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粗暴与陈词滥调
8月9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举行了一个线上座谈会,发布《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结合预告“基于对103位家长的深度访谈和对49封家长来信的详细整理”,容易猜到这发布会到底要发布怎样一个结论。基本只有传统媒体参加的座谈会,只要一聊游戏,准没好事儿。
周一过去,舆论果然直接炸锅,知乎上“如何看待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现象调研显示,沉迷的抽样对象中约 65% 孩子每日打游戏超 10 小时”的问题直接刷了1200条回答。这些回答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两方态度剑拔弩张,战场却全无交集,堪称奇景。
号称“调研”却只搞了103个主动接触,毫无“抽样”可言的样本,号称“座谈”却容不得新媒体列席,玩舆论,还是穿长衫的老爷更熟练。
“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其中8%的孩子超过15小时,目前根据访谈我们知晓的连续玩游戏时间最长是38小时”“沉迷网络游戏后,原本比较开朗的孩子性格脾气大变,暴躁、说脏话。81%的家长反映沉迷游戏对孩子学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孩子因长期玩手机游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占比高达42%”“70%的家长希望关闭网络游戏”……
要我说,103个样本的70%,其实您直接去掉百分号,偏差也不会太大。
这些调研,无论是家长还是家长的对立面,其实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个数字。于部分家长而言,就算半个调研也没有,或者更权威的报告就在面前,他们也不会放弃“希望关闭网络游戏”这个立场的。更权威的报告在哪里?我们来看看CNNIC不到一个月前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 2 小时的达到 13.2%,略高于 2019 年的 12.5%。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2107/P020210720571098696248.pdf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如果真的在做未成年人保护这一领域的研究,绝不可能、也不应该对CNNIC的报告不知情、不了解、不参考。如今做出这种反差极大的数据,我不知他们是否有胆直言“CNNIC不行,不专业”,或者“收了游戏公司的钱”。
截至今年2月24日,针对疑似未成年用户的人脸识别验证已应用于腾讯旗下超过100款移动游戏产品,一个月内平均每天有724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6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人脸识别验证。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0.5%的帐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80.0%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公众号:中国青年网每天1784万未成年帐号被强制下线 腾讯披露防沉迷措施数据背后......
这是“彻底”被攻破。
而令我感到迷惘,甚至无奈的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我听到的大部分对游戏的控诉和批评,和我20年前在报纸上看到的其实别无二致。和我10年前在电视里看到的别无二致,和我大概5年前从部分家长口中听到的也别无二致。 祝佳音,公众号:触乐叔叔,您再想想吧丨触乐
说白了,一些律师毫不具备科学素养就敢做调查、写报告,一些媒体毫不具备数字素养就对产品和技术横加指责,一些家长毫不关心孩子就要求国家“禁止游戏”……这背后折射的都是同一种自私。
当然,幸运的是,至少在官媒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精神鸦片”这种词汇被“勘误”,而“祸国殃民”这类大词,如今也基本只会出现在部分家长口中,而少见于任何媒体了。为什么?
一是因为,虽然部分专家和家长抱残守缺,怀着偏见指指点点,但大多数人仍至少能看到身边的现实,看到游戏到底是不是“跟毒品一个样”。而谎言是不可能永远大行其道的。
二是因为,持续20年的胡言乱语——其实“20年”都不止了,比如《乌鸦乌鸦叫》这篇经典评论,早在1995年便已刊出,其中许多论调如“社会对游戏业定位不明,使家长普遍不能接受GAME”放在今天仍不过时——令绝大多数围观者也产生了审美疲劳乃至本能性的反感。
在《乌鸦乌鸦叫》这篇评论之前,官媒上就已经出现了“鸦片”等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从业者都知道,当时的“游戏”,跟“同性恋”的处境有那么点同病相怜的感觉。巧得很,对这二者而言,“宽容”才是时代的大方向,尽管人类更多时候见到的是螺旋上升。
三是因为,极端立场者不仅仇恨“沉迷”,仇恨“网游”,更经常进一步仇恨所有游戏、所有游戏企业和从业者乃至所有普通玩家。不肯摘下有色眼镜,只能导致到处树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103样本报告”这类少数派暴言每每出炉,马上就有大批群众跑出来“幸灾乐祸”——毕竟谁平时也没少受气是吧?
四是因为,在商业文明中成长起来的80、90后一代,本身就对侵略性强、蛮不讲理的控制和限制有较大抵触情绪。万众盼望的“分级”迟迟不到,空谈“禁止”或者阴阳怪气“罪大恶极”(言下之意,还是禁了好),都是容易招致警惕的。“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在Z世代更是基本原则,某些“爹味儿”过重的公益组织和媒体,也会被时代的潮流不知不觉间甩下。
就在最近几天,张文宏医生的“与病毒共存”论调,就引起了一些对立者的不满,舆论也继而大哗。然而,尽管少数评论将“共存”论指为“买办发言”乃至“西方阴谋”,多数群众仍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张医生的“共存”并非“躺平任洗”,而仍是在科学指导下有效、高效的防疫。因此,舆论不到12小时便已明朗,“大词”也很快从各大媒体消失无踪了。
学会好好说话。那些用了几十年的陈词滥调,骗不到人了。
往期阅读
想要离开互联网,最好是在10年前,其次是现在
00后花钱,为什么如此大手大脚?
Metaverse,谁要我们跑步进入环形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