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茶 | 中古门阀士族谱系

六根 2024年09月06日 07: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观书评 Author 绿茶


 | 绿茶

中古,是西方史学的断代概念,也就是中世纪,约指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而中国的断代原则是按朝代分,我们从小就背“朝代表”,虽然背得滚瓜烂熟,但具体到一些特殊历史时期,朝代的断法会让人陷入无穷无尽的混乱。尤其魏晋南北朝,从三国到西晋,接着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十几个小国并立消长,然后南北对峙。

显然,朝代史的断法无法涵盖历史的整体面貌,我们的“朝代表”也是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唐这样下来,这个弯拐得更是莫名其妙,自然就忽略了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隋唐实际上是接续北朝系统而来,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再灭了南朝陈,结束了近400年分裂割据,中国再度回归大一统帝国。

中国的中古史,时间范围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计700多年历史,具体的起止时间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中,研究时段确定为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至唐昭宗天祐四年(907)。其研究方法为:量化、分析、比较、个案和推论,通过统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十七史中列传人物的分类、分析和比较,再结合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大量中古时期的墓志拓片,以及前辈和同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刻地呈现了中古士族的权力格局和社会变迁。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 | 著
记号Mark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1月

中古是门阀士族社会,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皇权。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通常采取与士族和地方豪族分享权力。在漫长的700多年间,不管政权怎么更替,强盛的通世大族则延绵不绝,始终保有其政治地位和家族声望。

其中17姓20家最为旺盛,即京兆韦氏、开封郑氏、弘农杨氏、博陵崔氏、赵郡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范阳卢氏、渤海高氏、河东裴氏、彭城刘氏、河东柳氏、京兆杜氏、兰陵萧氏、河东薛氏、吴兴沈氏、吴郡陆氏、陈郡袁氏。

永嘉之乱,晋室南渡,晋元帝司马睿在大士族拥戴下占据半壁江山,距离南方较近的士族举宗南迁,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如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陈郡谢氏等。

南迁的士族属连根拔起,丧失了原籍的势力和后盾,只得和执政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得更高政治权力,并且在京师附近营建新的庄园,让家族势力在南方扎根。然而,这些侨姓士族与南方的吴姓士族难免会发生冲突和权力之争。强盛的士族自然有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在政治秩序统和下,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逐渐找到政治平衡点,大家分享权力,共同稳固南方政权。

而距离南方较远的士族大多在原籍谋求自保和发展,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渤海高氏、河东薛氏、京兆杜氏等,其中有一部分房支也随晋室南渡,形成南北二支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如京兆韦氏、太原王氏、闻喜裴氏、解县柳氏等。

留在北方的士族,面对外来政权和紊乱的政局,只好聚坞集堡以自卫,成就其坚毅的生存能力。在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后,广大区域的北朝士族成为北魏政权必须面对和笼络的重要力量。拓跋魏吸收北方汉姓士族加入政权,作为社会领袖的士族转而成为政治领袖,并且对北魏汉化起着关键作用。

北朝系统最后统一中国,建立隋唐帝国,奠定北方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占有较优势的地位。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渤海高氏、京兆杜氏、河东薛氏等15家士族占据着隋唐300余年主要的角色,子孙有着很高的品阶和任官率。

门第有高低之分,在北方士族中,崔、卢、李为三大第一高门。而其中崔氏和李氏各有两支——崔氏,一为博陵崔氏,一为清河崔氏;李氏,一为陇西李氏,一为赵郡李氏。

二崔一直为各自门第高低争论不休。从北魏到北齐,清河崔氏声望更隆,崔宏、崔浩一支更是凭借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稳居高门榜首。《北齐书·崔㥄传》载:“㥄每以籍地自矜,谓卢元明曰:‘天下盛门,唯我与尔,博崔、赵李,何事者哉!’”

而到了唐代《贞观氏族志》,高士廉在评定族望高下,列崔干为第一。而崔干则来自博陵崔氏第二房。虽然唐太宗不同意高士廉的评定,最终将李唐皇族列为第一,外戚列为第二,崔干列为第三,但崔干还是士族里的第一。有唐一代,博陵崔氏一直是士大夫心目中的头号望族。

二李之间似乎没有门第高低之争,陇西李氏应该略胜一筹。《新唐书·高俭传》载:“先是,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宝等为冠。”从北魏李宝开始,陇西李氏一直属于高第族望,《魏书·李宝传》载:“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其中,李冲名望和官位(尚书左仆射)最高,为孝文帝元宏时期重臣。到了唐代,《贞观氏族志》以皇族为第一,而李唐皇族又自称出自陇西李氏,所以,陇西李氏在有唐一代位列第一高门自然就没有人反对了。

兴盛于南朝的陈郡谢氏、吴郡张氏、沛国桓氏、颍川荀氏等,在隋唐两朝少有出色人物。唯有琅琊王氏和齐梁帝室兰陵萧氏稍为幸运,可与北方士族媲美。毛汉光先生在书中对琅琊王氏和兰陵萧氏做了个案研究。

琅琊王氏起于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王吉,官至谏议大夫。但真正成长为大族,则要到汉末,王仁第一代,王融第二代,王祥第三代。到王祥时,位列曹魏时期三公,从此,琅琊王氏真正跻身大族。从汉末到唐亡,700余年,琅琊王氏历23代。到东晋时期第五代的王导、王敦,达到王氏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高峰,第六代至第十二代,每代均有十几位王氏子弟官居上品。这是琅琊王氏的高光时刻。第十三代之后进入隋唐,逐代下降,到第二十二、二十三代只有少数几人入仕居下品官了。

兰陵萧氏,齐梁帝室。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昭明太子萧统先于其父而卒,年仅31岁。梁武帝卒后,三子萧纲继位,是为简文帝,而昭明太子之子未能入继大统,导致昭明太子后裔流入北朝,开创了兰陵萧氏在隋唐政权中的地位。

昭明太子有五子:欢、誉、詧、飐、譼,因未能入继大统,昭明子孙与梁政权决裂,在北朝西魏宇文氏支持下,三子萧詧一支在据有江陵后建立后梁,附庸于西魏政权。从萧詧到萧岿、萧琮祖孙三代,历国33年。

萧詧一系跟杨隋政权渊源更深,萧岿女成为时为晋王的杨广王妃,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萧王妃成为萧皇后,萧氏一族成了外戚。入唐以后,萧岿子瑀、珣这两支最为兴旺,子孙在唐拜相者有8人。

昭明太子虽然未能登基,但其子孙在南朝和北朝以及隋唐帝国,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兰陵萧氏虽然不是第一梯队的望族,但持续几百年的强盛,在中古士族中也是不多见的,即便像崔、卢、李三族和琅琊王氏,到中唐以后都没落了,而兰陵萧氏终唐一代却一直旺盛。《新唐书·萧瑀传》载:“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寖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中古门阀士族,每一族打开都是厚厚的家族谱系,而这些大族开枝散叶,族人更是遍及中国各个角落,虽然起落不一,但魏晋至唐末700余年的大族谱系,大致是有迹可循的。因为他们是中古史的绝对主角,历史也是由他们书写的。

让我意外的是,在历史长河中似乎戛然而止的士族社会,在当今时代还有迹可循。过年期间,在老家参加我妈妈家族的宗族活动,表哥的孩子“成年礼”,宗族有“插花酒”仪式,亲戚朋友都可以到祠堂喝上一杯,规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堂内,摆着几百桌酒席,我站在二楼高台上,俯瞰人们在亲情和友情中欢声、畅饮,真有一股“通古今之变”的感慨。

在祠堂一角看到“重建宗祠碑序”,序文言:“吾族李氏为陇西郡右族,源出伊侯其孝公五世裔孙讳必果公遭五季干戈之乱,弃官携眷由闽中赤岸避地于温之昆阳圹川西山,为今之始祖也……”

陇西李氏,跨越千山万水,隔着1800多年,在东南沿海,子孙们延续着祖先的香火,我妈妈来自遥远的陇西李氏,这么说来,我身上是不是也有着一点稀释了千年的陇西血脉了呢?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31篇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六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