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验师专栏| 变化表达方式也许效果不一样

2018-03-22 盖娅自然教育


幼儿园孩子故意折树枝怎么办? 

2018年3月13日


提问人:求教一个问题,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虽然提前说了不要伤害花花草草,还是有个孩子执意折枝,而且是在助教发现并且提醒过的前提下,故意当着助教的面折断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破?


S: 这个孩子是很小还是叛逆期的吗?情感沟通。对我们组织者来说:热身游戏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提问人:孩子很小,幼儿园大班的年纪吧,尝试和他沟通,然后孩子就开始哭……家长了解原委之后说,看吧让你折树枝,被批评了吧。


Y: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提醒了,孩子其实内心中或许并不理解为啥不能折。没有内心的觉悟,就算现在不折,以后也还是会折的。这点上,我觉得也许我们更多的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再去引导他,或许更有效果。遇到这种情况,表达一下自己的遗憾就好了。静待孩子自己领悟。


提问人:嗯,是的,有道理。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如果孩子哭了就当做什么事情没发生过,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我哭了,所以你不追究我的行为,所以下次我还能这样逃避责任的感觉。但是继续去说,又显得颇为没有人情味。另外其实我也发现,有时候家长的教育其实是缺失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训斥或者说批评,并没有说让孩子真正承担或者为自己的错误道歉,而是颇有些避重就轻的态度。就感觉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妥当,对这个孩子,或者对同时参与活动的伙伴,都不是一个好的反馈。


Y:我觉得教育不是要别人难堪。孩子没有立刻接受,可能是需要一个时间去消化。也许宽容他比指责他更重要。建立关系,给孩子安全感,他才愿意信任老师。才可以水到渠成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提问人:嗯。有道理。但是对于这种单次的活动,感觉真的是很束手无策。


Y:是的。一次很难。接受就好了。表达自己的遗憾。所以我选择在社区做,人数虽小,但有效果。


C:我们也遇到过孩子伤害动植物,5-7岁的孩子。用的方法是带领去感受植物的感受,动植物被伤害时的感受…对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在泛灵的阶段,当带领用拟人化的方式表达出这些被伤害的动植物的感受的时候,他们很多时候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我带的有一次,一个孩子踩死了一只蜗牛。我就坐在地上看了那只死去的蜗牛很久,没有责备他,他自己说,蜗牛是坏的动物。我也没接话,继续看了一会,我说,我感觉到他很疼,而且现在肯定很伤心,很着急,他的妈妈等不到他回家,也会难过。那孩子态度就柔和下来了,然后问我,老师他家在哪,妈妈在哪等他。问我能有什么办法送他回家之类的,最后其他的孩子一起想办法,然后还有孩子自发的跟蜗牛说对不起,那个孩子虽然没有说,但是,其他孩子的说的建议他都不停尝试,我看到他有触动了,也没说什么道理,也没给建议。我带的另外一群固定孩子是 7- 9岁,这方法也还可以,就是变化表达方式。


S: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个是还处在叛逆期没过去(按说该过去了,可能跟家庭有关),一个是还处在梦幻阶段,尝试用故事的方法给他说比较合适,有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讲多了还会反感,故意跟你对着干。如果是长期参加活动的,可以好好跟家长聊一聊,并编一个符合这种情景的故事,让家长回去讲,这种意识是慢慢灌输的,急不得。还有家长的态度感觉上亲子关系不是太健康,孩子被批评了,家长的态度也很重要。


提问人: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叛逆期了吗?我完全没有概念。梦幻阶段又指的什么呢?但是对于已经犯的错误,如何不给他一个负面的强化呢?都说教育是三方的家校社会,一方的缺失或者不当,尤其是家,另外两方的力量补足更加困难。


S:叛逆期好几个呢,三岁一个,七八岁一个,青春期一个,他也许是提前七八岁的叛逆期了。为什么说跟亲子关系有关,如果他们家的互动方式是这样的,批评,逆反,训斥之类的,那他到别处也会这样。对,你说的没错,根本在于家庭,所以要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还得从跟他父母沟通开始。梦幻我理解就是懵懵懂懂的,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用讲道理不如用讲故事。传统大家的观念好像就是犯了错误要惩罚,或者至少是批评训斥,让他得到负面的东西,以后就能向正面走了。实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具体理念和实践加正面管教!亲测确实如此。





对热衷做昆虫标本的孩子该怎么办?

 2018年3月18日


提问人: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我儿子的同学,一个9岁的男孩,很喜欢昆虫,热衷于做昆虫标本,落入他手的昆虫几乎逃不了死亡的命运,家人挺支持,身边的人也很赞赏他做标本的行为,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Y:喜欢也要尊重,不尊重生命谈不上喜欢,是戏弄是虐杀。显然家长也不懂的如何尊重的爱。


提问人:我觉得这个可能要从周围环境做起。和孩子说这些,感觉收效甚微。只有家长懂了尊重和保护之后,才能不提倡孩子来进行这种无意义的杀戮。而且我是觉得,完全没有科研意义的制作标本,真的就是无意义的杀戮和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因为之前做植物标本也是),但是孩子不懂,所以双管齐下,让孩子理解活动有生命的虫子比看标本有意思,让家长这边意识到做标本的意义问题,锻炼动手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T:身边人对他的赞赏,强化了他杀害昆虫做标本的行为。


H:我是揪孩子的头发,让她感受揪一下疼不疼,揪一下都疼,揪掉是不是更疼,体验到了,印象最深。所以我家俩宝都不采花揪草。


L:从博物的角度这没什么不好,从生态和人文的角度不合适,需要体验,激发感受。


提问人:这个孩子很早熟,感觉他的思想已经非常成人化了,比如和他做角色扮演的游戏,他觉得好弱智呀,要不要那么幼稚呀。


L:不要直接说不应该,用游戏打开五感,慢慢地影响。这样的早熟儿童,其实情感可能有欠缺,我觉得只能慢慢地浸润,不着急马上产生效果。


提问人:直接说没效果,所以我觉得幼儿是容易引导的,但是已经8、9岁甚至更大了,很多行为就难改变了。直接否定反而让孩子逆反,的确要想办法让孩子发现更有趣更有意义的方法,他才会从心里认同。影响成人也是关键。


Z:问题是很多人,包括大人不觉得植物有知觉,有生命。知道有生命,但是具体意味着什么?大家是无知的,或者说觉得不值一提,命如草芥。星空、宇宙...这些看上去更高大上的才是更有价值的,臣服的。


T:学会对物的尊重,才能对人的尊重,这是一种能力。


P:按道理来说,做标本挺好的,因为这门手艺是要看悟性的,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那个味道,还有血腥场面。所以未来如果真的可以做标本师,是很好的呀。但是,标本师是把已经丧失生命的动物赋予它第二次生命,而不是杀了它,然后给他一个永久的存在感。我觉得如果是这样,可以问下孩子学标本是不是有什么师父在教,还是自学。告诉他未来如果想做更大的标本,就要和动物达成一个协定。你感谢动物让自己可以成为标本师,动物也会感谢你用自然死亡的它们变得永垂不朽。做标本的貌似都是逮的活的,但是都是要有课题研究的基础的,不然标本的意义又在哪里。学医的同学都会在解刨前对人体老师说一句:谢谢。


Z:赞同 ,我一个大学同学家以前就是专业做标本的,关于标本那时候听她说有好多的专业讲究,并不是简简单单弄来一只昆虫就OK,确实可以考虑往专业的方向引导(如果可以)。实验室里用来做实验的动物,做完实验要杀掉,这是目前这些科学家必须要做的事。


M:我也是从小就开始玩虫子,做标本,大约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抓蚂蚱,抓蚂蚁抓蝴蝶,抓蜻蜓。在我看来,大家所理解的做昆虫标本有几个阶段,初级一点的,就比如是我们马路边,捡到一只已经死掉的蝉,带回来,放盒子里,这种做法大家可能都觉得无可厚非,和路边捡片落叶,夹在书里一样。进步一点的,就是去抓,去公园抓,去野地抓,去各种有虫的地方抓,然后养一段时间,等昆虫死亡以后,做标本,算是留作记录。类似于去公园里捞虾捞鱼,自己养或者喂龟。再进步一些的,就属于昆虫爱好者,他们各种抓虫,见什么抓什么,抓到的虫,一部分为了保存昆虫虫体的完整性,抓到就会杀死,方便做标本,另一部分虫,值得饲养的,会带活体回去饲养繁殖,因为大部分昆虫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不会像猫猫狗狗一样可以养很多年,所以饲养昆虫是要累代,一代一代更替,每一代死亡之后,是要做标本,以便收藏,对比,同时昆虫爱好者的标本种类和数量,也是在圈内值得炫耀的一件事,类似于博物馆的馆藏标本。最后就是比较专业一些的,用于科学研究,就是要拍生态照,做好详细采集记录,之后再采集标本,并长期保存,以便日后研究。那么就有几个点值得讨论,第一,昆虫标本的收集方式。第二,活体昆虫的处理方式。第三,昆虫标本的保存和研究方式。第四,昆虫标本的价值。



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节选自"自然体验师"群中的对话。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回答问题的体验师伙伴也很认真。希望这样的讨论可以带给大家启发,激发思考。


另外,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问题永远是开放的,如果有想要继续表达自己想法的,也欢迎在下方留言。



盖娅自然学校近期精彩文章和活动,详情请戳链接:


 无痕山林 | 自然体验师 公开课

版纳营 |丽江营 | 日本营台湾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