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孩子一起为心灵充电

2017-04-13 簌簌 盖娅自然教育


春节前夕,我和孩子(自然名:杨柳)回了一趟南方老家。期间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回乡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大小孩子们也常常一起玩耍。我们组织了几次户外活动。去登山,去田野,去河畔……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尽管从小成长在乡村,但他们对自然环境好像并无太多感觉。比如登山,他们盼着尽快下山,因为觉得登山实在没趣。是因为熟视无睹?


杨柳出生和成长在北京,我注意到她对每一次户外活动都能够有所享受。登山时,她特别会留意苔藓。在原野漫步,她不希望走太快,喜欢蹲下来观察她发现的植物和昆虫。是因为少见多怪?


对苔藓尤其热衷的杨柳


我在想:从小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亲近自然。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如果引导得当,他们也可能会对大自然保持兴趣


在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一些艺术作品诞生背景,以及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中,我慢慢形成了这样的个人体会:体察大自然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格和坚强意志;大自然能够促进人类创作出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大自然让人葆有好奇心,好奇心让生命更有趣。


回乡期间,我还留意到另外一件事情。


冬天的南方人民喜欢在家里穿着著名的南方棉睡衣(其实是一种家居服)。从城市到乡镇,也不乏直接穿着棉睡衣上街的人。


当我们回到老家时,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棉睡衣。由于频繁走亲访友,进出家门次数太多,加上南方室内没有暖气,几天下来,我开始感觉多次穿脱棉睡衣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当看到有人穿棉睡衣上街的时候,我貌似坚固的穿衣原则受到了冲击,“换来换去太麻烦,再说大家都这样。”我变成了穿睡衣上街人群中的一个。


8岁的女儿杨柳与我不同。她始终不愿意穿睡衣上街。理由很简单:穿睡衣出门不合适。有趣的是,一直以来对女儿熏陶“穿衣服要合体、得体”的是我,为什么她可以做到不穿睡衣上街,而我却没做到?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关于着装,父母并没有给予我特别的教育,更多的是自己在成年后的自我学习和成长。这里无意讨论穿睡衣上街这个行为的本身。提到这样一件小事,我真正想说的是,常常我们以为自己很能坚持的想法其实就像一棵树,如果根不深,遇上困难,它更容易折断,甚至连根拔起。如果我们从小接受某一种影响,并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理念,情况也许会有所不同


百度百科里提到《辞海》对“理念”一词的解释: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与一般的“看法”“想法”“认识”不同,理念更具有逻辑性和深刻性等特性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中,特别希望能够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自然教育,养成环保理念。从事自然教育需要有专业素养,作为普通父母的我们,应该尽力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我已经忘记是什么机缘,让我遇到了盖娅。也很难具体说清楚,参加一次盖娅营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但在经历三次冬夏令营以后,我想我还会继续和孩子一起参加盖娅的活动。如果可以,我愿意更早一点遇到盖娅。


在8天7晚的“心灵充电宝”台湾营中,老师们利用台湾丰富的自然资源,对行程做了精心的设计:高山和大地,森林和海洋,鸟类和植物,思考与行动……一天一个主题。盖娅还请来台湾当地几位专业人士为营员们提供讲解。大家一起经历、感受,一起交流、影响。在每天早晚的分享环节中,我都能感受到大小营员的新收获。(点击请看冬青老师的台湾冬令营日记


就个人而言,对我内心冲击最大的是净滩行动


净滩行动


在冬令营临近闭营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台湾北部海岸一个叫“国圣埔”的地方。之前每天,我们都在看各种各样的美丽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滋润。而在国圣埔,眼前却是一处充斥着垃圾的海滩。


因为洋流的方向和地理位置,这里的海滩布满了从太平洋飘来的垃圾。有烟蒂、塑料瓶盖,塑料袋、拖鞋、食品、玻璃瓶等,甚至还有直径两三米的大油桶。


仔细辨认各种垃圾上的文字,有繁体字、简体字、英文、韩文、日文……这意味着这里有来自全世界多个地方的垃圾。像这样的垃圾海滩并不是台湾独有,也因此才有国际净滩协会的产生。


台湾相关部门每年会对这里进行两次集中清理。此外,还有一些志愿者会来此净滩。但是,不管怎么清理,这里永远垃圾满布。


在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工作人员大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这里进行了净滩行动。大毛老师事先把在沙滩上捡垃圾的规则、具体操作方法讲得非常仔细。知晓这些规范,并且能够遵守,就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和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带上手套,拎着垃圾袋,拿着镊子,大家就走向了海滩。只要是人工生产的东西都属于要被清理的范围。但动物尸体、木块、石头、果皮等则无需清理,因为它们会进入大自然的循环体系,随时间而分解。


短短40分钟内,我们12个人捡了78.25公斤垃圾。捡回来以后,全部倒出来,再进行垃圾分类,所统计的数据也会进入国际净滩协会的年度数据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垃圾混堆,然后再进行分类的繁琐,以及垃圾不分类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之多。


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迄今还没有展开有效的垃圾分类,不免感叹。柳兰老师提醒,其实我们可以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这会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也能减轻垃圾集中处理中心的工作量。据说,参观过垃圾处理中心的人回来后都会默默践行垃圾分类。这几天,我很高兴地听说北京市今年将把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展开。


那么,在国圣埔,这么多垃圾究竟如何来到这一处海滩的呢?


来自我们浪漫的海边烟花party;来自我们的遗失在浪花里的一只凉鞋;来自我们往天边扔出的那只啤酒瓶……国际净滩协会数据显示,人类在海边的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占世界海滩垃圾总量的20%。其余80%来自哪里?


来自生活在内陆的我们随意扔在大街小巷的一个烟头、一个饭盒……风来了,雨来了,烟头和饭盒被冲进河流,河流汇入大海,来到海滩。


大毛老师还给我们看了一些海洋动物因人类垃圾致死的图片。甚至深海的灯笼鱼都发现有吞食塑料袋而致死的情况。此外,我们以为塑胶总有一天会分解,但它只是不断碎裂,小到与浮游生物一样大小,但仍以塑胶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聪明的人类当然不会直接吃塑胶,但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完全有可能食用吞了塑胶的鱼和其他生物。


在台湾环境资讯协会提供的资料上,我还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一张尼龙渔网至少要600年才能分解完毕。如果我们不行动,600年后的人类后代将会拥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呢?我不敢想象。


净滩过程中,我捡到一袋香肠,仔细观察它,里面的香肠已经腐烂,塑料袋依然牢不可破。这种类似的垃圾,我不是没有制造过。思索自己最近三四年,在处理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我自感进步明显。但净滩行动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短浅。


我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自己所得到的物质?

哪些东西是我真正所需、所爱、所能好好珍惜的?

自己究竟制造了多少垃圾?是否让它们得到了科学的处理?

……


我感受到一种羞愧。

出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当时我就在想,回到北京后,我至少要努力和我的家人在购物观念,使用物品,垃圾处理几个方面进一步调整,让“环保”成为家庭生活的关键词之一。


来自澎湖的小燕鸥老师告诉我们,具体到个人行为,只要有“出门五件宝”,每个人产生的垃圾量就会大量减少。这五件宝分别为:一是自备餐具(如折叠式饭盒);二是购物袋;三是手绢;四是饭盒,五是水杯。


毋庸置疑,让喜欢便捷、永不满足的我们去改变习惯是痛苦的,养成环保理念更是艰难的。但,正如大毛老师所说,只有从源头上行动起来,海滩才有可能回归清洁,我们才可能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


心灵充电之旅

校长蚊滋滋读后感:


记得西双版纳冬令营结束后,簌簌也写过一篇文章《比宇宙更大的是心里面的爱》,文中提到,杨柳回到北京提醒妈妈在餐桌上为每人准备一条手绢。确实,从棉睡衣、到手绢、垃圾分类,常常看到孩子比成人更能够坚持,而成人往往容易妥协——因为麻烦,因为不好意思,或者种种理由,然而如果我们希望能成为孩子的带领者、榜样,“温柔的坚持”就非常必要了!愿和所有的体验师、家长共勉。




盖娅自然学校2017年夏令营预告:


营队

活动日期

活动地点

绿色生活夏令营

7月23日~29日(一期)

7月30日~8月5日(二期)

北京·盖娅沃思花园

历山夏令营

7月17日~22日(一期)

7月24日~29日(二期)

山西历山历山国家森林公园

哀牢山夏令营

8月5日~11日

云南新平哀牢山

丽江夏令营

7月15日~7月21日

云南·丽江喆里

日本夏令营

8月8日~18日

日本栗驹高原自然学校

2017夏令营通知本周起陆续发送,敬请关注~


沃思花园   |  自然体验师   |   志愿者

公开课  | 森林幼儿园  | 亲子团


图文 | 簌簌

编辑 | AS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