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河流活动的五个原则
资料来源:日本RAC(向河流学习的体验活动)协议会
01
河川是生物之源
河川是生物之源,河川中有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河流活动可以分两类:
一是运动类: 漂流、横渡、跳水等,注意提醒参加者对活动规则的遵守,可以引申至道德意识和相互协作。
二是观察类: 观察水生生物、流速、矿物等,河流中有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和现象。捕鱼网:放置在什么地方?如何捕捉?能捕到什么?为什么?如何展示?
活动地点要在水清澈的地方。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喝水,水质不好会导致拉肚子。
02
不可以一个人去河边
不可以一个人去河边。要和大人或同伴一起。
活动对象是高学龄小学生至成人时,指导者与学员可以1:4,学员两两在一起组成buddy,让他们都在自己视野范围内。
活动对象是低学龄小学生时,指导者与学员2:5。指导者守护在孩子2--3米的范围内,迈两步就能捞起。年龄尚小,不能结buddy,一会儿就散了。
03
河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河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可怕的地方。自己要先判断是否安全,安全是自己保护自己,不要依赖他人的保护。
下水前先了解参加者身体状况: 发烧、感冒、体乏无力时,下水会加重病情。
对孩子来说,玩儿就是生命,为了玩儿可以坦然自若的说谎,指导者要能判断出孩子身体的真实状况。
参加者会不会游泳不重要,对水没有恐惧即可。
对不会游泳的人,先让其把脸埋在水里,在水里吐泡泡,感受水不可怕,消除恐惧感。
对擅长游泳的人,先让他们知道水的危险,要心怀敬意,不要大意,再下水。
从岸边到水深30厘米的区域,是事故高发的红色区域(red-ZONE)。
让孩子牢牢记住:人没有腮;水是流动的;水温低。
04
河川变化无常
河川变化无常。今天与昨天、上午与下午,天气、水位、水温、流速等都在变化,需要时刻注意!
一般7-8月做下水活动,最好在当天的11:00—14:00之间,活动中要注意水温的变化。
风险存在于水中也存在于岸上。河流比海水温度低,伴随失温的风险(五分钟就可能失温)。河滩上温度高,伴随中暑的风险。低温和中暑可能一起出现,需要指导者有精准的判断力。
冬天也可以做冰的活动,例如捕鱼,气温低,鱼活动缓慢。
指导者在活动前会告诉大家哪里有风险,这时候一定要注意聆听。
05
只要进入河流都要穿救生衣
不管大人、孩子,只要进入河流都要穿救生衣。人体与河水密度差不多,若体内没有空气会下沉,在河流中穿救生衣和划水可以让自己浮上来,救生衣非常重要。
选择救生衣: 浮力大于自己体重的10%的(因人头部的重量大概是体重的10%),但不是越大越好。
综上,河流活动是所有户外活动中风险较高的一类。如果有未知事情发生,且有多个叠加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很大。但只做安全系数相对好的平地低风险活动,会让自己慢慢降低风险意识。做河流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和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能在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做出正确判断的是有经验的人。这些经验可以是自己以往吓一跳经验的总结,也可以从别人的事故中学习。
活动前是否踩点?是否买保险?是否穿救生衣?是否有活动提醒?是否有监视或看护?是事故发生后法院裁判的重要依据。
记录/鸵鸟
图片摄影/森美文
鸵鸟的心里话:
2014-2015年摸索“森林幼儿园”,
2016年开设“教你认识北京市植物”。
从五年前自己对自然教育的懵懵懂懂,
到现在两个课程各有几十人的工作团队。
陪伴这些新伙伴成长的过程中,
看到曾经一样疑惑困扰、求知若渴的自己的一幕幕,
原来有些困扰是必经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深深地记得LNT高阶培训时BEN老师说的:“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作为“盖帮大会”的序曲,将我仨曾经“踩过的坑”的经验分享出来,愿对“盖娅人”的你有所帮助或启发!
10月3~4日:
主讲:鸵鸟/柳兰/冬青
案例剖析,体验式学习。方案理解、讲师技巧、安全管理、问题应对。
埋头赶路疲累了;
遇到困难疑惑了;
各种学习是更有力量?
或更加迷茫……
10月5~6日:
特邀台湾荒野鲸鱼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
来,回到自然里,和伙伴们一起探索、成长,为心灵充电~
最后,10月7日,来盖帮大会,
新朋老友齐聚
面对面的交流很宝贵
有了“见面之情”才会有其他…
盖娅自然学校近期精彩文章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