什么期待?或是认为这个场地适合什么感觉的展览?
李虎:油罐艺术公园是个自然与工业、历史与未来、艺术与生活交织的非传统美术馆、艺术空间。它的特立独行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真实的独特性其实也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气质。这里丰富的空间可以适应非常宽泛的艺术展览形式,从大型装置到架上艺术到行为艺术。从气质上匹配的展览内容,应该是高水准有原创性、突破性、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家作品,我也相信如同这次开幕展一样,在未来,乔志兵先生和西岸会合作带给大家更多精彩的国际化艺术展览!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全球定位
策展人:缪子衿
展览地点:上海乔空间,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
展览时间:2017.6.29-8.27
艺术家: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与朱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王家北 责编/dbk)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