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丹·格雷厄姆 : 观看的馆,和欢愉的摇滚乐
2017年11月7日,丹·格雷厄姆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个展——“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于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以20余件艺术家的新近作及旧作完整地为观众呈现了格雷厄姆五十多年艺术的创作历程。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如果要评选出北京最适合拍照并上传朋友圈的美术馆,位于朝阳区东北部的红砖美术馆必定在榜上有名。红砖美术馆设计中所使用的红砖不仅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且试图蕴含中国建筑、园林历史、传统和意象。一到周末休息的时节,整个美术馆便布满了人群,在月窗或园林中拍照穿梭。在此时,美术馆这个建筑群本身,不再单纯地承担展示的功能,还与社交等或表或里的心理需求相互勾连。
▲ 展览现场
这或许是当下乃至未来十年中内不会改变的流行趋势,而自现代社会以来,建筑环境与停留/居住在建筑内的人群的关系,始终是颇为重要的课题。但这一关系问题的内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迭代与变化:最初的“公共空间”设计仍然只是试图去满足并调和知识分子或资产阶层间的交流关系,从而以此巩固并对抗其它群体。但如今,一切的“门槛”都下沉了——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群体选择。大众、或是普通的居住者们,他们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成为了最受重视的探索领域。
“庶民的狂欢”或许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大众可以对如此广阔的空间发表如此混杂的声音;与此相伴随的,是艺术、商业和其它诸多领域越来越向大众敞开怀抱。
为了获得最广范的传播,美国艺术家格雷厄姆曾将作品登在报刊杂志上做广告。它们通过把艺术品呈现为一则单纯的广告,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在同时,“大众的观看”,成为了艺术愈加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喜欢的街头杂志,因为它们就像是流行歌曲,很容易被丢弃,给人带来一时的欢乐。”
▲ 丹·格雷厄姆,《在家庭餐厅前的恐龙话题玩耍的孩子,伦敦市郊》1984,汽巴克罗姆相纸,113.5 x 160.5厘米
▲ 丹·格雷厄姆,上:《开发中的住宅,泽西城,新泽西,1966》下:《新斯塔滕岛上的人,纽约计划,1967》,1966-1967,板上装裱照片,26.5x32厘米
丹·格雷厄姆50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建筑环境与居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11月7日,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个展于红砖美术馆开幕。在展览中,艺术家通过作品与红砖美术馆建筑的直接碰撞,呈现格雷厄姆对建筑环境与其居住者之间关系的持续性调查。其中,不但有格雷厄姆最为著称的“馆”系列作品,强调空间、时间和建筑环境,体现了建筑转变社会感知体验的能力,还将“双面镜”的魅力映射于观众面前。
我希望将双向镜整体(单向镜)解构为一种更近乎愉悦情境的东西,某种异质空间(heterotopia)。
▲ 丹·格雷厄姆曾出版过一本由其艺术写作文章构成的书籍
“观看”与“被观看”,始终是格雷厄姆作品中时刻表现的主题。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格雷厄姆开始探索有关行为、裸露、偷窥、镜面反射以及俗世的种种议题。但事实上,这源于其14岁时进行了对于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的阅读。“儿童通过注视某个正在注视他的人建立起作为“自我(ego)”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其几十年来创作基础。
▲ 丹·格雷厄姆,《无题》,2011,双向镜面玻璃,铝,纤维素,中密度纤维板,107 x 107 x 约71(高)厘米,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于是,摆放在展场中的数件“馆”系列玻璃装置作品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格雷厄姆利用各种反光装置,通过视觉和感知,凸显作品建筑设计中的窥探感。这些玻璃和背板的透明程度介于完全透明与完全不透明间,但这种暧昧与模糊并不同于日常中的污渍灰尘,而是一种被特意增厚与调制的尺度:观者在观看“馆”的同时,玻璃上同时会隐约显露出观者自身的形影;进入其中后,同样会在向外观察时看到自己的身影——这当然会对无论在内部还是在外部的观察造成了干扰,但在同时,这也不断提醒着人们,每个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场域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当你绕着作品走动时,天空在变化,你的身体也变化,你也可以看到你身体正在发生变化,别人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
▲ 展览现场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极少主义艺术的批判”,格雷厄姆在与艺术家罗德尼·格雷厄姆(Rodney Graham)的有趣访谈中指出,“它从极少主义艺术开始,但讲的是观众如何观察他们自己以及如何被他人观察。”因此他的作品多采用如下几种形式:两名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反思自身诞生之空间的电影和录像;让观众走进隔间,镜像或录像里的装置;建筑模型;以及半透明反光玻璃做成的亭子。
对于格雷厄姆来说,需要质疑的第一个对象便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极少主义过去似乎极力希望达到的目标。他通过不同作品展示了这种存在如何摆脱不了时间和运动,媒介和技术的纠缠,也无法忽略记忆的持续与他人的在场。尽管对极少主义影响至深的现象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曾经详细阐述过自我与形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距,也讨论过他人在场所造成的离心效果(让·保罗·萨特和雅克·拉康有关他者注视的重要理论就以此为基础),但他有时也似乎承诺在“世界的血肉之躯”中能够获得一种存在的整体性。格雷厄姆向这一意识形态软肋发起了系统进攻。
▲ 丹·格雷厄姆,《录像展厅的设计》,2014,反光玻璃,不锈钢,236.2 x 576.6 x 718.8 厘米
本次展览还呈现了一个红砖美术馆全新委任的“馆”和艺术家多件经典作品模型。为弥合艺术与建筑之间的鸿沟,格雷厄姆的“馆”由金属、镜子和玻璃筑成,创造出各类光效。“馆”系列中的样式各异,从公车候车亭到时装秀场,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在穿行其中时通过自身的、他人的和周遭的映像被唤醒。(作品得到里森画廊及格林·纳夫塔利画廊的支持。)
▲ 丹·格雷厄姆,《阴,阳模型》,1997,中密度纤维板,有机玻璃,31.5 x 107 x 107 厘米,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 丹·格雷厄姆,《圆柱形双向镜不锈钢穿孔》, 2011-2012,不锈钢,穿孔钢,双向镜,230厘米,直径 520 厘米,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下图是艺术家本次在红砖的展出作品。
“馆”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它们从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中汲取精华,不禁使人想起格雷厄姆与索尔·勒维特(Sol Le Witt)、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在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崭露头角的时光。格雷厄姆将作品及其多元的表现方式描述为“栖居于观者的存在之中、并由观者的存在而激活的几何形,通过在包容和排斥之间不断的转化产生一种不安和心理异化。“馆”系列让人们意识到建筑可以作为表达工具,具有强烈的心理意味、体现社会变化并发挥棱镜功能,让人们通过建筑审视自我和观察彼此。
▲ 丹·格雷厄姆,《游泳馆,鱼池模型》,1997,双向镜,铝,亚克力板,贴花,31.8x106.7x106.7厘米,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 丹·格雷厄姆,《带纸拉们的三角馆》1990,铝,玻璃,枫木,87 x 87.5 x 76厘米,1990
▲ 丹·格雷厄姆,《两个立方体_其中之一旋转45°》,1985-1986,玻璃,铝,47.5x89x65.9厘米
此次展出的作品还包括了艺术家早期的行为影像,单频定时作品如《宽松/放松》(Lax/Relax,1969 - 1995)和《表演者/观众/镜子》(Performer / Audience / Mirror,1975)将墙面等大的镜子、摄像机以及观众的参与融合在一起,着重呈现了艺术的互动力和反映力。
▲ 丹·格雷厄姆,《宽松/放松》,1969-1995,录像,VHS彩色录像,数字化翻录
▲ 丹·格雷厄姆,《表演者_观众_镜子》,1975, 单频道有声黑白录像
这些旧作代表着艺术家开创性地使用录像来捕捉感知,也印证了他对电影符号学的喜爱。而《摇滚我的信仰》 (Rock My Religion,1982-1984) 和摇滚木偶剧《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Don't Trust Anybody over 30,2004)等影像也于此次展览在红砖美术馆进行完整放映,呈现艺术家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所喜爱的音乐,同时通过聚焦宗教与政治将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囊括在内。
事实上,摇滚乐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一生挚爱。格雷厄姆强调摇滚音乐的文化价值,在生涯中写作了大量关于摇滚乐的文章了,并展现了其与年轻文化的交汇以及他在跨界合作上的创新。无论是其于2012年的个展“Rock‘n’Roll Show”,还是2014年的《展示摇滚录像的设计》(Design for Showing Rock Videos),等体现出他对摇滚的痴迷,及起源于此的思考和态度——平等的愉悦。
▲ 丹·格雷厄姆,《摇滚我的信仰》,1983-1984,单频道有声黑白和彩色录像, 55分27秒,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格雷厄姆热爱流行文化,也因此深受年轻一代的崇拜。流行文化所提供的愉悦感与平等感始终贯穿着其创作生涯。或许受摇滚乐史上的反战运动影响,艺术家对于人权的关照是其颇为独特之处。这同样体现在他的”馆“系列作品中——针对特定的人群与功能性设计特定的作品方案。
”Don't Worry, Be Happy“。在展览现场,笔者最为喜爱的部分来源于一个隔离的小空间——一份他在过去几年中收录的音乐列表《精选辑》(Greatest Hits, ongoing)在这间专门打造的影音室中供观众聆听——想象一下,戴上厚厚的耳机后,普通观众们甚至可以在展场里呆上一天,在享受着那些经典摇滚乐的同时而不遭受任何干扰和专业排斥,这难道不是一种平等愉悦的最佳体现?
▲ 影音室
即便丹·格雷厄姆并不是同时代艺术家中最为出名的那一两个人,但就如艺术批评家约翰·米勒(John Miller)所言,他已经赢得了一群“回顾性质的观众“。于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杂志大喊“中国赢了”,特朗普访问北京的立冬时节,本次这场对于丹·格雷厄姆及其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回顾,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 艺术家丹·格雷厄姆,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丹·格雷厄姆1942年出生于伊利诺斯州乌尔班纳市,目前在纽约生活、工作。格雷厄姆作为当代最具革新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众多重要的艺术发展动态上始终走在前沿,其中包括观念艺术、影像和电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情境化雕塑等。格雷厄姆的作品常常模糊私密与公开、包容与排斥之间的界线,在世界各地展出。
格雷厄姆的实践横跨策展、写作、行为、装置、影像、摄影和建筑等,并凭借展示新泽西市郊发展的一系列摄影作品《美国家园》(Homes for America, 1966 - 1967)初获瞩目,与摄影同期发布的还有一篇关于土地用途经济和建筑与手工艺退化的分析性报告。
他曾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2015)
瑞士圣加仑美术馆(2011)
日本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2010)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馆(2009)
葡萄牙波尔图塞拉维斯现代艺术博物馆(2001)
英国牛津现代艺术馆(1997)
荷兰埃因霍温的凡阿贝博物馆(1993)
瑞士伯尔尼美术馆(1983)等机构举办个展
格雷厄姆曾他曾先后5次参加卡塞尔文献展(1972, 1977, 1982, 1992, 1997)
并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过作品(1976,2003,2005)
曾荣获苏黎世Coutts当代艺术基金会大奖(1992)
法兰西镀金勋章(2001)和纽约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奖(2010)等殊荣。
▲ 宣传海报
丹·格雷厄姆 — 精选辑
艺 术 家 :丹·格雷厄姆
策 展 人 :闫士杰,孙文杰
开幕时间:2017/11/07,16:00
展览时间:2017/11/08 - 2018/2/25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中国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何各庄村)
开放时间:10:00 - 17:30(17:00停止售票)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撰文/dbk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