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2017影像上海:中国区副总韩培培独家剖析本届博览会
曾成功举办多届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正式宣布进入第四年,于 2017年9月8日-10日回归上海展览中心。来自16个国家、28个地区的50家参展画廊组成了此次展会强大的国际阵容,分布在核心(Main) 和平台(Platform)两大版块,前者汇集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际顶尖画廊,后者则是新兴艺术家和国际画廊的重要平台 。同时,今年博览会还推出“在场” (Staged )、“洞见”(Insights )、“焦点”(Spotlight )、“对话”(Conversations )、收藏家展览等精彩特展和公共内容版块。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平台、中国唯一专注于艺术影像的博览会、大陆地区最为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起关于艺术影像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平台。
步入第四年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参加的画廊分别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济济一堂,于2017年9月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 第四届影像上海展览现场
Robert Mapplethorpe、Henri Cartier Bresson、EdwardWeston、MarcRiboud、Roman Signer、Alexander Rodchenko, Wolfgang、Tillmans、CindySherman, 曾梵志、张海儿等历史性重要艺术家的名作将出现在画廊和特展版块。与此同时,博览会亦将把亚洲新一代影像艺术家推向台前,不断重新定义和拓宽影像这一媒介的边界。
▲ 影像上海往年现场。摄影: James Ambrose
▲ Scott Gray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与世界摄影组织创始人兼CEO
▲ Alexander Motague-Sparey 影像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
▲ 韩培培 影像艺术博览会中国副总监
进入第四年之际,影像上海继续聚焦国际前沿,推出诸多版块的全新内容。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上,与往年有何不同?影像上海中国区副总监韩培培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说,本次展览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版块,比如“在场”。一些新的画廊会参加进来,但影像上海的大方向一直都没有变,即:当代艺术类的影像博览会。从仅对摄影的认识扩展到整个影像媒介,以及影像这个媒介跟其他的媒介的一个交融和跨界的一些作品。
影像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怎样定义它?我们都要重新思考。摄影和移动影像,与表演装置和其他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交叉。在这样一个交叉中,展现出一种极多元化的可能性。影像艺术依托于各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对影像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而在本次博览会上,我们将会看到这样的多元化和可能性正在发生在当下的影像世界上:
“在今年的博览会上,我们将会看到很多不同的媒介被运用到影像作品中来,韩培培介绍说,在去年的展览上,曾探讨过关于2000年之后的一些摄影新技法,比如,已经出现的,摄影已经开始融入于雕塑或其他材质和媒介进行展现。在今年的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尝试在布料上做作品,也有其他一些艺术家将影像印在布料的衣服上,然后让模特在现场来回走动。这些都是打破人们对摄影的思维定式,展现摄影或影像的更多方面和可能性。”
▲ LIU SHI YUAN__From Happiness to Whatever_2015_detail
▲ SARA OSCAR_Nauru outlook blue line.Courtesy ACP
那么,对于本次所推出的新版块“在场”,韩培培解释道,这是影像上海与全球多位顶尖艺术家和多个顶级艺术机构合作去呈现的这样一个版块。在这样一个版块中,并不是以一个商业画廊以销售为方向的展览,而是试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探讨问题。
如喜马拉雅讨论行为艺术与摄影收藏之间的关系。因为行为艺术的收藏越来越靠摄影类、移动影像类的作品去收藏,它们之间,一是产生了一种行为艺术收藏的方式,二是它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空隙。这种空隙在于记录的瞬间性或记录的不在场性,而成为了一种开放性的话题,引发人们更多地对比行为艺术与影像之间关系的思考。再比如香格纳的鸟头组合的大型作品,在博览会上设置出这样的一个舞台,让它们在展览现场中产生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和感官力,都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
“除了商业画廊以外,我们想打破这样一种固定的格局,引入很多这样的其他元素进来,引发大家的反思和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达到我们的目的。”
特展版块“在场”由全球多位顶尖艺术家和多个顶级艺术机构联合呈现,致力于拓展当代前沿摄影的边界,策展将聚焦装置、雕塑、录像、行为、绘画等当代艺术媒介对摄影艺术的重新诠释。“在场”聚集了张洹(佩斯画廊)、鸟头(香格纳画廊)、何成瑶(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以及墨尔本当代摄影中心、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等国际顶级摄影机构,许多参展作品为第一次亮相国内。展览作品将贯穿“影像上海”的整个现场,打破传统博览会展位的概念,摄影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媒介,为参观者提供不断发现的独特体验。
▲ 张洹,《家谱》,2015,作品由佩斯画廊提供
张洹是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本次参展作品《家谱》是国内首展,根据行为艺术纪录而成的九帧摄影,与艺术家文化血统息息相关的文字、姓名、故事在面孔上被书写。
▲ 鸟头, 《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2016,作品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二人组合鸟头擅长从上海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图像,呈现在 13 米 x3 米的摄影装置《欢迎再次来到鸟头的世界》中,这件大型作品可被视作艺术家在变化迅疾的大都市中对当代城市经验的思索。
▲ SARA OSCAR,《舒适岛(太平洋解决方案)》,作品由ACP提供
澳洲年轻艺术家 Sara Oscar 将为博览会因地制宜创作一件壁纸装置,作品由澳大利亚摄影中心(悉尼)提供。《舒适岛》是澳大利亚备受尊崇的摄影艺术家 Max Dupain 的经典图像,Oscar 的大尺幅壁纸拓展了摄影媒介的边界,用数码拼贴和绘画等手段对历史文献性图像进行了解构和重建。
▲ 何成瑶, 3 Shadows, 2002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将携艺术家何成瑶的作品为公众带来“行为与影像的间隙——一种收藏方法的讨论”展览。展览意在探讨行为艺术在场性与影像记录之间的关系。行为艺术本身收藏方式多为影像收藏,如何看待影像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被讨论的。行为是个过程,摄影记录的是瞬间。通过图片回顾行为,就行成了一种间隙,这种间隙可能是行为意义的再生长。由此而衍发出系列的讨论话题:摄影的歧义、观者可想象的空间、解释过程中的聚焦化等等。
Daniel Crooks、Joe Hamilton、Katrin Koenning、Sonia Leber、David Chesworth等艺术家的录像作品, 由墨尔本当代摄影中心提供。每位艺术家都将在作品中探讨摄影艺术之于真实的复杂关系。
▲ OLIVER HERRING,《摄影服装》,作品由OCAT西安提供
纽约实验艺术家 Oliver Herring 将展出他在 OCAT 西安馆驻留时创作的《摄影服装》系列作品。《摄影服装》是由艺术家设计的一组织物,每一件都印有在西安现场表演的志愿者充满活力的形象。在博览会的关键时刻,模特会身着这些服装,重新激活图像,在身体、过程与作品的动与静之中创造出戏剧性的张力。
ME作为化学阻燃添加剂蜜胺的缩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还有另一个名字——三聚氰胺,通过 “毒奶粉”事件家喻户晓。作为拥有化学博士研究经历的艺术家张晋而言,如何站在艺术与科学之间,通过与科学家的合作重构一个关于“ME”的传记,成为了实验动因,最终将一个由现成品、 工作台、影像和装置组成的亦真亦幻的“ME”的现场呈现出来,还原了“ME”的历史,激活了更 为真切的身体记忆。
▲ LIU SHIYUAN_From Happiness to Whatever_2015_installation view_lo res
巴黎欧洲摄影之家的摄影收藏超过2万件作品,同时也有近十年的录像艺术收藏历史,此次带来的 法国艺术家Anne Deleporte的录像作品《公主Y》,以及瑞士艺术家Peter Aerschmann的实验 录像作品《第五街》,即是对移动影像新媒介的探索。
▲Fito Segrera,《知感:消失的记忆》,作品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提供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研究与创作部/CAC实验室主任、艺术家FitoSegrera使用电脑-人脑交互技术创作了一组摄影作品。艺术家通过不断扫描其大脑活动,记录了注意力下降的时刻。这些通常被艺术家所忽略的“失忆瞬间”,最终被实现为三维虚拟世界中的抽象雕塑,以及一本自动生成的记录日志。
▲ 第四届影像上海,收藏家特展“叙事”展厅现场
今年的第二个新设版块是收藏家特展。韩培培解释说,今年的收藏家特展的作品来自于4位中国很有影响力的收藏家。本次特展的主题叫做“叙事”,由来自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Erin Barnett担任策展人,从这些藏家手中挑选出一些与这次主题相搭调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这样的收藏家特展,一是要让大家看到影像作品是可以被收藏的,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二是同时也可以启发大家在以后的未来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收藏。它具有启发性,也具有普及性。”
“收藏家特展”展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藏家的收藏力作,周大为(Cc 基金会)、郑志刚(K11艺术基金会)、邵忠(现代传播集团)、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等知名收藏家将参展。
René Burri、杨福东、陈维、程然、蒋鹏奕和张克纯等艺术家的力作都将出现在此次特展之中。关于展览作品,“收藏家特展:叙事”策展人、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收藏及展览总监 Erin Barnett 介绍道:
“此次特展将审视艺术家们如何用不同的造像方式让我们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周遭世界。人们认为照片的本质就是讲述真相,有的摄影师利用照片这一性质打破真实与想象、真实与构建之间的界限(如 Bernard Faucon、JR、陈维、施勇),其他人则凸显了摄影将现实离奇化的能力。有些作品的角度看似冷漠客观,却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令人惊叹的景象:人们在一条河边的废墟中喝茶(张克纯作品),动物生活在画出来的自然栖息地里(Eric Pillot 作品),艺术家们被花簇拥着,静坐在一个拆迁后的胡同的门楼上(荣荣&映里作品),亦或是一位模特身着十七世纪的荷兰传统服饰,却头戴现代针织帽(Erwin Olaf 作品)。除摄影之外,许多当代艺术家和收藏家都醉心于移动影像叙事的活力。其中一些作品彰显纪录片的风采:如一男子在人潮拥挤的地铁站呐喊(徐震作品),两辆车优雅地并行穿梭于城市车流中(刘窗作品),这些社会介入形式为平淡生活注入了不寻常的亮点。其他的作品则更加精雕细琢:奢侈品和日用品燃烧爆炸(程然和 Item Idem 作品),一个人在河中石头上小心地平衡自己,留下塑料的眼泪(程然作品)。许多摄影师也运用了电影表演性的手法:如杨福东的作品中,前来沐浴的当代模特一副民国着装打扮在酒店泳池边嬉戏;细江英公镜头下的草间弥生躺在她的填充雕塑堆中;陈晓云拍摄的陈先生将头埋在了倾泻下来的土堆里。特展强调了中国、日本以及欧洲重要摄影艺术家和跨领域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蕴含的超现实张力,那是一种感性而非风格的存在。”
▲ RENE BURRI,《Horse Pool and House by Luis Barragan, San Cristobal, Mexico》,1976,作品由邵忠(现代传播集团)提供
▲ ROBERT CAPA,《隆尚赛场的观众》,1952,作品由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 荣荣&映里,《北京六里屯 NO.1》,2003,作品由邵忠(现代传播集团)提供
▲ 陈维,《乒乓》,2011,作品由周大为(Cc 基金会)提供
▲ 陈维,《帘布后的偶像》,2009,作品由郑志刚(K11艺术基金会)提供
▲ 杨福东,《国际饭店 No.8》,2010,作品由周大为(Cc 基金会)提供
▲ 杨福东《国际饭店No. 5》,2010,作品由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 蒋鹏奕,《幽暗之爱 17.33》,2013,作品由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JR,《JR在罗浮宫,倒金字塔》, 作品由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 施勇,《无题(大)》, 2008,作品由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提供
▲ 张克纯,《山水之间系列(People drink tea by the river)》,2013,作品由邵忠(现代传播集团)提供
▲ 陈晓云,《陈先生的黄昏》,2007,作品由周大为(Cc 基金会)提供
与此同时,第二届影像旧金山艺术博览会开始接受画廊申请,并于2018年1月26-28日在旧金山福特. 梅森中心节庆馆举办。从上海到旧金山,影像艺术博览会在东西方搭建了一条“影像高速公路”,最前沿的影像艺术作品、策展、专业研讨、收藏市场等信息都在第一时间同时出现在两地平台,东西方艺术家、收藏家、专业人士、机构伙伴籍此平台得以前所未有地共享信息,深入交流和合作。
影像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并在美国旧金山还有一个展会,所以,在影像上海的博览会上,除了中国本土的画廊和摄影艺术家之外,还有大量的国际画廊和国际艺术家。韩培培介绍道,影像上海不仅将国际上优秀的影像作品带到中国,并且也将中国优秀的艺术家介绍到海外,而这首先得益于他们影像上海团队本身的国际化:
“影像上海姐妹展,就是影像旧金山的一个博览会,这都是由我们公司创造的,所以它在上海与旧金山、或者中国与美国、或者亚洲和美洲之间产生了一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我们可以把国际上的一些资源带到上海来,同时我们把中国很优秀的当代艺术的优秀摄影师也推到国外,让更多人知道。
我们在旧金山已经尝试过了,效果非常好,因为那边的藏家或者观众没有太多机会见到这么多直接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作品,所以当他们看到时,也觉得很新鲜,打破了他们平时所看到的美国画廊的固有形式。”
▲ 第四届影像上海展览现场
影像上海在画廊数量上,一般控制在50家左右,韩培培解释说,之所以如此,那是希望影像上海能带给观众一个非常精挑细选的博览会。在跟一些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比起来,他们可以算是一个精品的小展会,而正是如此,它也是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因为从体力上和观展的整个体验上来说,50家画廊是正好达到一个观众的观展饱和度的:
“我们希望给藏家和观众带来一个比较舒适的精挑细选的一个平台,这样也让很多藏家跟画廊有充分交流的机会,观众整个观展下来感觉会很好,而且能在一件作品前停留的时间也会更多,跟画廊交流的机会也更多。”
至于如何挑选出这50家画廊?或者说有如何的标准和评选机制?韩培培说,他们希望整个画廊的比例在50%国内、50%国外。做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太偏国外,也不能太偏国内:
“我们有一个其他展会可能做不到的优势,那就是我们非常国际化,而且这个标准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希望把一个国际的标准带到中国的尤其影像摄影市场来。挑选过程是以开放性的收集这些方案,并向画廊申请,只是我们在筛选他们整个画廊提供方案时,会有自己的一个选择。比如说看他们艺术家整个作品类型是否符合我们展会的一个调性,而这个调性,就是我们的大背景,就是当代艺术类的影像作品。我们希望有更前沿的作品出现,尤其是在观念上和手法上,这是大家都希望有一种看到新鲜事物的心理,对于这一点,我们是非常关注的。”
▲ 第四届影像上海展览现场
在一些大型艺博会上,通常会有很多常青的大画廊,而对于新兴画廊和一些新锐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影像上海是否对他们也会提供一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空间位置呢?对此,韩培培回答说,在影像上海的画廊版块中,有一个核心版块,还有一个平台版块。而平台版块就是给首次出现的画廊一个便利:
“首先是参展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二是我们非常欢迎他们进来,同时我们也努力地去寻找这些新画廊并邀请他们。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平台版块,给那些从来没有在中国展出过的一些画廊的参展机会。而这些所有的费用都是透明的,在我们的官网上,所有的价格都是公开的。
我们知道摄影作品的价格没有当代艺术类的作品那么高,并且也知道画廊需要承担很大的一个成本。一件当代艺术作品销售成功,可能他的整个展位费都解决了,而摄影作品有时价格相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还没那么高,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容易接受的一些价格,降低门槛。”
“洞见”版块于 2016 年启动,从前沿性和试验性视角关注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时刻。2017 年“ 影像上海” 的『洞见』展览题为『色彩爆炸: 当代摄影的崛起』,由展会艺术监 AlexanderMontague-Sparey 策划监制,该展览探讨了在一个偏爱使用银盐明胶印刷的时代,绚烂颜色的出现是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看待影像的方式。展览重点展示了 20 世纪 70 年代,彩色摄影如何被接纳为真正的艺术媒介。
展览将从 William Eggleston (CAMERA WORK, 柏林)、Harry Callahan (Robert Mann Gallery, 纽约)、森山大道 (三影堂+3 画廊,北京) 与 Richard Misrach (Robert Mann Gallery, 纽约)等前辈艺术家的影响,追踪至蒋鹏奕 (Blindspot Gallery, 香港) 、Andrea Good (Galerie StephanWitschi, 苏黎世) 、沈玮 (Flowers Gallery, 伦敦 & 纽约) 以及赵仁辉 (香格纳画廊, 上海, 北京 & 新加坡) 等新生代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从技术的角度来上,本次展览将进一步探索染料转印,染色冲印以及色素印刷和显色印刷等不同相纸类型,以及效果和使用方面的比较与对比。策展人将与纽约画廊创办人Robert Mann对谈,一起回顾美国的彩色摄影发展史,以及其对欧洲和亚洲的相关实践的影响。对话的第二部分将聚焦艺术家沈玮 (FlowersGallery, 伦敦 & 纽约) 和封岩 (三影堂+3画廊,北京),以及艺术家在他们代表作中对于色彩的表现手法。
▲ 赵仁辉,《蜜蜂陷阱》, 2014,作品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 MAROESJKA LAVIGNE,《四只长颈鹿,纳米比亚》,作品由Robert Mann画廊提供
▲ Jeff Brouws FPH grid,《戴利城》,1991,作品由Robert Mann画廊(旧金山)提供
▲ HARRY CALLAHAN,《芝加哥1951》,作品由Robert Mann画廊(纽约)提供
▲ HAROLD EGERTON,《子弹穿透苹果》,1964,作品由泰吉轩(北京)提供
▲ DANIEL LEE POSTAER,《北京垃圾村》,2015,作品由龙门雅集提供
▲ ANDREA GOOD,《Drahtwerk Bözingen VII – Taubenlochschlucht》,2017,作品由Galerie Stephan Witschi(瑞士)提供
▲ 蒋鹏奕,《分解 No. 5》,2017,作品由Blindspot Gallery(香港)提供
▲ 沈玮,《门口(红-蓝)》,作品由Flowers Gallery提供
▲ 廖逸君,《金色鼠标》, 2014,作品由Leo Xu Projects(上海)提供
在谈到今年的影像上海跟往年相比,展出作品有着什么样的变化时,韩培培说,她认为每一年都会更往当代艺术类方向上去发展,虽然在第一届的时候,销量最好的是时尚类的影像作品,但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转向更多实验性和观念性的作品了:
“从现在所看到的感受和反响上来说,我觉得今年比往年还要好,虽然最终的销量还要等最后的结果,但一切仍在进行之中。今年的当代类比往年占比要高,但是我们也不会去排斥非当代类,因为那也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希望整个大方向做得更当代,我们希望吸收很多艺术家进来,他们虽然会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但我们选择了他们的影像类。这样,整个范围就更广了,而不仅仅限于纯属摄影师这个范畴。”
而对于藏家的统计分布来说,是否已经可以从前几年的销售情况看到一些数据上的基本特征时,韩培培说,影像市场现在肯定是偏年轻类藏家居多,究其原因,一个是价格上的优势,新藏家在刚开始进入收藏领域时,通常会先从影像类入手。二是在理解层面上,影像作品相对于某些当代艺术而言,还是比较直观,所以很多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藏家最容易选择摄影类:
“从它的受众来看,是一个很大的覆盖面,同时它在年龄层上跨度也蛮大,而且摄影的不同种类,针对的受众也不一样,所以它方方面面都是很多元化的。”
此次特别策划“对话”(Conversations)版块,诸多摄影和影像领域专业人士和艺术家将围绕摄影和艺术影像媒介展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与公共项 目。2017 年将特别聚焦收藏艺术,以及私人与公共美术馆在亚太地区摄影市场发展中的角色等议题。
▲ 郑志刚(K11艺术基金会)
▲ 邵忠(现代传播集团)
四名“收藏家特展”参展藏家和策展人Erin Barnett将在“对话”公众活动中一起分享和交流他们的藏品及影像收藏。“收藏家特展”中的当代艺术家将与公众深度分享他们的创作实践,如:蒋鹏奕、杨福东、沈玮、程然。
▲ 王津元(复星艺术中心)
▲ 周大为(Cc 基金会)
知名美术馆馆长和专家 Naomi Cass (墨尔本当代摄影中心), Jean-Francois Dubos (巴黎欧洲摄 影之家),策展人 Christopher Philips 及 Arthur Walter (收藏家及阿图尔·瓦尔特收藏创始人 [ Arthur Walther Collection])将一起讨论摄影在公立及私立美术馆收藏体系中的位置。
那么,作为一家影像类博览会而言,如何将影像艺术带向公众领域?韩培培表示,对于公众而言,影像上海除了非常重视藏家及专业观众外,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也是做了非常大的努力:
“我们增加了许多版块,提升并丰富博览会的内容,让普通观众对摄影有另外的更深入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认识,能够帮助他们以后理解到这些专业画廊所带来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当代艺术摄影和作品。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培养藏家的同时,也不会放弃普通观众,观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所以,我们会给他们带来除了商业画廊外,能够享受更多的一些板块内容。”
“焦点”版块作为影像艺术博览会的又一策展举措,聚焦于对当代摄影空间和当下摄影界具有特别意义的国 际知名艺术家。任航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中国当代摄影的极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艺术生涯 中得到广泛赞誉,又备受争议。这位29岁的艺术家于今年2月不幸故去,在身后留下了一批极富才华的作 品,这些关于诗意和人体抽象的遗作来到了首次『焦点』版块的聚光灯下。
▲ 第四届影像上海特展:焦点“任航”展厅现场
▲任航,《无题》,2014,作品由金杜艺术中心(北京)提供
“影像上海”携手金杜艺术中心在 “焦点”版块呈现任航生前最后亲自指导印制并不再版的原作。展出的19件作品均来自于任航今年二月份在金杜艺术中心参加的最后一个双个展“无须之美”,它们见证了任航在摄影领域表现的天才。
▲ 任航,《无题》,2015,作品由金杜艺术中心(北京)提供
任航的作品中,男性的身体是具象赤裸的、鲜活的、可感的、有吸引力的,但同时也直接被用来当作抽象的构图、笔触、布局以及形式。它们既是人性的,也是非人性的。任航生前的作品常被置入一个被过分强调的“性-政治”框架,自艺术家去世以来,对他作品的重新解读开始避免这一点。 通过研究相关的访谈和对他生活和工作的近距离观察,『19 张照片』鼓励观众从美学品质和艺术史文脉的角度,以新的方式理解他的作品。
在接受“凤凰艺术”的提问时,谈到中国目前的影像市场,作为一个影像博览会的视角和观察而言,近年来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发展?韩培培说:
“中国影像市场还在起步当中,因为整个摄影生态还并不完整。而整个生态的建立,也并不单单是艺博会能改变的。我们艺博会一年只有4天,对于整个市场的运作和发展而言,还是需要靠摄影生态里面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来共同作用,比如这些画廊、美术馆、艺术家、策展人和摄影节,它们都是对整个影像市场的一个补充、促进和刺激。我们只是这个大生态里面的一个小部分,但是我们同时也希望把它做到最专业,最好。”
▲ 第四届影像上海展览现场
▲ 彭韫,《梅丽莎小姐和鱼先生在下午2:31》影片静帧,2013,作品由Vanguard Gallery(上海)提供
▲ 杨泳梁,《川流不息》,2017,作品由Mathew Liu Fine Arts(上海)提供
▲ 张海儿,《紫禁城》,1987,作品由Blindspot Gallery(香港)提供
▲ Scarlett Hooft Graafland,《盐之变》,2004,作品由Flowers Gallery提供
▲ 荣荣&映里,《在奥地利巴德·古森》,2001,作品由三影堂+3画廊(北京)提供
▲ Roman Signer,《上海装置》,作品由Galeries Stephan Witschi(瑞士)提供
▲ Robert Frank,《普拉特河》,1960,作品由Robert Mann Gallery(纽约)提供
▲ 彭韫,《小朵的夏天1-09》,2009,作品由Vanguard Gallery(上海)提供
▲ PAULETTE TAVORMINA,《黄柠檬与红石榴Lemons and Pomegranates(致敬J.V.H.)》,2010,作品由Robert Mann Gallery(纽约)提供
▲ Marc Riboud,《中国1965》,作品由马格南(伦敦)提供
▲ LILLIAN BASSMAN,《束腰外衣》,1955,作品由CAMERA WORK(柏林)和Lillian Bassman Estate提供
▲ LEA JESSENS,《电铃》,2006,作品由In The Gallery(哥本哈根)提供
▲ Henri Cartier-Bresson,作品由Time Space Gallery(北京)提供
▲ GIOVANNI GASTEL,《宝丽来Oro 1》,1997,作品由Photo 12 Galerie提供
▲ Christopher Anderson,《掉在路上的樱桃》,2014,作品由马格南(伦敦)提供
▲ 陈维,《迷失酒店》, 2016,作品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 陈秋林,《未知》, 作品由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提供
▲ Brigitte Spiegeler,《Prophecies and Evocations (Dragon’s Dust Series)》,2017,作品由ArtCN gallery(上海)提供
▲ Brigitte Spiegeler,《Madrigale di Cardinale Pietro Bembo》,2017。作品由ArtCN gallery(上海)提供
▲ ALBERT WATSON,《水母鱼缸》系列,三联幅,2010。作品由CAMERA WORK(柏林)提供
▲展览海报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 Shanghai)
展期:2017年9月7日-10日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号)
活动日程:
开幕之夜 9月07日 18:00 - 21:00
贵宾预览 9月08日 11:00 - 18:00
公众参观 9月09日 11:00 - 18:00
公众参观 9月10日 11:00 - 18:00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李鹏 采访/李鹏 责编/李鹏 Elsa)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