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面朝大湾区,看海边的风景――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主题论坛在长安图书馆成功举办。众多文艺界领导和嘉宾以及众多摄影爱好者参加了论坛。
主题论坛现场 段琳琳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本届摄影周学术主持李树峰首先阐释了本届摄影周主题。他表示,大湾区,是中国的一道新风景,也将是人类的一道新风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虽然时而出现波折甚至逆转,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深化。在180年的摄影历史上,关于世界上的各大湾区,已经有程度不同的影像积累,其中不少是经典作品。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要。新时代,需要影像以全民、全方位、全天候的方式介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不应再局限于摄影专业和行业人士范围,而应该面向民众影像的海洋,社会民众每天都生产数不清的影像,特别是运用手机拍摄的人,生产量大得难以统计。在影像的海洋里打捞和梳理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影像,也是摄影周应有的功能。
主题论坛现场 段琳琳 摄
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以风景摄影为学术核心,业已举办五届。从本届开始,将持续以“海边的风景”为主题持续推进,一边汇聚精粹作品加以多形式呈现,一边开展大湾区影像的学术积累,进行文化和艺术的比较研究。我们相信,通过几届的努力,“海边的风景”和“大湾区”的概念,一定能够具有更丰富、更扎实的内涵,确立起更大和更清晰的外延。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师周邓燕作了题为《多样湾区,多相风景》的演讲,介绍了国外湾区,如以纽约市为中心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历史形成和现状,及其湾区摄影生态和作品,同时结合粤港澳湾区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第三产业占比最小的特点,提出了“从看风景到做风景”的理念和建议,为今后中国湾区影像创作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修建作了题为《作为景观的大海及其摄影》的演讲,给出了关于“景观”的定义:景观呈现出来的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应该从两个视角来理解,一个是从内部视角来看本地人按照文化和传统养成的对本地的认知以及建设出来的“地方”(place,生活空间);另一个是从外部视角进行的对于地方的观察、描述和相应景观意象的塑造,从而形成的空间(space)概念。李修建结合本届摄影周主题,从“提供生活资料的海”“令人恐惧的海”“作为审美对象的海”“作为神仙信仰的海”四个维度论述了大海景观的独特魅力。同时围绕“海边的摄影”,为广大摄影人指出了三条创作路径:一是景观拍摄要遵循生态和延续的价值理念;二是对当地拍摄者来说,熟悉的景观陌生化;三是对于外来拍摄者而言,陌生的景观适度地方化。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作了题为《岭南文化的真相――特定时空中的中国岭南文化》的演讲,梳理了岭南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张桐胜在会上表示,长安摄影周将主题聚焦“风景”,是有战略意义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风景,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文化。本届摄影周为摄影人如何落实风景摄影给出了创作样本,提出了众多可能性。本届长安摄影周艺术总监、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在论坛上表示,本届摄影周最大的成果就是打造中国的“湾区影像”,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要抓住东莞作为湾区前沿之地的机遇,努力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