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以为不言而喻的手作步道,原来有这么多深意

2016-12-29 编辑:春草 盖娅自然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544nfvo2&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手作步道与自然教育”分论坛视频 (建议在WiFi环境中打开)


*诚挚感谢志愿者谢斯喆对本分论坛文字资料和文稿的精心整理及总结。



让走路产生意义

——手作步道的自然教育意涵


徐铭谦(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台湾大学国发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理论思考:步道作为自然教育场域的特殊性


步道营造和自然教育之间关联是什么呢?仅仅是借由行走在步道上去观察自然吗?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这其中存在着一种主客体的对立。人是主体,步道是客体,二者之间没有发生真正的互动。而自然观察本来就是倡导人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与互动的,步道作为自然的重要部分,却与行走者相疏离,颇有反讽色彩。要想做出改变,核心焦点在于步道的营建方式。


现实背景及选择


许多地方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自然,所以兴建步道,但是步道建造过程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破坏。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面前有一道“步道是非题”:要天然的(任游客走出来的路)还是水泥的?任游客走出来的路存在问题:自然观察中,人们脚下的每一步,都会给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被人们杂乱踩踏过的地方经过雨水冲刷,很容易就变得光秃秃。水泥和花岗岩的步道也有问题:在美感上,切割了自然原有环境;建造工艺的不合理、不实用。既如此,不如走树根吧!可是谁来长期检测被踩踏的树根的状况,谁能保证它们不受损害呢?


为什么需要建造手作步道


现代步道缺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相同的材料和设计图。因为不是当地材料,开施工便道才能送上山。失去了美感和历史感。实用方面,水泥步道经常裂开,被侵蚀掏空,损坏了也很难维修。它是坚固的,但大自然常常在变动。更糟糕的是那些追求坚固的新材料(塑胶仿木、钢材……)很容易变形、脆断,却因为材料本身的持久性,更难清理。


手作步道取法古道事实上,很多山林都存在着古道,也就是当地的先民靠着人力建造出来的。古道能存留到现在,说明其坚固耐用。他们的建造方法常常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浪费。同时也会根据特定的地形、生态、水文等条件建造不同的步道,而非千篇一律。比如,鹅卵石多的地方就用鹅卵石铺底。如果造阶梯,阶梯的高度刚好是造路人挑着扁担每走一步身体上下摆动时的那一段高度(人体工学)。而大陆更需要考虑怎样向古道工法学习的问题。


手作步道重要理念:虽由人做,宛自天成。3400公里的美国阿帕拉契山径,是公民参与的经典案例。就地取材既可能是与环境伦理对话的起点,也可能是对当地地质深入了解的起点。


绿色经济:听起来做志工还要付钱很奇怪,但事实上是生态旅游。公众参与实际上能发展社会资本。另外参与者的成就感和震撼感超出付出。


修步道应该把视野放宽,放到100年那么远,放到人以外的物种和环境。而一起工作的过程,能建立起公民社会。一群人只是路人,采取行动才是公民。



友善环境步道与友善人类步道

理念与实务探讨


文耀兴(台湾千里步道协会老师;中华大学景观建筑系学士)


做好步道的关键要素


现代经济发展过快,我们需要用徒步的速度,让灵魂跟上脚步。人领受自然需要媒介,步道即是一种。人性懒惰、怕死,因此方便和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步道友善人类;另一方面,知道这一个环境里某个工法哪里有利哪里有害,友善环境。尽量做到同时友善二者是我们的追求。



在考察时发现道路周围的海芋上栖息着很多台北树蛙,因此特地将路边的海芋保留下来。为了保护道路边的苔原,把挖机拆卸成人可以搬运的重量,人力运过去再组装起来。而不是直接开过去。能保护下来的,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要很用心。


现在很多缺乏思考所做成的步道:不考虑人体工学,让游客走得不方便,因此都走到路外;材料使用错误,造成滑溜等问题;想要安全所以装护栏,但有些地方的地质基础不合适做护栏,有护栏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危机感,事实上,在悬崖的靠山一侧做安全拉绳更可靠......


步道功能


步道的生态功能:一些手作步道会留有孔隙,有些动物会喜欢躲藏在里面,比如蛤蟆,拉氏清溪蟹;步道旁边保留的植物,可供蝶类吸取花蜜,为翡翠树蛙提供的栖息地,供巢鼠建窝等。在步道上偶遇小动物,这种惊喜是安排不来的,和跟着旅游团按导游的规划走的旅行是不同的。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步道也可以作为生态教育场域


步道应该怎么做


步道总是外力介入做出来的,工程发包和志愿者只是不同的介入模式。由于都是人造执行,因此最重要的是发包模式、验收模式、人的态度。要衡量好人的介入程度,需要做调查分析,做到“生态”。阻断妨碍自然界的能量转换不生态,加速也不生态,破坏了平衡就不对。所以需要了解哪个地方有生物热点,习性如何。最大的问题是,参与者(主管机关、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 )认知不清,缺乏对自然的情感。做手作步道过程中可能有很多困难,但要记住初心。

 

步道整建新思维


新增设施vs 减量设计——就地取材;做了跟没做一样——融合度,生态环境考量;环境成本是绿色经济重要向度——生态文化永续才能带来财富。


工程不是不能用,它就像一个开刀手术,用的时候要明确目的和预期结果。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

“手作步道”实践与思考


冬小麦(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发起人之一;自然体验师;LNT高阶讲师)


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初体验



由于一次培训的机缘,冬小麦在台湾体验了一次“没有效率”却丰富充实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一开始她以为两天时间都会花在实践上,但却花了一整天体验当地美食与文化,次日又花费了大半天听理念讲解和进行祭拜山神仪式,最终实践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原来这些附加的文化体验、理念学习比做事本身更为重要。手作步道项目同时也有很大社会意义,可以唤回当地的外流年轻人。她被这种特别的活动触动和吸引了。


盖娅的生态手作步道课


步道建造看似容易,但其间亦有诸多学问。准备尝试的盖娅因此请台湾的老师来开三天培训课。2015年《生态建造》课程,并没有实践内容,是一场准备,共同探讨的问题包括从源头解决、向大自然学习、与自然互动等,参与者年龄范围广泛;2016年《手作步道》课程开始实践,至今做了两次大一次小的步道。这些步道实践给参与者带来了成就感。有一位曾分享“做完就感觉没有更难的事情了”。


手作步道与自然教育


手作步道可引导参与者向大自然学习,发现自然中含蓄的荒野的美并被生态美陶冶,谦卑地找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合作当中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达成与自我、与自然的双向疗愈;成为关怀环境的绿色公民。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不是用人类观点强加。

 


修一条上学的路




沈书勤(登龍雲合森林学校项目艺术总监、中路藏寨古道修复项目负责人)


步道与传统文化



在我们听来新奇的手作步道,其实却曾是藏区一项人人都会的传统手艺。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包容了当地语言、歌谣等诸多传统文化因素的载体。而随着现代化的道路通入藏区,渴求发展的年轻人一批批离去,旅游业兴起,古老的步道却被抛弃,技艺失传危机的背后更隐藏着文化没落的危机。


逐渐流失传统文化的中路藏寨


四川甘孜的中路藏寨,保存着许多文化仪式、神山信仰等,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流失。根源在教育体系和理念,人们都认为最好的工作出路是去县城当公务员,学校里也不教当地传统文化。信仰丧失了,人们对神山、泉眼、寺庙这些原本具有神圣色彩的地方也失去爱惜保护之心,环境破坏问题随之而来。另一个问题则是大众旅游的进入。交通改善带来了自驾游,当地人都改造房屋变成四合院以迎接更多游客,里面都是标准间;不做传统藏餐,做川菜。


恢复古道的尝试


政府的项目将村子里的道路打通,但也让古道被废弃。而古道宛如村庄的经络,连接着最关键的节点。登龍雲合选择了一条通往学校的古道开展工作坊,看能否恢复工法和古道。在这个工作坊中,他们想唤起当地人的参与和帮助文化传承,因此请村民一起来做。输出结果,如古道手册、手绘地图也都留给当地人、留给游客。


以前做过水磨修复项目,真的有成果,当地人后来自发地做志愿者开展修复公共场所。明年夏天这一项目将正式开始,非常欢迎有兴趣帮助当地村落保护他们传统文化和环境的伙伴加入。



手作步道在鞍子河


陈朝政(台湾千里步道协会老师)



在台湾的老师去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协助做调查提到步道时,保护区正好在考虑步道系统的设置,希望不动大的工具进去。鞍子河与手作步道之缘就此开始。


而在做任何一个步道之前,都会花非常多时间做调研,就是希望不是在毫无理解、抽离环境的断面去解读这个地方。


规划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点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用不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陷入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困境。比如,龙登沟步道。这条步道一直都是沿着溪流或者被切过,加之雨量丰沛,所以修步道还要考虑一个问题是水如何快速离开步道、不泥泞。


考量现实情况,采用了志工+工作假期的开展模式。由于是重劳力,如果还要付费,在大陆目前市场接受度不高。因此第一批针对保护区工作站同仁,第二批是保育工作的企业家。


数量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数据背后的汗和泪,是真实的体会和感动。人跟人的互动比工作成果更重要。

 


手作步道“手护”自然


肖楠(深圳市磨房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及课程总监、LNT高阶导师、绿色营自然导师、深圳远足径建设项目顾问)



远足径不像现在大量修建的绿道。广州和深圳有很多绿道工程,也被称为慢行工程,就是在城市或公园里面修柏油路和水泥路给大家骑单车、散步和跑步。虽然这是一个好工程,但建设方式并不适合山林。


磨房给深圳政府规划了贯穿深圳、从西到东的远足径线路,今年获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政府认可了磨房所说的要把这些路串起来做远足径。


前期用了3个多月时间,组织了上千人次上山把所有线路过了一遍,然后从中挑选出具有保存价值和保存线路做成了远足径的线路规划。接下来马上要启动的一个事情是请台湾的老师过来做志愿者培训。志愿者会出去做调查调研。


几十或几百个志愿者,全程三百多公里的远足径,或许十年都修不完。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行为去影响到相关的政府决策部门,影响到社会民众,然后通过舆论、媒体和民间力量去推动政府认可这种做步道的方式,从根本上去解决目前道路建设的不好的方面。这也是磨房未来五年的目标,让大众知道并认可,一起去推动。




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是由民间发起的、旨在推动中国自然教育发展的行业交流平台。每年,论坛邀请来自英、美、日、韩等国及两岸三地的资深自然教育实践者、研究者作为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教育从业者、关注者,深入探讨自然教育关键性议题,交流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及困惑挑战。




-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

主办方

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筹委会

承办方

红树林基金会、绿色营、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

-特别鸣谢-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阿拉善SEE基金会

巧女基金会

腾讯基金会

万科营火虫教育



1

近期精彩内容和活动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自然教育,先行探路的他们带给你何种启迪?

城市中的地方感与自然连结如何建立?

Leave No Trace | 无痕 · 有道

如何建立自己的自然学校?且听5家机构干货满满的分享 

探秘雨林,你需要知道的事

台湾冬令营后,他们这样说~

喆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的丽江体验大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