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松美术馆:雕塑应当如何“感同身受”?

Aleph 凤凰艺术 2019-04-29
 感同身受  

2018年8月23日,北京松美术馆首个中国当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开幕。此次展览松美术馆联动中央美术学院,邀请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策展人为中央美院副教授刘礼宾,共同呈现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的40余件雕塑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在北京松美术馆开馆即将一周年之时,在这里的首个中国当代雕塑大展——“感同身受”于8月23日开幕。在这里,一共是8位雕塑艺术家: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对于此次当代雕塑大展而言,无论是室外或室内,整个展场的布局与松美术馆特有的现代东方风格的空间和环境,相得益彰,将作品本身的气质和气场发挥到极佳的恰到好处。


▲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展览现场(外景)


“感同身受”的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通性的角度展开,同时是一个表达感激之情的成语。如果我们将其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


笔者认为,“感同身受”四个字用得甚妙,如果将这四字成语拆开来,便可看到本次展览所呈现的雕塑艺术的精神原型。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艺术家的个体看作为“感”,雕塑作品看作为“身”。而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品作为被动态,“受”于艺术家“感”之中,而这种“受”,又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于“感”的转译之“同”。故,“感同身受”亦可理解为雕塑艺术家的整个创作之过程。


▲ 开幕式现场合影,左起:策展人刘礼宾、艺术家耿雪、艺术家向京、艺术家姜杰、艺术家展望、艺术家田世信、艺术家王伟、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

▲策展人刘礼宾发言

▲ 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发言


此次担任展览统筹的华谊艺术副总裁王端说:“我们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在‘松’举办的展览,希望通过展览和各式各样的活动与观众建立密切联系,让观众在享受作品与体验艺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从开馆之初王中军先生就曾说过,希望在‘松’做一个雕塑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雕塑、了解当代艺术。因此无论是学术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带给观众一场‘感同身受’的艺术探索。此次展览对‘松’来讲只是一个开篇,未来针对雕塑、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松’还将继续探索。”


▲ 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开幕式现场合影

▲ 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开幕式现场


展览艺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这个展览的策划视角聚焦一批有才华和已有充分业绩的雕塑家,但重在从艺术的感性本体出发,展示雕塑家在生命体验与造型语言方式上的关联,汇集的作品透溢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艺术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时超越材质的常见属性。他们紧紧把握住自我对材质的独特体验,以心格物,以情触物,使材质的自然属性内在地转化为雕造的语言,从而达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达物象的同时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灵世界。这些艺术家的学术思路都很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但在传达生命的感觉、感知、感应上尤其体现出敏锐与坦诚的气质,作品从直接到提炼,揭示了灵魂与肉身、精神归属与现实状志之间复杂的关联,颇有形象自在、精神自立的风仪。”


▲ 策展人刘礼宾为媒体进行现场导览

▲ 艺术家展望为媒体进行现场导览

▲ 艺术家田世信为媒体进行现场导览

▲艺术家姜杰为媒体进行现场导览


在这场由八位艺术家所组成的当代雕塑艺术大展“感同身受”上,我们可以看到,八位不同的艺术家,他们使用各自完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切割和捏拟他们心中的世界。要说雕塑与绘画的不同之处,其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雕塑创作的时间大多比绘画更加漫长,同时也是一个三维空间而二维平面的差别。


策展人对雕塑艺术提出了“体觉”和“色醒”这两个概念。做此“丰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体觉);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色醒)。同时,通过对这两点的强调以期望唤醒作品的和观众的共鸣关系,这个“共鸣”,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视觉愉悦,而是作品对观众全身心感知的一次调动,使其“感同身受”。


▲ 松美术馆雕塑展“感同身受”展馆内

▲ 媒体群访现场

▲ 艺术家隋建国在开幕式现场

▲ 艺术家向京在展览现场

▲ 艺术家王伟在展览现场


那么,在这里,“形”与“色”,在策展人刘礼宾看来,这就是雕塑艺术的两大基本要素。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上,我们可以看到,雕塑从塑造形体转向自然形体,从主题性转向材料性,从雕塑的内部转向雕塑的外部(向人类学、社会学转向),从公共转向个人,从三维转向多维。这些变化在两大基本要素中,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指称,作为基本创作元素,似乎“形”比“色”要更加的基本和基底,一件作品可以没有“色”,但不能没有“形”,正如同空间的外延,它是不可被消除的物理存在之体。而“色”,作为一种附着物,它的出现,将雕塑语言从一维(形),提升到了二维(形与色)。


“色”成为了雕塑艺术家可供选择的更为丰富的第二维语言,正如艺术家隋建国、姜杰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所表示的那样,艺术家是否使用着色,仍然依赖于其本身的,对作品的创作要求,这种要求指向了“感”和“同”,在这一法则的要求下,“身”应当如何“受”,就成为了艺术家是否选择“着色”这一语言的唯一标准了。而艺术家向京则使用她那独特的“着色”技法,使其作品本身的情绪表达更加的得到了某种升华和弥发。


关于“体觉”,每个身体都有获得新生的契机,或来自内在感悟和激越,或源自各种锻炼手法的塑造和唤醒。雕塑家手下的作品同样具有此类特征。作品无论具象或者抽象,这些“身体”借助他们,破掉了以往“风格”所赋予的外皮和类型,蜕变为新的真实。同时,赋予我们新的认知和感受。


艺术家的“形”与“色”


▲隋建国《肉身成道》(视频截图)

▲ 隋建国《双子座》


隋建国的盲雕方式,是对所受教育带来的视觉习惯进行排斥,以“盲人”的状态激活身体在场,而这个身体聚集着他过往六十多年的“记忆”,有规训、有专业教育的印记、还有各种经历的留存。拳击手套的使用,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为展现身体所不习惯展现的层面;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地对雕塑泥的处理方式,也唤醒了雕塑泥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种“物性”。


“写实技巧其实很好用,只要你能够从中跳出来,不再像传统雕塑家那样囿于其中。”隋建国表示,写实体系可以是一种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继承古典雕塑的特点,对写实形象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约束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传统和文明,对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感悟雕塑的意念空间。在展览现场所展示的《双子座》就使用了汉白玉和黑岗石作为色系反差极大的材料,创作出关于其雕塑艺术的意念之空间。


▲ 展望《假山石》

▲ 展望《假山石》

▲ 展望《应形》

▲ 展望《应形》

▲展望《应形1#》

▲ 展望《第86尊圣像》


《假山石》是艺术家展望创作始于1995年的系列作品。通过对自然山石的材料转换和对传统园林的民间称谓“假”字的语义追问,试图寻找当下的社会问题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平衡点,它是艺术家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假山石》的空壳形式来自于1994年创作的《中山装躯壳》系列,也是艺术家对“观念性雕塑”的具体实践。镜子般的石头雕塑散发出的反光,迷幻而又当代,在这个后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中,给人们带来奇妙的蕴含观念的物质感以及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工、变化与间歇、毁灭与永恒自成一体的幻象。


而展望最初创作《应形》作品的时候,给出了不锈钢假山石折射身体成像的理由,这是一个建立前后作品逻辑关联性的过程。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论所常说的“笔笔相生”、“物物相生”方法的作用。


《应形》系列从2004年开始创作小稿到2014年第一次公开展示历经十年。作品源自于艺术家展望发现自己的身体在不锈钢假山石镜像中的变形反射。经过拍摄图片和电脑细节处理后,艺术家使用传统的手工塑造方式将二维的图象雕塑成三维立体的泥像,然后再将这人石一体的泥像雕刻成大理石材料,犹如轮回到不锈钢“假山石”之前的石头母体。南朝画家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把“应物象形”列为第三法,指对反映对象(静态世界)的形似,如果我们把字词反过来看成“应形象物”,则指涉了当没有静态对象而只有动态幻象的时候,将这个动态的不确定还原为静止物态的意义。而此物也非仅仅是自然之物,它来自于对自然镜面的形变观察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它既有超现实的异形特征,也是东方式的自然观与西方雕塑史中各种形式风格的混合体。总之,变幻不定的反射除了反映出个体与环境的互为扭曲的幻觉之外,其形式的内涵或许在当今社会更能刺激人们对现实世界无限可能的想像。


▲ 梁硕《女娲创业园》

▲ 梁硕《女娲创业园》

▲ 梁硕《女娲创业园》

▲ 梁硕《什么东西-#4》


梁硕之所以一毕业便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对雕塑技法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东西》系列作品可以视为他对“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动雕塑泥所形成的负空间被赋予实体,“非形”的过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征彰显的过程。


《女娲创业园》是艺术家梁硕于2014年8月20日-11月29日实施的泥塑现场项目,现场制作历时36天,展示65天,租用了20吨泥土,项目结束后所有作品被清理,泥土归泥土。 



《女娲创业园》用一种戏仿当代文化产业园区的模式,将时间定位在朝向未来的原始社会,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母题的积淀,开启了未知的原始神话中的能量。这个项目不求新奇的形式,它意在激活艺术传统中被弃而不用的思维机制和表达方法,连接现实中潜在的基本的元素,呈现事物间互为因果、有效运转的一个结果。


▲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耿雪《米开朗基罗的情诗》把雕塑家在工作室的泥塑作品过程进行了记录。耿雪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一方面体会米开朗基罗所写的情诗,一方面和所塑的男人体进行对话。传说中的男雕塑家是在用“雕”的方法,耿雪选择了“塑”。前者多了唯一性的唯美追求,后者则连接着雕塑泥而来的大地,以及耿雪呼气如兰赋予它的生命。


耿雪可以将她的感性与理性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她的作品中,她可以真实敏感地通过不同艺术语言、借以一些象征性的外在形式和刻意营造的气氛将故事从作品中剥离,待人各自组织欣赏。她又可以理性,或是理智地解读“作品存在的意义”,看清自己与作品本身的关系,“我与它的关系,不只是用作品与外界的交换,更是我自身与它的关系。”


▲王伟《砌》

▲ 王伟《夜》

▲ 王伟《白夜》

▲ 田世信《老子——刚柔之道》

▲ 田世信雕塑作品

▲ 田世信《王阳明》


雕塑家田世信和王伟的创作则体现了另外一条理路。总体来讲,他们对具象雕塑多年的浸润和坚守,使他们对雕塑材质的把握和处理方面达到了极尽精微的程度。


王伟手下的人物肖像与日常感知紧密相连,他对作品体量的控制和细腻处理在当下的雕塑界并不多见,这与他沉静的性格和甘于寂寞,以及长期磨砺于写实主义雕塑的状态有关。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这近百年中,古代人物像以及近现代名人像一直受雕塑家所青睐。但看到田世信所做的同类题材作品时,依然刷新了笔者对这些古代人物以及近现代人物的认识,他一以贯之的反叛精神加上对这些人物精神状态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材料的精挑细选和对材料物性的尊重,使他手下的人物作品撕破了既往雕塑语言的遮蔽,无论这种语言来自哪里。


图像时代以后,雕塑的着色成为一种现象,或成为提示并凸现现实的手法;或成为漫画现实,与历史、虚拟或梦幻未来链接的手段;同时也成为反讽和调侃流俗的利器。色醒之醒——色自身觉醒;惊醒现实。色醒,也是非色,指出色相世界的相待性,也就是其虚幻本质。


▲ 向京《异境——彼处》

▲ 向京《异境——彼处》

▲向京《行嗔》


奥斯卡·王尔德曾说“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

 

向京惯用身体作为参照,雕塑作品从体现神性,到表达人性,到反思“非人性”。虚置的混沌,象色与形体的杂糅,艺术家更希望观众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其中纯粹而强烈的情绪。艺术家借助“表面”到达事物的核心,由一种视觉引发心理感受和情感兴趣,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


《异境——彼处》是艺术家向京2011年创作的“异境”系列作品之一,也是整个“异世界” 之中唯一引入人物形象的作品。 


少女无限伸长的手臂试图触及“彼处”的那只小狗,二者互为“彼处”。通过两种材质在少女异形的手臂之间的过渡,向京试图传递出一种相互融合、互为彼岸的理念:纵使“自然总是习惯于隐藏自己”,人的本性在社会状态中,既不能赤裸裸地暴露自身,也容易迷失,但在互为“彼处”、试图相互企及的“到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本性上既无限接近,又不可企及。


▲ 姜杰《向前进 向前进》

▲ 姜杰《向前进 向前进》

▲ 姜杰《在》


《向前进 向前进》作品主要部分: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1000多双旧舞鞋组成。高6米直径2.5米的一椎体装置,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而这些破旧的舞鞋恰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展出空间回响着舞鞋敲打地板的特殊声音。


一部分:以北京社区老年活动团的老年舞者为对象做的一些关于成长、记忆、梦想、现实的采访及中国芭蕾舞经典片段《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组成。芭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具有崇高性与距离感的艺术形式,老年舞者用她们不很专业的舞姿踽踽前行着,表达着她们勇于实现梦想,敢于向前进的生命状态。另一部分:为黑白片影像,影片不断循环播放穿着足尖鞋负着沉重肉体向前行走的老年舞者。


姜杰的创作除了语言维度的推进,一直包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作品《在》中,超大的婴儿头像被着以单色,婴儿的情绪变得更加强烈起来。这种情绪似乎超越了他们的年龄,其实是被我们所忽视的婴儿情绪的真实性。


在这八个雕塑艺术家的展览“感同身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关于当代艺术中雕塑领域的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其本身创作的持久度所弥发出来的,关于艺术家“感”的最为纯粹的“同”,它“受”于“身”中,所具有的爆发力常常令人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往往能带来精神感官的直接震颤。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言:“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展览信息




感同身受


策展人:刘礼宾

参展艺术家: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

学术主持:范迪安

展览时间:2018年8月24日 - 2018年11月25日 10:00 - 18: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北京市顺义区格拉斯路松美术馆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Aleph 采访/Aleph  责编/Aleph)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徐冰:思想与方法”

▲  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 张鼎:安全屋

 ▲  杨宏伟作品展:观看的极限

▲  蒋志:我认出风暴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