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年4期目次及摘要


目  录


摘  要


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历程、问题和对策

芦千文 崔红志(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  要】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农业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时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表现在部分公共服务机构“有形无实”、人员知识结构滞后且普遍借调他用、服务力量分散且布局不合理、服务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脱节”,导致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面向小农户的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各类服务平台重复无序发展,导致市场化农业服务供给面临专业化升级瓶颈。面向2035年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演变趋势,按照市场化、多元化、集成化、规模化的思路,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便捷高效、全链受益的多元共享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把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出亮点。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专业化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农户创业吗?——基于小岗村的调研数据

王刚贞 韩蓉(安徽财经大学)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户就业创业以实现经济增收,但金融约束一直是抑制农户创业的重要因素,而数字普惠金融以低融资成本、广服务范围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金融下沉难的痛点,进而促进了农户创业。基于小岗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PM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户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促进小岗村农户创业。(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通过缓解金融约束和降低农户风险厌恶程度,促进农户创业。(3)小岗村农户创业与风险厌恶程度呈负相关,即风险厌恶型农户偏向于留在小岗村进行小本创业。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就小岗村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户创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户创业;小岗村;金融约束

地方官员更替与企业精准扶贫行为  

王文姣 谭云(四川农业大学)

李妍锦(四川大学)

【摘  要】以2016—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地方官员更替对企业精准扶贫责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官员更替对企业精准扶贫意愿及投入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企业产权性质及地区市场化程度对上述影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及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受到地方官员更替的负面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在替换地方官员更替指标、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PSM)控制内生性问题和剔除直辖市影响后依然成立。此外,进一步发现注册地属于非贫困地区的企业精准扶贫行为受到地方官员更替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地方官员更替;企业精准扶贫;产权性质;市场化程度

脱贫边缘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

侯军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马玉璞(北京韬略方正科技有限公司)

马宏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目前,国家精准脱贫户中存在部分脱贫质量低的脱贫边缘户,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发现:夯实脱贫边缘家庭的生计资本,可以使他们在面对社会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彻底摆脱贫困。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脱贫边缘家庭生计资本的因素进行排序发现:人力资本的提升是脱贫边缘户发展的关键,对人力资本影响最大的是脱贫边缘家庭中次代的教育水平;第二重要的因素是脱贫边缘家庭金融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脱贫边缘家庭的金融资本,首先是要提高脱贫边缘家庭的风险管理水平;排在第三位的是提升脱贫边缘户的物质资本存量,而进一步加强乡村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脱贫边缘户的物质资本存量的重点。

【关键词】相对贫困;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

农民的土地情感及其代际差异——基于土地流转的分析

程军(南京工业大学)

刘玉珍(河海大学)

【摘  要】在政策与实践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提升。然而,土地流转率总体不高,已然成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掣肘。当前,土地流转实践较为注重农民的理性与利益维度,对于农民主体性中的情感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以情感社会学的视角,探寻土地流转行为背后的情感逻辑、代际差异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研究发现,农民的土地情感已经成为阻滞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不同代际农民的土地情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地流转实践。因此,在土地流转实践中纳入情感要素,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并针对不同代际农民的土地情感进行分类施策,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可取之策。

【关键词】土地情感;代际差异;土地流转

治理效能视角的土地确权绩效评估——基于全国139个村庄2202农户的调查

潜环(华中师范大学)

【摘  要】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的基础,基于治理效能视角构建土地确权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分析模型,对土地确权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全国承包地确权平均得分为43.84分,其中村庄社会效益因子对综合评分的贡献最大。东中西部地区承包地确权成效有明显的区别,西部地区成效高于东中部地区,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收入与土地确权成效呈正相关。最后提出农村承包地改革需要进一步激活土地资源,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多元增收,发挥土地确权的政策红利。

【关键词】承包地确权;成效评估;因子分析;治理效能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城镇化的动力、类型与策略——家庭教育投入的视角

王旭清(华中科技大学)

【摘  要】近年来,中西部普遍出现了新生代农民教育城镇化。在基础性动力、外阶层动力和内阶层动力三重动力影响下,教育普遍内化为家庭目标并最终形成了教育城镇化。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投入,农民家庭在代际合力和教育观的作用下出现了选择性投入、最大化投入、内卷式投入和低水平投入四种教育投入方式。其中,选择性和最大化投入家庭买房陪读实现教育城镇化,内卷式投入家庭租房维持,低水平投入家庭留守考学。在农民家庭的发展性需求下,应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坚持建设强大公立学校,规范引导市场化教育机构,保护农民家庭的发展希望。

【关键词】农民教育城镇化;家庭教育投入;家庭策略

经济分化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基于A市B社区的调查

梁伟(武汉大学)

【摘  要】受社会资本、生命周期、人力资本及个人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群体内部形成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层管理和技术工群体、自雇佣和务工人员群体的层化现象,其内在需求仍以基本的物质和情感需求为主,而非融入城市。农民工的能力差异导致群体的经济分化,这种经济分化与农民工的主观意愿共同成为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工阶层流动的有限性导致他们很难从底层向中上层流动。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城市主要是作为获取财富的工作地,而非归属地。因此,对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要破除单向度的城市化、市民化思维,在充分保障部分农民工拥有融入城市的途径和条件的同时,要为无法留城的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后方,促进城乡之间双向有序流动。

【关键词】农民工;经济分化;主观意愿;社会融入

“四力”同构:“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

王政武(《改革与战略》杂志社)

何元凯(广西民族大学)

【摘  要】“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时期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振兴被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高的位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特别是其乡村发展必须与其他地区同步推进且被赋予更为艰巨的时代使命:在完成乡村振兴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等重任。要破解由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居民生活条件和质量短板明显、民族及其文化多样性暗含阻力、生态环境恶化尚未根本改善等给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带来的难题,必须从强化民族融合、坚持高质量发展优先、树立多元融合发展思路、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入手,增强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安全力、基础力、联动力和精神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文化

资源拼凑视角下贫乏型乡村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四类不同村庄的案例考察

李志敏(复旦大学)

【摘  要】资源禀赋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资源贫乏是多数乡村面临的实际情境,处于资源劣势的乡村寻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尚未明确。资源拼凑理论分析组织如何在资源贫乏中,利用手边既有资源实现创新,为贫乏型乡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此,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从拼凑清单、拼凑过程和拼凑结果三个维度分析了四类不同村庄的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手头的闲散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拼凑逻辑达到差异化的创新结果。既有资源的利用式开发可以让乡村原本被忽略的资源产生价值,实现“无用之用”的创新结果;乡村资源的创意式开发可以将现有资源重新整合,实现“无中生有”的创新结果。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贫乏型乡村劣势创新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贫乏型乡村;劣势创新;资源拼凑;乡村振兴

体化实践与传统的再造:社会转型中民间仪式的结构功能变迁——基于赣南G村两起生死仪式的案例分析

刘建(江西财经大学)

【摘  要】通过对G村两起生死仪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在日益个体化的村落社会,民间仪式经历了“结构—反结构—再结构”的转型。村落社会通过体化实践的传承机制,依托社会边界的强化、社会记忆的传承及个体情感的“表演”等路径,实现了民间仪式的结构生产。但在村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生死仪式的事件化呈现、仪式价值的去魅化及仪式功能的功利性等特性不断显现,民间仪式在实践中又呈现反结构的面向。在村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村落共同体也在城镇化的解构中进行重构,情境性共同体的建构也就成为生死仪式再结构化的重要体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风文明的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尊重乡村社会的内生特性,进而引导村落共同体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生死仪式;体化实践;传统的再造;村落共同体;情境性共同体

往期精彩回顾

第3期目次及摘要

第2期目次及摘要


END


编辑 / 郎花  赫雪侠 王宇楠

审核 / 佘小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