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冬小麦 盖娅自然教育 2020-09-14

旅行,意味着远方、美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旅行”也意味着“消费”和“消耗”;于是在旅行之后,“空虚”的不仅仅只有“钱包”,还有归于日常之后失落的内心。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着迷“自然教育”,而以“冬/夏令营”的形式跟随我们去“旅行”;常常有人想要更多了解我们,想知道“教育”和“旅行”是如何结合的?会去什么新奇的地方吗?组织与带领的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一个机构的“品格”,意味着它做事的“品格”


很多人信任并追随盖娅自然学校的“自然教育”活动,只因为:你们是“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由梁从诫先生等有识之士,在24年前发起的民间环保组织,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并在“垃圾减量、低碳家庭、空气与水环境”等各个方面,促进公民实践绿色生活。“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是“自然之友”的一个部门,骨血中流淌着自然之友“环境保护”的基因。



“盖娅”组织的“冬/夏令营”,与通常说的“旅行团”不同,它是以“旅行”为承载方式的“自然教育”:希望大家通过轻松愉快的旅行过程,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了解人类自己,了解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从而愿意主动地选择去过“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


具有这样品格的机构,就不可能选择去与我们理念相违背的地方,或做我们反对的事情。比如,我们不会带大家去人工滑雪场滑雪,因为我们知道,也亲眼看到“人工造雪”对自然环境的不可逆的大面积破坏;我们也不会带着大家去看“动物表演”,因为那样违背了野生动物原有习性,只为娱乐人类的举动是非常残忍且不尊重生命的。



不注重“服务”的旅行,真的可以有良好的体验和收获吗?


爱因斯坦说,“不能以问题发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2014年,从“自然之友”的“环境教育团队”的NGO组织形式,转型为“社会企业模式”的“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并非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商业化”转型;恰恰相反:“商业”本身无可厚非,而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单一的价值观,给环境、社会和人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 “盖娅自然学校” 的创立者们,正是希望用“自然教育”,来应对这些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重新思考什么是“教育”,“还教育本来的样子”,成为盖娅自然学校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如同陶行知所说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我们所追寻的“教育”,是一种无边界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过程”;是对一个个活生生人的正向“召唤”;不是把我们知道的教给大家,而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这样的“教育”不能“量产”,也无法“复制”。


虽然我们以“受益者付费”的形式提供活动或课程,但我们从来不把参与者当作“消费者”,更不是“顾客”,因此也不会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这个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目标”不同带来的态度不同。比如同样是一场旅行,如果是“服务”心态就会以“客户”的目标为目标:TA想看奇观异景我们就得带TA去;TA想看(甚至想吃)珍禽异兽我们就得想办法满足……但是“教育”则不会如此,我们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下彼此激发去了解“自然”,从而爱上“自然”,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另一个方面,是“问题”反思带来的“去服务化”,如果是“服务”的心态,就会为了TA的“舒服”而替TA做很多事情……。近期看到一个著名火锅城“超级服务”的报道,用很调侃的方式揭示了“服务”的替代性反而剥夺了人“独立”的乐趣。最可悲的“教育”问题,是由于成人过度“替代”造成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是个“巨婴”。因此跟我们去旅行,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自己拿行李


然而神奇的是,当我们并非是满足参与者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好的“服务”,而是将精力投入在如何发掘所到之处的特点,如何设计好的的活动并用不知不觉的方式去带领的时候,参与者往往会因为“大自然”本身,和“自然教育”激发出来的内在潜能,而获得了非常好的体验感和收获感。



什么地方是适合“自然教育”旅行的“目的地”?

我们的旅行,是以“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感悟生态、生命、生活的真道理”为目的。


因此,“目的地”的选择当然不一定是“名山大川”,更不会因为某些地方“无人能及”,而去猎奇!我们会选择“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完整,在那个地方生活的人,拥有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或文化,可以揭示自然奥秘有故事的地方。


例如,我们已经做了几年的《徒步哀牢山,探寻长臂猿》的夏令营。这里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处云南玉溪市新平县境内的保护片区,生物多样性非常典型,更是拥有明星物种:“西黑冠长臂猿”。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紧密相连同样有故事的人,深深吸引了我们,于是下决心,要带更多的人来这里。


这里的山是美的。当人们拖着疲惫的双腿,大汗淋漓到达山顶的时候,会被大自然连绵山脉的壮丽和感受自己的渺小而深深折服。这里的自然也是丰富多变的。由于红河热谷蒸腾的原因,多雨,是这里夏季的常态;“风霜雨雪”,不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吗?人们从最开始的不适,到适应,到最后完全的接纳甚至是享受…… 我们与自然更亲近了,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了!


不只是徒步爬山那么简单,更是感受从山脚下高高的乔木到山顶低矮灌木的真实变化,从而去理解,海拔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更是在探寻“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独特环境中,体会着“蚂蟥”跳舞,甚至被蚂蟥“亲吻”的心路历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从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坦然接纳,都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因为他们明白,大自然不仅有“美好”的一面,也会有“野性”的部分,而这些,就是完整的“大自然”。


体会蚂蝗“跳舞”


天不亮就跟着护林员,沿着巡护小路到达海拔2400米的地方,只为“遇见”西黑冠长臂猿….然而那绝对是要看运气的!运气好的,可以听到长臂猿种群的鸣叫;运气超好的,也许可以远远看到长臂猿的影子;运气不好的,甚至等一上午….不要说看到长臂猿的影子,连鸣叫声也听不到。可这不就是大自然吗?它不可以预约,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质朴的护林员并非不善言辞,每次听完护林员“林子”讲述他的父亲从一个远近闻名的猎手决定放下猎枪,成为一位护林员的故事之后,大家都会感动得流泪;而护林员们天天在山里的所见所闻,攒的那一肚子故事,又会让我们大受启发。他们看到长臂猿吃花蜜,并不是摘下花来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把花放在嘴边舔舐完花蜜,又松手把花儿放了回去,那是因为,长臂猿们要等着开花过后的结果,因为,那也是它们的美味食粮呢!一个11岁的孩子听了这个故事脱口而出:“哇,这就叫‘可持续发展’啊!”


要说起长臂猿妈妈“教育”小长臂猿的故事,那就更加有趣了!西黑冠长臂猿在树上悠来荡去地生活,是终生不会落地的,这样一来,“臂力”就变得无比重要;长臂猿妈妈为了锻炼小长臂猿的臂力,会让小长臂猿不停的做“用手臂吊挂在树杈上”的练习,为了考验它,也为了增强它的技艺,妈妈会在小长臂猿用手臂吊着的时候,去捅它的身体,看看它是否抓得牢?是否会被打扰?有的时候,小长臂猿因为没有抓的很牢会从很高的大树上坠落下去,长臂猿妈妈就会在它落地前的一刹那,将它一把捞起!然后,继续练习。每当护林员讲完这个故事,总有为人父母的营员发出感叹:“我们也应该像长臂猿妈妈那样,对自己的孩子学会’放手’啊!


行走在哀牢山的山林中


在美丽狂野、丰富多样的自然中感悟,并不足够;我们依然需要在护林员的陪伴下,了解到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人为的“破坏”,使得西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变得“破碎化”,从而种群越来越少,而它们也仅仅只是受到威胁的物种之一;而在理解了“‘生态’是一个系统,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就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使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有趣的知识上,更是对自己作为自然一分子的这个角色,有了重新的认识。


当然,除了上边这个例子,我们选择的活动地点,也尽量是可以固定一个地方更深入地去体验和了解;即便是去台湾的旅行,也不会“走马观花”,而是放慢脚步去体会:比我们更早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老百姓生活中的台湾,温馨而美好的每一个细节,如同看到二十年后我们的自己,因此感到一切充满了希望!



“教育”,就是“以人影响人”,因此“带领者”至关重要


作为以“自然教育”为特色的“旅行”,“去哪里”固然考究,但“跟谁去”,更加重要!


我们所理解的“自然教育”,不是把我们会的教给别人,更不是简单地去辨识一些动植物;而“大自然”才是唯一的老师,她会教给我们一些“真道理”!带领者只是一名起到“引导”作用的分享者和影响者。在自然中,我们会创造一些机会,运用一些专业的方法,让受众“浸润”於其中,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收获和成长;那么,“带领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带领者要有一颗谦逊的心,面对广褒的大自然不会因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而夸夸其谈甚至是炫耀让人仰慕;另一方面要明白“说一百遍不如做一次”,对自己要有“身正为范”的要求,时刻想着自己的每一个言行都意味着“可以做”或者“可以模仿”。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的“爱”还是对参与者的“真诚”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真诚


盖娅自然学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没有“专业”学历或背景的,可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它仅仅当作一份“职业”来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价值观,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会收获众多参与者的信任和认可。除了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参加过盖娅培训的“自然体验师”,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特长,使得“自然教育”有了更多丰富内容的承载,和多彩多姿的面貌。


黄嘉峻,自然名“香蜂草”,90年代扬琴演奏专业毕业的她,研习自然疗法多年,是国内著名的芳疗师。香蜂草具有艺术家的敏锐、感性,随时可以看到事物和他人美好/有趣的一面,她那极富热情的个性和爱心,总能找到开心事傻乐的状态,很容易给人带来正向影响,而这个素质对于一个“带领者”来说,则是很大的优势。


人见人爱的香蜂草


香蜂草在丽江一个纳西文化的小村落里经营着一家很有“调调”的客栈,名字叫做“喆里”。从客栈的窗户向外,就可以看到玉龙雪山,远山、近湖、小村落,符合很多人对“世外桃源”的想象。香蜂草说:“不能因为自己的到来,给这里的环境带来压力。” 因此在五年前建造客栈的时候,不仅坚持建筑风格与村落的“纳西”风格一致,更是重资做了一套“洁水”循环系统,又通过垃圾分类等措施使得这样一个小小的私人居所,成为一家“环境友好型”客栈。


“喆里”客栈


即将开启的2020年盖娅丽江·水的喆里冬令营,同样的主题已经开展第七次了,这是一个面向8岁以上孩子独自参加的以“水”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中希望孩子们对“真实”的水的了解,理解它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并可以意识到我们人类的活动是怎样影响到这些水的。


对于很多人(不只是孩子)来说,了解在自然中完整的“水”系统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时候它只是装在瓶子里或者来自水龙头,即使在课本里有“水”的各种知识,大都也是抽象的、无感的。也许是因为太“日常”甚至“理所应当”,人们往往会忽略对它的认识。


而丽江,则是一个很好的生态课堂。至今完整地保留着水的循环过程:大山蓄积且层层过滤汇集出山泉,一路通过溪水奔流至村落,供人们饮用和使用;然后再带着村落使用过后的污物,流向湖泊并用自然的方式进行消解,之后再一次进入循环之中…..这样人和自然紧密相依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形成了像“纳西文化”那样的“护水”传统。但是随着旅游等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自然的消纳能力明显遇到了严重挑战,而这些我们都是可以亲眼看到的。


怎么能让只身在外的孩子们可以迅速互相熟悉,并可以在不大的客栈中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呢?亲和力极强的女主人香蜂草用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征服了大家!她用芳疗师的特长,教孩子们制作香草茶,在高原午后明晃晃的阳光之下,让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安静下来,一边品茶一遍聊家常,就这样顺利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要想看水,爬山徒步去寻找水源,是最重要的一环!喆里客栈的男主人黄超(自然名藏獒)是国内知名的户外达人,他黝黑酷酷的脸颊和线条分明的健美身材,成为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的偶像,在他科学的户外方法教授和不断地激励之下,孩子们兴奋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孩子们眼中的“黄超人”


从8岁到15岁,孩子们年龄相差比较大,怎么能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又懂得彼此合作呢?来自盖娅自然学校的讲师冬小麦和黄蜂,会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混龄互助学习;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在玩耍中了解彼此,并接纳彼此;同时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的特色,尽量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孩子们从寻找水源—到跟随溪流进入村庄—到发现湖泊不仅人要使用,还有那么多的生物共同依存其间—到古城探访:亲眼看到纳西族依然在用传统方式使用“三眼井”,亲耳听到古城居民奶奶诉说由于游客过多,穿城而过的水变脏变臭后的叹息,他们也不禁思考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循序渐进地学习了从生物观察,到物理/化学检测的方法,了解“水质”分级背后的科学依据,初步了解到:想要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从多方面、科学严谨地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无形间增长了“自主学习”方法累积。而活动最后的高潮,是孩子们到古城去进行“护水”演讲,他们不是去背诵别人给的台词,而是将自己短短几天学习中所看到、听到、体验到和感悟到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游客们既惊奇又感动:“这些真的都是你们自己去做的事情吗?真是了不起呀!” 这个时刻,收获到的“大大的成就感”,就是对孩子们学习最好的回报。


孩子们在古城的“护水”演讲


 “我们能教孩子什么呢?交给自然吧!她会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困境,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伙伴间温暖的帮助,什么是美景……”,“希望今后遇到困难,就到自然里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未来人生之路,还很长哟!” 这是深彻领悟 “教学相长”的香蜂草,给孩子的深情寄语。


“看完引导员的来信,特别是点评,我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反思父母教育带给他们的约束和桎梏,我可能过于苛刻,让他不能轻松去对事,转而过于注重结果,经不起失败。”这是一位参加过两期的营员家长的反馈留言,她的孩子品学兼优才华出众,却遇事惶恐尤其是在陌生环境里不知所措,七天夏令营,不但孩子收获了轻松快乐,家长妈妈也开始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有所调整。


“收获良多!孩子回来说,要转学去盖娅自然学校!”,“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释了,我说那个学校不是你们读书上学的学校,他说,可是盖娅自然学校也教我们很多东西呀!”另一位家长的反馈留言让我们感到欣慰,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我们所做事情的意义。


什么样素质的人适合做被称作“引导员”的带领者?并非是拥有多少关于自然的知识,也不见得能说会道或声音甜美,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愿意从“自己”做起!作为带领者,可不简单:希望孩子们不剩饭,自己的盘子每次都要吃光光;希望孩子们遵守规则,引导员如果违反了就要主动“自罚”;希望孩子们彼此友好且相互尊重,就要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有事商量;希望孩子们好奇探索,自己要忍住不公布答案而是和孩子们真诚讨论,一起探究……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身体和情绪状况,既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又要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成长。



“道理懂得再多,做不到又有什么用”,“旅行”的内容也很关键


去了有故事的地方,有了正向引导的带领者,“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样重要。


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常识,就是“知道”不等于“做到”,于是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识并不差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依然是束手无措;因为很多东西不仅需要长时间的“习得”,还需要“源动力”,才能从“知道”转变成能“做到”。因此在旅行中,我们会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对受众更有触动,以至于可以帮到他们将“道理”转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这种转化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来自“大道理”,却往往是依靠一些“小细节”…..在这个方面,我们从日本的自然学校学到不少。


日本的“自然教育”,已经开展三十多年,自然学校四千多所,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积累。我们自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由国内几家机构合作派出团队,前往日本的栗驹高原自然学校参加冬/夏令营,整个活动由日本老师作指导,我们随队去的引导员都会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雪地中的栗驹高原自然学校


首先对于孩子,具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佐佐木老师说:“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也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包括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在社会中体现价值的能力。” 而日本老师在引导时非常注重细节的特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日本老师看来,孩子不是“天生”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就会照顾自己,要想“自理”,就要从认识自己开始。于是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一本手册,手册里用非常简便的方式记录着孩子自己每天的身体状况,孩子每天会就 “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无正常大便”以及“是否开心、是否很投入、是否和别人相处愉快” 给自己打分,通过这样的记录,孩子们很清晰地了解了自己身体所处的状况,也逐渐明白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如果心情不爽,也可以明白它的由来,并接纳它是正常的。令我惊奇的是那些超过9岁的孩子,会很认真、真实地记录,并为有这么具体了解自己的方式而感到开心。


还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日本老师教孩子们擦桌子。在他们看来,所谓的“自理”不是只是“会做”就行了,而是要做得好,做得完整。比如洗澡,从准备好自己的衣物,到摆放好拖鞋进入洗浴间,从冲洗到打浴液到冲干净身体,到擦干到收拾好水龙头和小凳子,方便下一个人来使用,到出来穿好衣服,才能算作“会洗澡”!记得当日本老师看到我们的孩子擦桌子只是两根手指夹着抹布在桌上随便擦了两下就算擦完了的时候,过来给他演示:怎么拿抹布,怎么从外往里转圈擦,怎么把最后的渣渣擦到手里接住,怎么最后再擦一下桌子边沿,然后找到厨余桶倒掉手里的渣渣整个过程,然后又看着孩子自己做了一遍,最后叮嘱”擦完桌子别忘记洗手”才离开,我在一边看着,深深地赞佩!



日本老师在指导孩子使用柴炉


说到孩子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更是经典难题。四年级到初一的孩子,已经很会“讲道理”了,每次说到和伙伴应该怎样,便会听到 “要团结友爱,互相合作” 之类的动听答案,可是一转眼,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刚刚不再陌生就又已经扭打在了一起;“讨论”就是各说各话的灾难,“合作”更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很期待看看日本老师,是怎样对待这群好斗的“小动物们”的。


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去日本自然学校的冬令营,主要是看见有“搭雪屋”的亮眼项目,殊不知在国内仅仅用1天就可以搭起来的雪屋,我们在日本却要经过11天的历程。因为“搭起雪屋”并不是目的,而是以搭雪屋作为目标任务激励孩子们达成“与他人合作”的成长目标,在玩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历程。


合作搭建雪屋


孩子们从自己玩耍的雪项目,到两三个人的合作,到一个小队五六个人共同完成的任务,最终到全体一起完成搭雪屋,慢慢地互相磨合。在日本老师看来,这么大的孩子正是“情感发育”阶段,他们经常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导致“合作”的困难。而最需要面对和接纳的“情感”是那些“孤独、受挫、委屈、沮丧、痛苦” 等等所谓“负面”的情绪,而要经历这些情感,需要在人和人互动甚至冲突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于是日本老师会特意安排一些有竞争的内容来“挑拨离间”,当孩子们“上套”的时候再一起解决。整个解决的过程,绝不是成人作为“裁判”的粗暴裁定,而是让孩子们自己从宣泄到诉说到解释到互相对峙到理解到妥协到接纳到和解,一点点“解套”,日本老师只是引导孩子们真实地表达出来。我深深理解了这种看似是“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背后,那份无形引导的功力。


另外记得在台湾冬令营中,我们团队中父母追着喂水喂饭帮着穿衣服脱衣服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交流中父母们说起“放手”都头头是道,可是实际情况依然没有转变。我发愁地问台湾老师,她温和地表示理解,并说需要“亲子共育”之后“我们曾经试过用贴小纸条的方式提醒父母,你们也许可以试试”。


于是不管是家长追着孩子伺候还是孩子粘着父母,家长的胸前都会有一个漂亮的小纸条出现,这个小小的“提醒”会让父母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这个几乎是“下意识”的举动,也督促孩子可以“独立做自己”。当家长将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并且投入地去参加活动时,孩子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学习越来越专注,表达越来越勇敢。多年以后,那些父母依然还记得,那些让他们难堪却又感触良多的“小纸条”。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生活。


当一个人在大自然中感到深深的“美”和“抚慰”,就会期待更多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当TA了解更多自然背后的故事,便会重新审视人类,乃至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当TA知道这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来有着如此紧密联系的时候,会受到触动,而“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在盖娅自然学校,有个从2013年至今的经典冬令营——《探秘雨林,走近亚洲象》也许你会奇怪,那个遥远的西双版纳雨林,与我们的都市生活有什么关联呢?震撼于雨林之美,了解大象有趣的故事又能怎样呢?在出发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收到一份“神秘礼物”:一包纸巾、一袋咖啡、一袋糖,并留有一个作业:“找到它们和雨林的关系”。


一个参加完活动的妈妈写到:孩子和我选择的行程作业,恰是研究纸巾与雨林的关系,在惊叹于雨林之美,了解了雨林的生态作用后,又听植物园的老师讲到 “纸用一卷,树长一年”;回到北京以后,孩子这样提醒我:“妈妈,咱们家餐桌上以后每人一条手帕,不用纸巾,这是你向大家说的,也要做到。” 是的,我们已经做到了!


亲子家庭展示对“城市与雨林关系“的发现


这位妈妈又写到: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游戏是“大象栖息地”。此前,我对大象这种动物基本只停留在动物园的匆匆一瞥。在游戏中,当我们这些“大象”被逼挤到一块狭小的空地时,那种局促与压迫,令我对亚洲象的生存环境感同身受。随后,我们又深入野象谷和亚洲象繁育基地,寻找大象的足迹,触摸大象的粪便,观察大象的栖息地,听取大象和人类之间爱恨情仇的种种故事……这种游戏与实地接触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大象的了解出现了质的飞跃。昨天跟孩子一起读《声律启蒙》,读到一句“犀角带,象牙梳”,她停下来说:“妈妈,为什么用象牙梳?” 我跟她又讨论了一番;其实此前也读过这一句,从西双版纳冬令营回来后,她对这一句似乎有了新体会。拒绝象牙制品的观念,在她七岁的心灵已经扎根!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大象老师讲述野象观测的故事


另一位家长写到:在(版纳冬令营)植物园的时光却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显现。以前女儿很喜欢捉弄那些路边的小虫,比如蚂蚁、毛虫什么的,用小棍儿戳戳它们,用脚尖蹭蹭它们,小虫在她的折磨下往往难逃一劫。但不知什么时候,她开始对这样玩耍的男孩们说:“放它们一条生路。”而她自己则会蹲下来仔细地观察它们,然后拿出她的小本子,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就像个博物学家那样去记录她的发现。


一场 “旅行”,仅仅”有意思“是不够的,同样需要“有意义”!


有人说孩子还小,了解那些环保的事情有什么用?当一个孩子有机会了解自然运作之奥妙,环境问题之挑战时,TA就不再只顾眼前的一点小事,而是变得视野更大,心胸也更宽广,也开始具有了悲悯之心……就像一位家长所言,“比宇宙更大的是心里面的爱!” 而当一个孩子的心中种下了这样一颗绿色的种子,当TA一次次站在人生的十路口时,将会有更加高远的选择,那也终将会汇集成为一群人的选择,一个社会的选择!


而对于成人也是一样,“旅行”,如果只是为了让感官在刺激中获得对日常生活的调剂,甚至是逃避,那么当“旅行”之后,心里会有“不想回去”的失落,如果工作的“无奈”,仅仅依靠对旅行的期待来聊以自慰,那该多么悲惨!我们期待的“旅行”,是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指点下,有机会审视和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思考和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将这些感悟甚至是改变,带回到生活中,成为生命提升的源动力!




有位家长说 “对这些一无所知,的确没有太多不好;但是了解了这些,也许可以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旅行,不仅是在自然中获得一次次“美”的体验;亲历和见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运作之奇妙,促使我们发现“身边的自然”,同样可以拥有这样的规律和魔力;并且反思自己生活的心态,以及与孩子家人、同事朋友间的关系。这样的“旅行”,不仅身心放松,更是对生活的整理,和对心灵的充电。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文:冬小麦
本文章已发表在《旅游规划与设计》第29期“自然旅游与自然教育”,有兴趣的读者可持续关注公众号:旅游规划与设计,了解更多相关话题!

—这个寒假,和我们一起出行远方再回归生活吧—


西双版纳“探秘雨林,走近亚洲象”亲子营

招募对象:6-10岁亲子家庭

第一期:2020年1月31日——2月6日

第二期:2020年2月7日——2月13日

(7天6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及报名


丽江#闻见自然#亲子营

招募对象:3-8岁亲子家庭

2020年1月30日-2月5日(7天6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及报名


丽江“水的喆里”单飞营

招募对象:8-15岁孩子单飞

2020年1月30日-2月5日(7天6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及报名


日本栗驹高原自然学校雪地单飞营

招募对象:9-14岁孩子/青少年单飞

2020年2月2日-2月12日(11天10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及报名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盖帮大会     是怎样的热爱,让北体大毕业的他走上了野生动物保护之路提到“盖娅人互相帮助”,怎么能少了课程背后的TA们 | 森林探宝,建造我们自己的"自然游乐园"
  参加培训   中韩生态游戏培训工作坊(昆明站)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