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凤凰艺术 展评 | 张培力在“掩体”,没有网络的场所不宜久留

2017-11-04 王家北 凤凰艺术

 没有网络 

2017年11月4日,张培力最新个展“没有网络”于北京掩体空间开幕,这也是空间开放以来的首次个展。展览展出了张培力新近创作的声音装置《不宜久留的场所》。作者认为,掩体特有的历史背景、时间因素以及空间特色是其创作的主要线索。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评报道。



几日前,在微信群里收到报道张培力最新个展的“任务”后,习惯性地在微信朋友圈与网页中搜寻信息,却几乎一无所得,有的不过是时间地点人物的简单叙述,毫无寻常展览铺天盖地般的前言、作品说明与自述。这在当下是极不常见的,其中既有艺术家试图不为观者预设任何心理经验的主观意愿,但同时又完全回应了本次展览的标题《没有网络》——在如今,没有网络,就没有信息。

 

▲ 展览场外


媒介即是信息。在这个数字化生存时代,一切信息与认知都无不依赖于数字与电子网络,在此语境下,想要消失遁形,成为了愈益困难的一种尝试。曾经“通过七个人就可以联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全球化公式已然成为了过去时,在如今,哪怕你不知道屏幕对面是人是狗,但你知道你总是可以通过网络与之相连。于是,没有网络,意味着与世界的断裂,在这个人类试图变得全知全能、“网瘾”一词已然伴随其语义一同消亡的时代,人们已然开始了对于自身向着“后人类时代”异化的过程——与机械时代媒介的工具性不同,电子时代的媒介已然成为了人类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27p8drja&width=500&height=375&auto=0

▲ 展览现场视频


在此情况下,展览所在地“掩体空间”的名字显得意味深长。作为位于当年“死胡同”铁狮子胡同上的一座地下工事,当其与无效的网络相并列时,很难不让人想到科幻作品中的末日景象——幸存的人们龟缩在与外界隔绝的掩体空间中,或自力更生等候救援,或就此繁衍、变异,转化为适合末世环境生存的生命状态——事实上,本次展览正是在环境的对比转换中显露峥嵘。人们从阳光温暖的小院下到这个具备历史军事、政治意义的掩体空间中,在五分钟内不得不在六个漆黑的防空洞里穿梭,无法“重见天日”。在进入每个被张培力称为“不同频道”的隔离空间时,再健康的双眼前也是如墨一般的黑暗。而继续走动,则有灯光亮起,成为一间可以生存的、没有网络信号的“掩体”。但这一切仍是短暂的——灯光会在五秒后熄灭,除非再次行走,而伴随于此的,则是提示“还有XX秒”的电子合成音。


但前来的观者与张培力扔持有一种默契:这是一个完全黑暗的地下防空洞,人们在进入地下空间前已经知晓五分钟的锁定状态,也愿意接受这种强制性的身体感受。事实上,当人们顺阶而下,进入空间的第一反应,“黑洞”一词足以描述。但身后的大门已锁,手机也毫无信号无法“求救”,只得手挥舞着探路前行。肉体移动时,头顶最为古老的灯泡亮了,散发着幽幽光线。于此同时,则是颇为严肃的合成女声倒计时。这似乎成为了一种背反:当人们陷入恐惧而不敢前行时,却只有前行才能获得光线,而那些似乎在提醒或是催促着倒数时间的声音,则成为了一种老大哥的关怀或是诱惑——“技术的背后是政治”,张培力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中如此说到。而如果将倒计时的声音撇除,观者很难在空无一物又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中停留过长,但当一种提示性的声音出现时,时间反而会快速地过去,人们或是忐忑或是好奇地等候“最后的宣判”。为了消磨时间,观者们不得不通过走动来获取亮光,或是就此静止,隐于黑暗。

 

▲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不宜久留的场所》似乎成为了对这一背反的再度声明:艺术家无意设置某种现代的桃花源,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场景中的感受是颇为不适的。于是,“不宜久留”更像是来自创作者的友好提示。但在另一层面,这也喻示着人始终无法“没有网络”,因为这如同对于人自身的割裂。于是,这件作品充满了暂时性与强制性,但掩体始终为进入这一场域的介入者们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就如尼采所言,“活着就永远处于危险之中,真理永远是不可承受之重——在连接上“社会网络”的刹那瞬间,人们在观察也在被观察,在评论也在被评论,在破坏也在被破坏。具备安全性的当代技术反而成为了“不安全性”的隐患,隐私与信息安全从来没有如此曝露在天网之下。

 

▲ 展览现场


掩体空间本身的私密感同样增强了黑暗与声音作为作品“内容”的共生性,使它们得以制造一种浸入式的氛围。但本次展览的“浸入式”却与当今那些时髦的浸入展颇有不同。张培力并不试图用复杂的技术与感官原理人为地创造出一个充满“浸入感”的场域,并以此来试图绑架并控制观者的感官与心理,而是充分地让掩体空间本身的气场完全散发开来,将声音与之搭配,在不改变空间场景的前提下对进入者的身体知觉产生影响。这却又在无形中增添了一种力量——在它者的浸入展览中,进入者即便被控制感官,但在心底仍然清晰地明了这是源于艺术家人为的状态,并不会产生危险感。但在此地,其历史痕迹与原始的粗糙状态却带来更为诡秘恐怖的心理感受。 


建于1941年的掩体建筑位于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是当时驻华北日军司令冈村宁次的地下工事。它所在的建筑群落见证了近代中国风云际会的种种历史时期——始建于1906年的清政府海军部和陆军部曾经在此办公,至民国黎元洪任总统时期,这里变为总理段祺瑞的执政府所在地,而在1949年建政后,又长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址。自2017年起,承载当代艺术诸多实验与思考的掩体空间重又令历史遗迹产生活力。

 


如果将“没有网络”进一步延展,这不仅指代着数字信息交互的失效,更代表着电——这个现代社会必不可需资源的停流。正在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时代的叠新正是源于一场大停电。对于当代社会而言,这是一场无异于宇宙大爆炸般的“重启”。而重启则往往涉及信息或痕迹的保留与存储。在电子时代前的肉体时代与机械时代,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的是,当肉身与外界接触时,注定会留下痕迹。然而,信息时代的痕迹,是否依旧那么明显与有效?在过去,一切都掌握在创造者自己手里,如果不受到现实层面致命的损害,在各式“掩体”的保护下,这些创作的痕迹甚至会跨越千年。但在如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其在这个数字化生存时代所留下的痕迹和数据,可以由于各种原因被轻易地消灭或改写,现实中的映照甚至会泯灭地比过往更加彻底。而掩体所提供的肉体延续,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 活动现场


在掩体空间位于的张自忠路3号外,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曾血溅当场。而如今,人们穿过由严厉保安把守的大门,通过网络的传达信息,进入这个没有网络的掩体。但地下终归不宜久留,掩体外,才是到场人群的聚集之处。


艺术家简介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住和工作在杭州。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览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遗言》、《阵风》等,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创作及艺术教学工作。


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机构收藏。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没有网络

艺术家:张培力

展览地点:掩体空间(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内)

参观采取预约方式

预约电话:13901189731 、13811471409、15101032401

预约邮箱: bunker@cangplus.com

展览开放时间:

周二、四 13:00-17:00

周六、日 10:00-17:00


 

(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王家北 责编/dbk)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 邢丹文“爱之囚”

▲ 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 施勇“规则之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