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在万只蝴蝶纷飞中,窥见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未来图景

2017-10-28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吕越 | 蝴蝶夫人 

以本月开幕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关闭6年的民生码头8万筒仓再次开放。在城市快速迭代的进程中,粮仓和黄浦江一带工业产业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这座建于1995年的混泥土的建筑,因其特殊的建筑空间类型而被列为历史遗产,但空间功能的断裂如何更新再生?历史与现实如何连接?艺术家吕越为此次展览重新设计的《蝴蝶夫人》,以服装为时代精神的浓缩,展现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以江南一带蓝印非遗技艺勾连古今中西之创新与创造,以及开放与融合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彰显。从身体空间到公共空间,时代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个体作为传承的载体,其创造的偶然性似乎蕴含着某种必然,指向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 民生码头8万筒仓


在声声轮船汽笛轰鸣,看上海滩风云依旧。虽然已不如百年前船舶穿梭,但一条黄埔江记录着中国半部近代史。在1843年外国人第一次涉足前夜,上海已然跻身中国20大城市。而在唐朝时,它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的简称“沪”便是来自于当时本地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的捕鱼工具。


到宋朝时,上海因其地理优势成为重要商业港口。元朝,上海继续蓬勃发展,成为县衙所在地。当时上海东边冲积沙土不适合种植水稻,却非常适宜种植棉花,于是棉花取代水稻成为东边主要农作物,通过贸易换取西边种植的大米。棉花纺线织布的手工业开始在上海兴起。明朝,上海成为服务于全国的主要棉布生产中心至清朝康熙年间,上海不仅是棉布生产中心,还恢复了原来海港城市地位。上海作为苏州的港口,苏州制造的丝绸、棉布、纸张和其他手工艺品在此转运。


▲ 19世纪初上海黄浦江民生码头


1843年,外国人首次从海路来到上海。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虹口首建2座驳船码头,它们就是公和祥码头和顺泰码头,合称虹口码头。1864年,又将其改建为轮船码头,开启了外商轮船码头建造的先河。两年后,成为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的大轮船“鸭加门”号首航上海的专泊码头。登陆中国后,其委托英商太古洋行收购瑞记洋油栈码头(即民生码头),1956年使用现名至今。这里曾是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坐落其中的8万吨筒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远东第一流”的仓储建筑,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随着黄浦江岸线产业转型、工业外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8万吨筒仓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褪去它原有的仓储功能。


▲ 8万筒仓之今昔对比

▲ 8万筒仓内部空间,摄影:史博臻


以本月开幕的“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为契机,关闭了6年的8万吨筒仓再次开放。作为民生滨江地区改造项目中首个开放的区域,将成为未来该区域向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综合体发展的表率,艺术将使其焕发新生。


对于这座引领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大都市,上海的开放,多元文化交融、敢为时代之先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于城市风貌等社会景观。古时发达的棉花纺织手工业使得“衣食住行”中的“衣”很早就被上海人放在了首位,上海人在衣着打扮方面的讲究令其他城市的居民望尘莫及。如同“吃在广州”的说法一样,“穿在上海”构成了这个都市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征。


▲ 1860年代的旗袍

▲ 1870年代旗袍


清朝300多年的统治间,原本只是满族宫廷服饰的旗服随着民族融合,满、汉妇女的服装互相学习与借鉴,不断演变。清朝覆灭后,旗服经过短暂的沉寂后,反而成为汉族妇女的流行服饰。据考证,1921年上海一批女中学生率先穿起了旗袍。初兴的式样是一种蓝布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袍长及踝,领、襟、摆等处不施镶滚,袖口微喇,看上去严冷方正,却成了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女性纷纷效仿。


▲ 1880年代旗袍

▲ 1890年代旗袍

▲ 1900年代旗袍

▲ 1910年代旗袍


从那时起,海派旗袍在承接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吸收时尚,改良创新。受女学生“文明新装”的影响,海派旗袍以简洁、精致、细窄的剪裁最为常见,线条处理则大量使用女装洋服连衣裙的造型方法,这些造型修正使旗袍更加称身合体。30年代的上海是上流社会名媛、太太们的乐园,她们的奢华生活和追赶时髦的做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当时,名媛、太太们大多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学习飞行术、骑马。由于崇尚西式服装的合体和便利,海派旗袍在结构上也开始更加偏向于西式服装的构成方法,变得长而紧身和高衩。


▲《花样年华》剧照

▲《色戒》剧照


在《辞海》的释义中,旗袍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制服。下摆不开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传统的旗袍是长袍大袖而且呈直线式,即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封建的年代绝不允许女性表现身材,展示曲线。随着上海城市化与现代化,服装适应社会的变化开始转变,去掉袖子、缩短长度、收紧腰身、开衩更高等以适应现代化职业女性的日常穿着需求,并吸收西方的剪裁,线条更加简洁优雅,面料的色彩和款式也进行了创新。旗袍所表达的不仅是东方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更是一个更加平等开放的时代,以及行走于时代先锋的女人们对自我的认同和欣赏。由此,旗袍已经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概念,而上升为一种时代和文化象征。


▲ 1920年代旗袍

▲ 1930年代旗袍


对于旗袍变化的考古研究,构成了此次“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吕越的作品《蝴蝶夫人》与展览空间民生码头在历史脉络上的呼应。这件创作于2016年的作品,在构思伊始便以“连接”与“断裂”为主题,最终呈现为这次展场中心的西式礼服。


“中国土布与西式裙撑、厨娘的围裙和淑女的裙摆、手工印染与激光雕刻、平面与立体、阿庆嫂与网红、过去与现在,自由与禁锢、阴与阳、虚与实,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似乎又显现了相互支撑的和谐。矛与盾共存,正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 吕越,《蝴蝶夫人》,棉布、亚克力,尺寸可变,2016,2016时装艺术国际展现场

▲ 吕越,《蝴蝶夫人》,棉布、亚克力,尺寸可变,2016,北京太庙艺术馆《文明的回响·第二部 中华匠作》展览现场

▲ 吕越,《蝴蝶夫人》,棉布、亚克力,尺寸可变,2016,“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现场


但吕越实现矛与盾的共存的工具并非是针线,而是“蝴蝶”这一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意象。自由、美丽而脆弱的蝴蝶,曾作为精神的指代翩然飞入庄子梦中,也曾以其褪蛹化蝶的生命特征成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命之蜕变和爱情之延续的象征。而在罗马人的想象中,人死去的时候,灵魂是要从唇间飞走的,正是化作蝴蝶的样子,这飞去的蝴蝶,名字叫做普塞克(Psyche),乃是小爱神厄洛斯,也就是罗马人的小丘比特的妻子。她的名字Psyche也被用来作为各种涉及精神,心灵,心理的词的前缀。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根据美国作家约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为蓝本塑造的女主人公“乔乔桑”(日语蝴蝶的发音)以其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和决绝赴死的悲剧命运使《蝴蝶夫人》中的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音乐家约翰·凯奇和简约派的拉蒙特·扬都有过放飞蝴蝶,寓意人类灵魂的作品。达明赫斯特以蝴蝶演绎死亡的永恒与宁静之美,而在“沉默的羔羊”中,蝴蝶则化身死神的使者。



蝴蝶看不见自己的美丽,也不知道世人在看它们的时候,那轻盈的彩翼居然掀起内心如此复杂的波澜。这种文化解读的“断点”,却不是吕越关注的重点。吕越第一次被蝴蝶之美感动,并非是因复杂的视觉迷思,而是蓝印花布上只有最质朴的颜色和最简单的轮廓,笨拙却不失可爱的蝴蝶。蓝印这一源于江南的古老技艺,虽成品朴拙亲切,但制作过程繁琐且全为手工制作,是先民智慧之造物。而这一技艺也因机器制造的冲击面临传承的“断裂”。



借蝴蝶之思,吕越以艺术和设计的力量重新解读蓝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加工技术种类多,各有不同名称,后来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宋元时就材料说名“药斑布”;就染法说名“浆水缬”。转用到棉布印染,成一般性流行商品时,必然是在明代松江棉布大量生产以后,也就是上海作为棉布生产中心之时。


从农业、工业到现在的金融文化中心,上海区域居民的服饰和用料无疑就是历史变迁最好的记录。艺术家吕越为此次展览重新设计的《蝴蝶夫人》,以服装为时代精神的浓缩,展现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以江南一带蓝印非遗技艺勾连古今中西之创新与创造,以及开放与融合作为上海城市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彰显。从身体空间到公共空间,时代的影响固然不能忽视,但个体作为传承的载体,其创造的偶然性似乎蕴含着某种必然,指向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连接(thisCONNECTION)’与‘断裂(disCONNECTION)’读音的相同和双关,讨论在当代城市进程中的公共空间的未来,如何将各种原因形成的断裂转化为连续开放、可达舒适的人性化高品质公共空间。‘连接this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的提出是上海城市空间中‘断点’转化的产物和映照。展览呈现全球优秀滨水与公共空间整治案例,讨论上海滨水空间的未来。民生码头作为滨水空间的一部分,其改造作为具体的案例来呈现如何连接和重整原先断裂的城市空间,构筑开放平台以真正的提升黄浦江两岸的开放空间的潜在价值,以此促成更多有着相似‘连接’性的未来公共空间。”

by SUSAS


▲ 吕越,《蝴蝶夫人》,“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现场


凤凰艺术x吕越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您的《蝴蝶夫人》这件作品最早在2016时装艺术国际展上展出,是特意为这次展览的主题“蓝之韵”进行的创作吗?


吕越:2016年刚刚创作的时候,的确是专门为扣题而思考的。“蓝之韵”策展文件里限定了作品用色。蓝白两色是符合了要求的。因为对蓝印花布制作的兴趣,作品采用了非遗保护项目的南通蓝印花布。也因为特别喜欢蓝印花布里面的蝴蝶形态,而提炼这个元素进行了夸张处理。就连名字都强调了它,命名为“蝴蝶夫人”。


▲ 吕越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现场


Q:《蝴蝶夫人》这个作品名字是否表明这件作品最终的表现主题是与女性有关?


吕越:是有关系的,但是并不是我强调的重点。我想表达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虚与实,阴与阳,就像暗物质一样一直和我们看得到的明物质和谐存在着。


Q:当初在构思这件作品时,如何想到用蝴蝶作为视觉载体?


吕越:灵感来自一次非遗项目的考察。蝴蝶图案在服装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因为寓意吉祥,但是蓝印花布中的蝴蝶受到工艺制作的限制比刺绣或者印花都显出笨拙的样貌,萌萌的,可爱的,古朴的。强调蝴蝶也是因为文化中的吉祥美好寓意和百姓的喜闻乐见。



Q:您因何开始关注蓝印这一非遗技艺?


吕越:关注非遗是源于我们中央美术学院一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我是任课教师。为了上课,我研究了与服装设计相关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相关产地的考察。蓝印花布的考察是带着研究生一起去的,其实之前就有了解,没想到再次去的时候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


▲ 吕越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览现场布展


Q:当《蝴蝶夫人》来到上海之后,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是作品结构上的调整,您在主体礼服之外,还增加了不同年代经典旗袍样式的展示,中西、古今的对比由此更加强烈,这个调整是因为此次展览“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连接This Connection——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吗?


吕越:是的,这个展览,我理解有三个关键词:空间、上海、连接。因此在构思的时候强调与原有空间的结合。原本这个八万吨筒仓就是很有意思的空间了,如何巧用费了点心思。另外,上海和服装有关的,最热不过就是旗袍了,当年海派旗袍是时尚的引领者。连接相对比较容易呈现,东西方、古与今、阴阳、虚与实相隔比较远的两极都可以去表现连接之意。


Q:您是如何看待服装从身体的空间到空间的艺术的演变呢?


吕越:服装本身就存在空间问题。人着装以后出席的场合是服装设计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场所也是空间,场合也有空间之意。但空间和空间不同,服装的尺度是有局限性的,驾驭大空间是有难度的。借助艺术的力量去表现是我在不断尝试的事情。



Q:我在您的朋友圈看到一句很有趣的话,“设计不是艺术,只是可以并行”,这句话您是如何解读的?


吕越:设计是设计,艺术是艺术。我们时装艺术国际展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举办,转眼十年多了。当初我只想客串策展人,不料做了八次策展工作了,12月底在北京开幕的“丝绸故事”就是第八届。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时装艺术”虽说起源在美国的艺术界,它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但是因为时装艺术的作品样貌是衣服,就和服装设计产生了直接的关联。因此,两者的区别、相互的作用就被不断的提及。

服装设计不同于其他产品设计,其中精神层面的需求很多时候高于使用功能的需求,更接近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时装界的设计大师,往往也是时装艺术大师,时装界与艺术的合作也非常多,基于此,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设计和艺术都要懂,都会做,所以提出并行的理念。懂艺术的好处是比较关心创造性,设计要原创不抄袭;懂设计的好处是能驾驭许多材料和技术,艺术作品不乏味。


Q:在您的服装设计中,创意和审美如何平衡?


吕越:我想我是唯美派。我喜欢有力度的作品,喜欢有气场的东西。美还是很重要的。我想美感也是有震撼力的。美好还是人类的愿望,是大家追求的境界。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连接 thisCONNECTION

——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Sharing a Future Public Space


主策展人:斯坦法诺·博埃里 Stefano Boeri,李翔宁,方振宁

展场改造建筑师:柳亦春

参展人:Alejandro Zaera-Polo、B.I.G、詹姆士·康纳 James Corner、张轲、弗朗西斯·凯雷 Francis Kéré、张永和、北川富朗、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劳伦斯·维纳 Lawrence Weiner、黄永砯、吴为山、尹秀珍、吕越等,近200位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

展场地址: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及周边开放空间(民生路3号)

开放时间:2017/10/15—2018/1/15,10:30-17:00,16:30停止入内(周二-周日)周一闭馆(10月16日、1月1日除外),对公众免费开放


关于艺术家

吕越


艺术家,时装设计师,

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设计创建人,学术主任,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时装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时装艺术国际同盟副主席。

中国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吕越的时装艺术作品和时装艺术设计作品在五十多个展览中展出和演出。曾经获得多个设计奖项。展览地点包括:荷兰(2011);泰国(2009)韩国(2009,2010,2012,2014,2016)土耳其(2007);法国(1999,2004)日本(1994,2000);美国(2000,2016);中国等。

多次出任国际时装比赛的评委。

多次受邀与国际时装相关机构合作。


Artist, fashion designer, founder of fashion design department of CAFA, academic director, and professor. She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Fashion Art of CAFA, vice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Art Network, director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fashion designers association.

Aluna-yue LU’s fashion art works and fashion art design works have been showed in more than 30 exhibitions and performances. Won several design awards. Exhibition site includes: the Dutch (2011); Thailand (2009); South Korea (2009,2010,2012,2014,2016); Turkey (2007); French (1999,2004); Japan (1994,2000);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16); China. She has also acted as judges many times of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mpetitions, and has been invited to cooperate with international fashion related institutions repeatedly.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张芳 责编/fanfan)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邢丹文“爱之囚”

▲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 施勇“规则之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