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来美术馆近日,重庆市的悦来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而开馆展“临界”由著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策展,邀请了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六位艺术家刘建华、缪晓春、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和徐震®参展。本次展览“临界”转换了一个物理学概念,以描述今天或者未来“艺术”与“科学”这两种不同介质。以下是“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好走进它的博物馆;而了解一座城市的品味,那就要去找美术馆了。而一个城市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品质,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水平。所以不论是漫步在巴黎的街头还是东京的巷尾,你会发现每个几百米就会出现一座内容有趣、形式多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现在,发达国家新建的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关于当代艺术的,这也表现出现代人对于当代艺术的兴趣比以往更加强烈了。▲ 悦来美术馆鸟瞰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10月11日,在西南地区的直辖市重庆,一座新的美术馆——悦来美术馆对公众开放。而开馆展“临界”由著名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策展,邀请了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六位艺术家刘建华、缪晓春、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和徐震®参展。本次展览“临界”转换了一个物理学概念,以描述今天或者未来“艺术”与“科学”这两种不同介质,在朝对方无限逼近的过程中有可能到达的界限状态;而置身其中的艺术家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并且应对不断迭代的技术与日新月异的材料共同提出的挑战?特别是面对一座全新的美术馆,艺术家如何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中探究艺术理想与科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必然关系?
▲ 悦来美术馆入口处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临界”这一主题的确定,与今年8月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智博会直接相关。这一由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展会,围绕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向人们展示了诸多智能技术与智能化产品。这不仅仅意味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而是在不远的未来一些人的工作会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智能化的概念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以想象的图景,艺术在人们的智能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会发生变化?所以本次展览希望构想出一种可能性,串联起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拓展当代艺术的活性空间。▲ 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当下现实社会环境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实验的,当然还有人文线索。展厅中刘建华的作品《方》作为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件作品置于展厅入口处,曾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时间与无限馆”展出。圆形镀金的陶瓷放在方形的黑色钢板上,就像是粘稠的金色水滴停止了流动。两种材质背后的不同文化属性不仅仅包含一种矛盾性,还有一种对抗性,这也反映了当代人们所面对的一个困境。“我觉得这个的矛盾性跟今天的社会现实也有一种关联。坚硬的钢是工业化的材料,但是它在自然界中也容易生锈;陶瓷虽然易碎,但是它实际上是永久的。而金色里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种财富、欲望的象征,所以说除了材料本身这种状态又包裹着一层特殊的文化意义。”
▲ 方,尺寸可变,瓷、钢,刘建华,2012-2014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把自己的名字注册为商标“徐震®”的艺术家徐震,在展览中展出了一些具有高度识别性的作品。徐震作品的素材均来自于东西方的古代艺术造型,或绘画或雕塑,将它们重新进行组合。如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带着非洲面具的唐三彩侍女俑,还有《永生–红陶彩绘天王俑、沉睡的缪斯》。这些粗暴嫁接后的艺术造型中往往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文明,两种文明的界限在艺术作品中表达的十分清晰、然而实际上历史中的文明交流却不是这样,我们往往很难厘清某一文明中的造型究竟是受到何种文明的影响,是主动吸收还是被动改造?这些被写入美术史的经典作品,同时记录着人类的文化信仰和殖民历史,更指涉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传统与当代、经典与重塑等诸多问题。▲ 纳克索斯岛斯芬克斯 、沉睡的缪斯,矿物复合材料、矿物颜料、不锈钢、大理石,220 x 150 x 57 cm,徐震®,2017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进化-唐代彩绘仕女俑、芳族尼吉尔面具,矿物复合材料、矿物颜料、不锈钢、木头,150 x 60 x 55 cm,徐震®,2016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永生-红陶彩绘天王俑、沉睡的缪斯,铜、矿物复合材料、矿物质颜料、钢 ,252 x 125x77 cm,徐震®,2016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运动较早的参与者王鲁炎,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绘画与装置作品依旧延续了他富有逻辑性的、冷漠化的、工业化的艺术语言。巨大的圆规伫立在展厅中,将工业美学所体现出的规训感最大到一个最适合观看的位置。王鲁炎还将天平、钳子、微型铁门与人体造型相结合,透过《自我意识》、《决策方式》和《自由的禁锢》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艺术家的态度。王鲁炎一系列的创作围绕着“悖论”展开,而这种悖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越发强烈。“悖论就是一个走不出来的困境,特别是人们始终处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悖论之中。比如当下人们热议的人工智能,它给人们带来无数的便利这是肯定的;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必将会消解大部分人的生存技能,也就是人生存技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说这个悖论就是一个具有当代性的问题,而又非常紧迫。”
▲ 王鲁炎的《他者的自我D11-03》与《D14-05》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王鲁炎的《面具D11-06》与《转身的孟安丽莎D11-09》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W圆规,375 x 320 x 355 cm,镜面不锈钢、拉丝不锈钢,王鲁炎,2009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王鲁炎的《自我意识》、《决策方式》《同一时空的不同性》与《自由的禁锢》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擅长使用数字技术呈现虚拟世界的缪晓春,是一个频繁穿梭在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艺术家。他不断地将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的立体场景转换为一个二维的平面绘画,又将而艺术史上经典的二维平面绘画重新变成三维的立体场景。缪晓春用绘画、数码微喷和影像等多种方式探讨关于传统人物和真实空间、历史和现代的冲突和现代性冲击的存在感等问题,试图以多种艺术语言回应“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根本问题。在问及艺术家如何看待新的媒介技术时,缪晓春说:“我觉得我们的技术一直在不停的发展,其实艺术家只需要运用他可以掌握的媒介就可以了。比如新的色彩理论与便携式颜料的发明使得印象派登上了艺术史的舞台,但是即便是摄影术已经发明了但是艺术家们还是没有放下画笔而拿起照相机。那么莫奈要不要去拍照片、要不要去拍电影,显然他不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也是这样,我做的就是软件提供给我的这种媒介。我需要真正地把它的可能性发掘出来。”
▲ 帕那苏斯山,数码油画,346x500cm,缪晓春,2009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缪晓春创作的三维电脑动画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缪晓春的宣纸数码蚀刻艺术微喷《坐天观井》与《七宗罪》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汪建伟的《寒武纪 NO.6》中所探讨的是元素的形成与工业的历史、消费主义与生命周期之间的时空关系。汪建伟认为“临界”就是一个事实,比如我们的手机芯片中的硅元素就诞生在遥远的寒武纪。“地质时间不是线性的时间,它是摆脱了人的生命时间去思考世界万物。所以我使用了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回过头来看人的时间,我们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理解非常重要。这个世界仍然有我们尚在理解的过程中的东西,它让我们保持足够的谦虚。新技术在今天广泛引起我们的恐慌也好、赞美也好,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保持对我们已有知识的一种谦虚,世界永远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等待我们。”
▲ “生生万物”系列之“看起来像浪的动物 No.1”,288cmx192cmx151cm,合媒介—木材、铁、喷漆,汪建伟,2017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寒武纪 No.6,260 x 169 x 175 cm(第1部分242 x 158 x 144 cm;第2部分260 x 169 x 31 cm),综合媒介-不锈钢、大理石,汪建伟,2018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 汪建伟的《一个结果NO.1》与《一个结果NO.2》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隋建国《悦来拓扑-云中花园-物体》系列作品是将信手捏来的泥团放大后进行3D打印,这是一种结合了新技术的雕塑实践。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手掌纹路,从中涌现出一种发自于人的力量。隋建国认为:“艺术可以真正被视为人类面对物质与自然世界的实践的核心,其中既有形而上的成分,又有形而下的成分。形而上部分是如何去解构这个世界,如何去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自身。一方面是人自己,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另一方面就是再扩展到自然世界。现在除了科学,只有艺术才能为人类担当起面对世界这个责任来。这就是我觉得艺术值得我去投入毕生精力的原因。”
▲ 隋建国的《云中花园》系列3D打印雕塑 图片来源:悦来美术馆
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大量活动都是在理性基础上展开的。但人性大于理性。人性的完整性包含着理性和理性之外的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于理性的方式,因而很容易在自愿状态下被奴役,被知识和思想所牵制,无法怀疑和反省,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艺术的目的是在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一个人怎能在没有任何前提和指导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提高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力量是靠‘艺术’来创造的。”
科技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改变,但是我们不能被其所带来的优点蒙蔽双眼。我们也要警惕技术的规训与奴役,所以需要通过艺术来不断反思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展览中艺术家们从很多角度去探讨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人们关怀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而科学的发展应该也是服务于人的,或者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
艺术家:刘建华、汪建伟、隋建国、缪晓春、王鲁炎、徐震®
▲ 青年艺术评论家于奇赫
于奇赫,青年艺术评论家。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独家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 潮流&网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