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自然的倾心交流

2017-06-22 盖娅自然教育

终于,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回到了现实。


平常一周五天经常没什么印象就匆匆而过,但这次培训五天的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好像历历在目,看来自己一直认为有些懈怠有些罢工的大脑真的被重新激活了。


感受太多,反倒难以付诸笔端。我就从人终其一生要处理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关系来写写我的感受吧。

 

人与自我




自然是心灵的镜子,是人类精神的象征。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到了理智和信仰。

——爱默生


 

自然冥想


我学过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内容,从认知上深刻意识到感恩对于个人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是会对家人朋友不时生起抱怨责备之心。但在那个仅仅十分钟的自然冥想中,我却真实的感受到了感恩,甚至感动的想落泪。当我闭上眼睛,一个人坐在树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大树洒下片片阴凉,我感受到了清风在我发梢跳舞,我感受到了泥土散发独特的混合着青草的味道,还有各种婉转的鸟鸣似乎一场天籁的音乐会,这一切让我心旷神怡,我突然觉得大自然对我真好,谢谢你们,谢谢围绕在我周围一切的万物众生灵。我是你们的一份子,当我在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也在为周围的伙伴们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原料。看来,我们真的是一起的,我们一起在自然中,也应该一起为了我们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夜间独行


听到这个行程安排后,我有些忐忑,长这么大好像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想着前后不远都有伙伴也有些释然。当冬小麦老师宣布止语后,我出发了,一个人在黑暗中出发了,只有星光点点洒在路边黑黢黢的丛林中反射出丝丝光芒,有点紧张,但很快虫声蛙鸣的盛宴就吸引了我,似乎回到了童年睡在户外稻场凉床上的夜晚,也是这样的繁星点点,也是这样此起彼伏的交响乐,只是那会还有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走到路口,有点犹豫方向了,紧张不安再度袭上心头,等了下后面的伙伴,熟悉的身影给了我莫大的安心和勇气,一个人又快速冲进了黑夜中。猫头鹰的鸣叫还有叫不出名的动物叫声有些可怕,又走过一段早上没走过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不确定感让我再次紧张,一些可怕的幻想在脑子里冒出来,好像更紧张了,还好觉察提醒了我,这只是想象并不是事实,我镇定下来,再次前行,终于见到了在终点等我的橙子老师,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


回想这次有点刺激的夜间独行经历,其实跟我们面对人生的未知是一样的,我们会有不确定感会紧张甚至恐惧,当我们感受到联结时我们会平静放松,当我们想着人生的目标就像等在终点的橙子老师一样会给我们希望。这跟我们的孩子成长也一样,孩子在面对新鲜东西会有不确定感紧张感,可能还会哭闹,这个时候我们大人需要做的是给他一些联结,比如拥抱爱抚,给他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这样他才会产生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勇气,也才会慢慢扩大他的C-ZONE,才能成长。

 

自然农法


真的没想到一部关于农业的纪录片会蕴含这么多的人生智慧,感谢在我开始思索人生意义的当口我正好遇见它。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启示有三个:


第一,“顺从自然或者对自然有所回应,”这对于更习惯有为更熟悉控制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另外一种生活态度,这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可以真正把我们从过度竞争过度紧张甚至有些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这其实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应遵守的原则,当把自己把孩子都真正看做生命时,这种关照生命的态度就自然而然。


第二,耕作者川口由一从15岁开始当农民一直到老,几十年就做了耕种稻田这一件事,这期间经历过追求产量、身体受损、迷茫彷徨、坚持自我、智慧豁达等种种人生阶段,最终收获了一块带给他粮食带给他欢愉的农田,从中他也悟出自己的人生之道。从一块农田就悟出了人生之道,悟出了自然之道,这不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吗?这来源于他的精耕细作,来源于他的探究本源,才能了悟农田、人生的真正奥秘。这也提醒我们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需要拥有那么多的碎片知识,我们只需要在一个地方真正俯下身去链接,事物的本来面目才有可能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让内心的洞见指引你并追随它”,“如果你在正道上,它会带你走向幸福”,“不要害怕现在的孤单,因为人们都在追求真理”,这些字字珠玑,好像就是说给我听的,说给彷徨迷茫中的我听的,很感谢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这位远在日本却又感觉近在身边拥有人生智慧的长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与他人



人需要个人空间,同时也是群体动物。



倾听与分享


以前我也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是我还是更愿意分享,愿意让别人看见我的灵感迸发,听见我的独特见解。可这次我真正体会到了倾听的好处,倾听能让你看到事情的另一个角度,也能引发你更多的思考。印象中很深刻的是小伙伴玉露在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讲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反倒让她感受到了束缚甚至是不敢做自己的阻力。在那一刻,我突然对我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幸福的童年,父母给我的爱和关怀不够造成了成人后我仍然缺乏安全感,但现在我突然意识到父母在某些方面的放任也培养了我的独立,我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思索,去追求我热爱的东西。如果他们真的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可能在今天我也会像那位小伙伴一样去反抗他们的束缚,埋怨他们的控制了。想到这里,我好像不再为我过往的经历感到悲伤了,也深深意识到把握好爱和自由的度是多么考验父母的智慧。


分工与合作


实践演练要求我们每组的伙伴自由决定课程主讲老师,自由决定课程分工,刚开始我还想就这么一次宝贵的演练机会,大家肯定都想展示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是一次课程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主讲老师,要不然课程也太乱了。后来,我们先确定了课程目标,又根据目标结合小伙伴的特长确定了分工,由梅子来担任串场老师,由七月来扮演专家支持角色,树懒、风信子和我作为小组引导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课程设计以及演练过程中,每个伙伴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梅子展示了她丰富的带队经验,尤其提前发布行前通知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肯定;七月展示了他丰富的博物知识,使得课程设计完成了认知层面的目标;树懒展示了她中文系优秀的文案能力,在文案撰写上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我和风信子爱思考,对课程设计课程推进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课程演练完毕后,我们组清晰完整的课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作为引导员老师虽然出场时间很短,但是饱满的热情也赢得了冬小麦老师的肯定。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了小组目标是判断一切事情的指南针,包括人员的分工、每一步的设计在“为目标而做”的前提下,一切的争执矛盾就能迎刃而解,每个人的潜力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小组的课程结果才有可能呈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当然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存在情感目标过于薄弱,目标人群定位不准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敲课程目标来完善。



独立与连接


无论是自然冥想还是自然笔记,我们都是一个人安静与自然相处,在那一刻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看到了抱茎苦荬菜的奇特,我看到了残叶竹子的坚韧,你感受到了自然对你的警醒,我感受到了自然对我的爱抚,那一小段的光阴让我们的生命历程都有了独一无二的色彩。我们需要独自面对自己,与自己独处。


在毛毛虫游戏中,我们被蒙上了眼睛,无论是泥沼还是荆棘,我们只能无条件信任前面的伙伴,依靠前面伙伴身体传达的感觉向前走。但这种连接感却让我不再恐惧黑暗一片,反而很安心的去享受拂过面颊的风、洒在身上的阳光和树荫、脚底踩下去的不同声响。夜间独行让我仅仅是因为相信前面后面都有伙伴,我都不再那么紧张恐惧,在只有点点星光的夜晚独自行走在山路上半小时之久。我们需要在一起,与他人连接。

 

人与自然




人有生有死,文明有兴有衰,唯有大地永存。——爱德华.艾比




理性与感性


如果说自然游戏是建立我们与自然的情感,那自然观察就是让我们从理性上来深度认识大自然。“毛毛虫”让我们打开五感,重新感受我们熟知的自然;“寻宝游戏”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宝贝的独一无二;“生命之网”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我的树”则让那棵独特的树与自己真正产生连接,它对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树,而是与我有亲密的关系。



自然观察课中,我们发现了有的植物能发出响声,有的植物能飞舞,有的植物能散发特殊气味,有的植物很扎手。寻找植物六大器官的观察让我们以真正对待生命的态度对植物进行观察,更加立体更加的科学,我们知道了土豆是植物的茎,而胡萝卜则是植物的根。观察植物的生存之道 46 33298 46 15288 0 0 1920 0 0:00:17 0:00:07 0:00:10 2957我们从传粉、传播后代、防御、获取阳光等多个角度去深度认识每一种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去了解物种之间的共生、协同进化等关系。一米观察则让我们惊叹于一米见方的天地里竟然有这么多物种和谐相处,生态的多样性对于栖息在土地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益处。


情感的启发给了我们肥沃的土壤,而知识的积累则给了我们丰富的种子,种子在沃土里终将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时候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可能才会更加丰盈,也最終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使用与保护


使用意味着我们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的万物就是供我们消费使用的。因为我们有钱,因为我们自诩为食物链的顶端,所以我们需要吃墨西哥的牛油果,需要喝远古冰川采集的矿泉水,我们要努力攫取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来享有。因为需要更多的清洁与方便,所以我们需要餐用纸、厨房用纸、湿纸巾、厕用纸等种类繁多的纸巾,需要清洗我们的身体住所办公场所至一尘不染,那砍更多的树,开采更多的水也就是理所当然的需求。这种疯狂消费自然的行为与当今频发的自然灾害,包括雾霾又与我们频繁的买买买有什么联系呢?这或许值得每个人去深思。



保护意味着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自然循环之中,在享用大自然馈赠之时也爱护中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享有的自然。盖亚沃思花园就是保护自然真心实意的身体力行。这里的主人蚊滋滋和长角羚真的是深有自然智慧的自然之子,他们对水的利用和保护让人感动。洗碗先用麦麸去油,再在盆里清洗2遍,最后用面条流水清洗一下。洗完后碗在太阳底下晾晒消毒。用过的麦麸可以喂食家禽畜,盆里清洗过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浇菜,面条水通过管道进一步过滤处理回收使用。要是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出来,那能减少多少的洗洁用品、一次性洗碗布甚至洗碗烘干机呢?又能减少多少的资源消耗和垃圾污染呢?在这里,人们的排泄物尿和粪便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核桃树林成了天然的教室,上山的步道成为我们自然观察课的绝佳场所,这或许就暗含着对自然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联结与隔离


与大自然的联结感可以促使人真心实意的爱护自然关心自然。这点在我4岁半的儿子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从孩子对花草感兴趣开始,我就提醒他只观赏不摘下,但是他有时候一看到自己没见过的花,自然就想伸手过去摘。直到今年4月清明节去江苏兴化垛田赏油菜花时,经过一场身体力行的救花行动,他再也不摘身边的花了,而且看到摘花的小朋友还要去劝阻,如果发现花已经掉到地上了,还会将花瓣拾起放在植株的根部(我告诉过他“化作春泥更护花”)。那天在垛田,我们发现路边很多油菜花被游人折断或者踩到在地,我告诉他这些受伤的油菜花就像他生病的时候一样很受,是需要被照顾的。于是我们一起将踩歪的油菜花扶起来或者搭在其他花杆上,虽然那天很晒,但他特别投入专注,我都不记得“救”了多少油菜花了,一路上引来很多游人称赞。



与大自然的隔离让人有些异化,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也好像让儿童不再成为人。比如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防丢失链应需而生,当我看到被链子拴住的孩子时,我有点恍惚这是在养育我们的孩子还是在养宠物呢?还有现在越来越多的过敏儿也与人与大自然的过度隔离有关。我曾经向过敏大夫请教过,过敏就是人对本来没有危害的东西发动防御,比如花粉,产生过敏。而且过敏在大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与城市人群要求绝对干净不无关系。孩子从小与细菌病毒接触太少,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就容易产生过敏。过度跟大自然隔离,忘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结果我们真的变得“不自然”了。


培训课已然结束,我与自然倾心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然世界的神秘与美丽,获得了大自然的些许灵感,更让我在使用方便的自来水时觉察到我应该将它拧小一点,让我在使用一次性纸巾时警醒自己是否可以少用一点。



2017年6月2日

 

作者|  王艾芝,自然名| 莲,第26期自然体验师学员



 


近期精采活动及夏令营火热招募中~

2017夏天去哪儿,来盖娅自然学校夏令营!

培训通知 | 7月“初级自然体验师”(森幼方向)开始报名




绿色生活营 | 森幼夏令营 | 历山亲子营

日本营 | 哀牢山营 | 丽江营 | 黄山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自然体验师培训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