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子:当我说自然艺术课时,其实我在说什么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0-09-14

豆子,

第12期初级自然体验师

盖娅自然学校《四季笔记》系列课程讲师

大麦地儿童视觉创始人

艺术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在自然中观察美、发现美、将美融入生活,让美滋养生命快乐成长。




初次听说豆子在做自然美学课程,我很好奇,她会怎样引导孩子呢?做盖娅《四季笔记》系列课程的讲师,必然会用一些更为有趣的方式吧。


对豆子了解的很少,联系她约体验课想收集些信息,可惜我最终没能去成。只好先从单纯的聊天开始,豆子在为《四季笔记》先期踩点,于是约在奥森固定的场地。


当我进入河边树林时,风轻轻随着落叶慵懒舒卷,落入草丛间,变成刺猬跑进树林里……“怎么开始聊呢?”我躺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向上看着交错的树枝不断延伸。



“这个看起来复杂无序的景色,怎么欣赏呢?”充满疑惑的我期待着,“豆子会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它的美?”。“自然美学听起来就很抽象、很概念式,教与授应该都有不少挑战吧?”。


落叶挺厚,初冬温暖阳光倾洒着,躺着感觉不错,神游中传来豆子清爽的声音。没有寒暄,直接带着感觉,我“抓住”豆子开门见山地展开了层层追问式的访聊,试图清晰化自然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



Q1
 四季笔记是个怎样的课程?


豆子目前的四季笔记课程是一个月一次,在一个固定的地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同孩子们一起感受四季的姿态、色彩、韵律、节奏等。慢慢引导儿童进行更加深入、敏锐的观察与表达,将那些发现的美慢慢地融入到身体中,帮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连接,使孩子在自然的大美中得到更多的内心滋养。


这棵白蜡树,上个月见到它的时候,树顶上的叶子已经发黄,当视线慢慢延伸到树枝末端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金黄至绿色的渐变,看上去美极了!


而这个月再去看它的时候,那渐变的世界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剩下密密交错的枝条。你会一下子意识到,这冬来得极好,如果不是它的馈赠,我们也不会见到那树枝单纯向上延伸、交织起来的姿态之美。再仔细看那枝头,冬芽已经冒出来喽!小小的、密密包裹着,冬日中新的孕育与希望正悄悄地走近。


这就是自然中四季的魅力吧!无论哪一刻你都不舍得错过、哪一刻也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美。这个世界本不缺少美,但唯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季笔记就是想单纯与孩子们一起发现自然中那些触动我们内心的美,不是单纯的用画笔记录,而是慢慢地记录在心



Q2 如何定义自然中的的美


豆子:我们常常喜欢对某一事物下一个定义,但是美恰恰无法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每个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每一个孩子发现美的视角也是不同的,都是美好的。


对孩子来说自然就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走进它,发现、探索。自然中的变化、色彩、线条、图案成为孩子们视觉上的享受;花朵、果实的味道成为了孩子们嗅觉、味觉的享受;自然中风声、鸟鸣给与孩子们听觉上的享受;踩在松软的泥土上,在树林间攀爬的孩子触摸到树干粗糙的质感;自然四季的变化,风、雨、雷、电给与孩子们自然情绪与时间上的感受。


你会发现自然中处处都是美的,这种美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美了,而是一种立体的交响乐般的美,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其中。



与孩子们一起不是我来定义美,而是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都身在其中。自然中的美形态各异,我们都尝试探寻。自然中的美不是孤立存在着,它蕴藏着智慧和勇敢。



回想豆子前面关于白蜡树的描述,再回想我躺在草地上仰望白蜡树的情景,最初总是不知该看向哪里,因为无序,却总无意间透过枝条看向蓝天,慢慢放松身体放空大脑,顺从身体的疑问……


白蜡,10月

白蜡,11月


可能引导者是在用自己的真诚又充满感染力的美的体会,诱发出对方内心的丰富情绪,让它们与已经描绘出的这些体会产生碰撞、或者共舞,形成自己独有的、清晰的、触动而生的感受,无论是悲、是喜、是柔、是刚,此时此景所生的自己的感受就是美,唯你的灵魂独有。


我想可能是这样,这是我的理解,不是定义。



Q3 感受自然之美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豆子美感受的过程不是功利化的、时效性的,而是沉浸、感受体验的过程。人在每个时期对美的理解角度都是不同,持续关注、发现美感,慢慢地会与自己性格契合。


最终目的是成为你自己,你对美的认知具有自己的视角,你认为的美就是美,拥有审美自信。最终影响你的心情,你对事物欣赏的角度,不是无视、或讨厌。


你懂得发现它细微之处的美感,获得身心的愉悦。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高管或服务员,都会在生活中找到很多不同的乐趣。



美是微妙的有魔力的。美同你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在生活中具有发现美的情趣和乐趣。同时也帮助你建立与自然的连接,使你得到自然的滋养,使你具有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



这个问题,我有感于市面上那些注重技法层面的艺术培训课,学会画一种花?学了水粉画?还是会用线条勾勒一个造型?无疑学到的这些都是有用的能力。


然而为何要学?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画?兴趣与心情来了,还可以怎样更自如的表达?这些困惑也一直跟随着我接受艺术教育。


我没让自己的孩子去上绘画班,这个做法不见得是对的,只是心里希望尽量减少固化孩子想象空间的可能,而当孩子画画或创作受挫时,我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引导孩子想表达的情绪。


我在和豆子对此交流了挺多内容,有家长的心理期待、孩子的成长阶段需求,还有审美情趣的类型、艺术疗愈、人的价值观构成,终究回归的核心点就是“自我审美认知能力的形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我比较认同豆子所说的“美的自我认知”观点。


日内瓦学派的J.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发生认知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


我的理解是,审美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部分,审美感知的灵敏度随着不断的应用可能得到提升,并随着孩子心智的成长,有可能逐步从理性认知模式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感性审美。


自然环境更易于在孩子的内心激起对生命运动模式的发现和情感体验,作为审美感知能力的初步培养。审美感觉的灵敏度固然存在天赋差异,不过美感的认知提升都需要同样的历练过程。


这里是我个人共鸣而出的延伸性理解,供探讨。



Q4 自然体验师学习最大的收获?


豆子:学了后发现大自然的美是最丰富、最多样的,也更容易培养感知的能力。


帮我打开了另外一个视角,随着对自然连接的越来越紧密,我自己也不断地在自然中得到滋养,我自己常常惊叹于自然中的变化,也在与孩子们、同伴们的共同活动中发现了更多关于自然中的智慧、自然中各个物种之间亲密的联系。


大自然远比我们所想的蕴藏着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做了四季笔记这个课程后,整体对自然的课程实操更多了。以前有顾虑,家长会理解这样形式的自然美学课程吗?家长会接受这样无形的引导吗?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更专注于自然美感的引导和探索,我们借助于自然游戏、自然音乐、自然戏剧、自然艺术表达等形式,在更大的自然空间和内心空间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去自发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孩子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会有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动力,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远比简单的教授自然知识或美学知识要收获的多得多。


只有真实的感受更多形式的美,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美的真谛!



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分享了自己的收获,首先是关于“引导,要让对方自己感受”,其次是“体验,要更关注对方的感受”。这两点是我一直都比较缺乏的双向沟通能力,是维度的扩展。豆子的收获,我感觉是纵向的深度延伸,让她获得更多、更深厚根基的能量。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又有种感受,对“自然疗愈”这个词有了更多认识。



Q5 体验师所学内容应用时的感受?


豆子:在自然中引导孩子们去学习和我之前的课程引导还是有些不同,自然在不断的变化,自然中更需要是慢节奏的过程,需要利用自然中的一些变化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让自然中的那些美慢慢地进入孩子们的身体里。


这个过程需要留给孩子更多空间去探索和发现,美是无法教授的,它是在更多感受中触动内心的哪一个刻或那一画面。



体验师需要考虑如何收放自如,让孩子在玩耍中自然的探索和发现。那些过于紧凑的课程节奏,恰恰忽略了孩子自身具有主动的吸收与转化的能力。



豆子的这个感受,让我又不得不想起经历过的“痛的领悟”,就是我所在的初级体验师小组首次考核的失利,正是因为既没有注重目标与逻辑性,又没在意参与者的感受。


豆子作为长达十多年的教育从业者,依然在看重“参与者的自我体验与感受”,可以看出“体验”二字真的是深不可测、进无止境。



Q6 有困惑或是挑战吗?


豆子:做了10年的工作室,开发课程会有一些经验和自信,但是在自然之中,如何让孩子们更自然的感受到那些美感,与自然建立情感,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自然中需要更自然、更微妙的引导,引发自主的体验过程。一层层、潜移默化、递进,让孩子自己感受,还需要很多研究、实践和尝试。



上学期孩子和家长一起上课,是一种尝试,下学期补充招生,孩子多了,新的体验师加入,孩子和家长可以分开上课,又是一种挑战。


自然课一个月一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也是一种挑战。



Q7 有哪些成就感?


豆子:目前还没有感觉做得特别好的,还在尝试去做,还希望能继续把四季笔记课程做的更精。


课程与对场地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联系,四季变化与自然美学的感知元素如果更吻合,感受才会更好。


自然美学课程不可以刻意的去营造环境和气氛,自然本身就有它自己的模样,带领孩子走进它,去发现,把每个季节同内心连接起来就很好了。



奥森这个地方还需要更多次的走进,一点一点的记录,和它建立亲密的联系,让课程和自然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让课程与自然融为一体,美自然就会流淌出来。



时间在聊天中不知不觉中流过,忽然发现已经日头当照。


我们两人站起身来,与落叶作别,穿行过一排排寂养能量的树木,阳光穿透枯薄的树皮,将薄如蝉翼的叶片映出雕塑般的质感。


河水对面,兴奋的孩童与同样玩心大开的父母,围绕在洒满落叶的树下奔跑,阳光乘着银铃般的笑声洒向远方。经过桥面,河水无声,你却能在波光粼粼中看到奇妙无比的乐声,既动人又迷人。


一切都值得我们慢下脚步,细细品味和发现大自然当中的美,从颜值控到内在的探究,发现自然独有的细腻和美好,拥有自己当下每一刻的美的感知和内心的愉悦。


也在我们不同的自然体验课程中,将自己获得的丰富的审美感知,以自然而然的、更多美的形式,通过小小的引导,启发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他们就会积累越多,审美能力变得越来越敏感,发现美的状态也会更多。


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过程。



    
 采访后记


启示1: 体验是教与授双方互动的过程、体会交流时刻的触动


我在自然体验师学习后,对“体验”这个词的理解随着实践越来越深刻,也会更加困惑,不知参与者什么状态是体验到了,如何度量。


豆子在提到他们课程的一种形式,比如一条很长很长的麻绳,让孩子随着麻绳跑,可以让孩子感受直线的轨道、线条的动感、力量,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跑的时候能感受到直线向上的力量。孩子参与的热情、奔跑时的能量流动,兴奋欢呼、迫不及待地分享,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状态会让你感动,也会让你明白,确实把一种体验、把那种感觉放到了他的身体里面。



启示2:孩子们需要更多自然颜控到自然美的感知向导


豆子所说的自然艺术教育目的,“成为你自己”,让我非常有感触。


我作为一个从小就学习绘画的孩子,更多接触的是观察、技法,艺术感知这个培育过程是轻描淡写的、常常是被告知的形式。之后自己学习艺术学、美学鉴赏,试图去理解什么是艺术,同时内心也在困惑艺术只能是那些吗?


豆子的理念,让我认识到我比较缺乏审美自信,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特点。艺术鉴赏审美的能力培养,需要持续细腻的感知铺垫,从身体到内心形成自然存在一般的个体认识。


而我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特征。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审美上更自如更自信,需要更多像豆子这样认真的教育持续探索研究者。



本文作者:酢浆草


这个寒假,跟随盖娅冬令营一起出发,去远方感受美吧!


当我们出行远方,身临其境,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文化,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感受自然之美、感受生活美学,也许可以给予我们真实的生活一些启发,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多一些智慧和美感!


西双版纳探秘雨林,了解野生亚洲象的保护;跟着雨林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探索

台湾从台北出发沿着东太平洋一路向南,感受台湾在地生活方式,为身心充电。

去丽江喆里感受别样山水的美;也可以在喆里感受芳香,闻见自然

福建闽西客家,“穿越”回过去以启发现在,深入异地带回生活智慧。

还可以去日本栗驹,在雪地中感受冒险教育,突破C-zone。


换句话说,出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更多关于冬令营的招募信息,请戳链接了解:

游客4小时,我们待4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冬令营?



盖娅自然学校近期精彩文章与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