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师笔记】教育被忽略的部分∣个体的尊贵体验
文章来自美育公众号“悠然过一生”,作者为第十期自然体验师学员蝌蚪妈妈。转发请与原作者联系。
昨天给一所教育机构的员工志愿者做关于自然教育的培训,因为很想带给别人价值,其实一小点忐忑,毕竟我也是还在探索的阶段。出门前,妈妈说“其实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是呀,路上想,我有幸先“闻”到了而已,分享出去其他就随缘好了。
老师,请问定义是什么?
这是我这学期在大学里教课听到的问题,在这类的课堂里长大,我对老师提到一件事,再定义,甚至要背诵定义的教学方式深恶痛绝。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为什么不可能有自己的角度的真实的看法?或许给出的“定义”是全面和完美的,但当一个个体不理解,积累的经验和体验不足的时候,理解也是不完全的甚至片面和偏颇的,甚至进一步固化和局限了思维。
我理解的人的成长,在儿童早期阶段,用极速发展中的感觉器官接触、观察、搜集、积累各种一手体验,这些体验越充分(爬、跑跳、呼吸、触摸......)一个人的感觉图书馆“馆藏”越丰富;同时还要体会更多情感层面的“馆藏”,高兴、愤怒、失望、悲伤......所有这些丰富的一手经验积累帮助我们日后的“学习”。让我们通过阅读通过独立思考通过交流通过观察以及抽象概念的学习突破“肉身”的限制,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自然教育或是一个手段,让我们重新思考、观照自己的局限性。在写字楼和城市生活里所谓“文明人”的局限。自然教育强调的体验式学习,抛却了概念的单向灌输,同时置身于自然的宁静又有别于目前主流的high翻天的娱乐式学习。
用心体验,你最尊贵
在昨天的自然游戏中,一个很简单的游戏“我的树”,分组每个人扶着另一个蒙上眼睛的同伴找到一棵树,触摸、感觉、记忆,然后同伴要摘掉眼罩回去找到自己的那棵树。视觉的缺失让每个人必须调动其他的感觉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体会和感觉。有趣的是,有一组竟然出现极端现象:蒙住眼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树,而搀扶他的睁开双眼的同伴却在相似的树林里搞错了到底自己选择了哪一棵树。分享的时候他说,他忙着“处心积虑”找一棵不容易找的树,结果自己回头看面对树林的时候却困惑了。
眼睛会骗人,心却不会。
克里希那穆提说“全世界独裁的政府、牧师、分析师、心理学家,都关心如何控制、塑造或引导别人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自由非常少......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不陷入习惯约束的思维,正确的教育应该培养有活力的思维,而不是只教授知识和经验......”
要明确的是“学习和获取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仅仅获取知识,他其实已经停止学习了。”面对众多的理论体系、教育体系、思想体系、甚至宗教,越不束缚你,引导你独立探索的,才是越强大的。比如自然,因为她的无限、她的博大,她的能量,让你在她面前不是体会到自己的渺小,而是看到万物各得其所的内在秩序,看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尊贵自己的体验,可以精进的可能。除了赞叹,更有惊喜。
精神的表达和长久的改变
长期的生活经验让我们对很多东西和事物的判断是否对我“有用”为标准,有利用价值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要被丢掉的。在一个经典的自然游戏环节,我们让写字楼生物在荒地里寻“宝”,任何自然物,木棍、石块、蚯蚓屎、蝉蜕、羽毛、无名小果子......
当大家知道是用这些“无用之物”进行创作的时候,看待这些事物的目光就转变了,它们成了创作的素材和工具,成了表达自己的承载通道。果然每次做这个活动都会有人用自然之物搭建一个小小的自然生态系统,难怪,环境和材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灵感启发。分享的时候大家都会对自己的小小生态系统做很热情洋溢的详细诠释。
精神层面的表达是人区别于其他地球生物的,我们特有的“移情”功能,赋予意义的功能让我们脱离了动物性,也有了自己的行动标准。比如狩猎,我们的行动标准曾经是“不吃三月鱼,不杀三月鸟”,比如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天空、阳光、雨露、微风是属于整个世界所有人的,不是某个人私有的,是无价的,怎么能买卖?”.......
自然教育中通过环节的设计短暂地强化自然对人的“价值”,而这份价值感的持续以及转化成生活中的自然则是漫长的过程。但就如同前面所说,这份正向积极的体验会在一个生命中逐渐积累起来,逐渐形成对自然和生命的“正念”,带来细微却长久的改变。
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自然教育项目的小小“开张”纪念。
本文配图来自第十期自然体验师培训,10月4日,蝌蚪妈妈将和其他两位准自然体验师组织一场自然体验活动,针对4~10岁亲子家庭,感兴趣者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第十二期自然体验师培训正在招募中,了解请猛戳……
版权声明:
除特别标注作者和来源的内容外,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均为自然之友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
欢迎个人通过微信和朋友圈转发、分享。
未经自然之友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与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联系(邮箱:service@fongaia.org)以获得授权。已经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违反上述声明的,自然之友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活动、重建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培力绿色公民的社会氛围
回复“培训”,可查询【盖娅培训】最新讯息
(提示:以回复方式获取信息,请确保已关注认证公众号【盖娅自然教育】,并在【盖娅自然教育】微信对话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