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绘画了解城市儿童对野生动物的看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然教育论坛 Author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
本文根据吴蒙在2020年第七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自然教育评估与实践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通过绘画了解城市儿童对野生动物的看法》整理而来。
前两天,我们分享了美境自然的《短视频社交媒体上的野生动物贸易调查报告》,也一起看了这些萌萌的动物背后的真实“面目”。
你知道吗?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经验,会终生影响Ta对所有动物的态度和行为,那么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是如何看待野生动物的呢?参加过“自然教育”是否会让孩子们对野生动物的看法发生变化呢?
我们为什么关注城市儿童?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经验,会终生影响他对所有动物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对于培养环境行动者来说,直接的自然体验和亲环境的榜样,是两类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验。然而对于城市儿童,由于快速城市化、久坐不动的消遣活动大量增加、家人对安全的强烈担忧,以及课业压力,他们的自然体验变得越来越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做出行动保护环境,或者更具体的保护野生动物,亲环境榜样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种种对野生动物的误解。比如,对一些大型的食肉动物,认为它们凶猛可恶,危害人类;对于蜘蛛,认为它们都有致命的毒性;或者认为蛇类有毒、会主动攻击人......这些误解可能会危害野生动物。例如直接杀害野生动物,或传播谣言伤害人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或不愿意投入资源保护它们。还有人认为某些野生动物很可爱,就去喂食,造成野生动物依赖人类,引起公共安全和动物福利问题。
种种迷思误解、基于迷思的负面态度,以及相应的负面行为,都可能通过榜样作用影响城市儿童对野生动物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想不想去保护野生动物。
这时,我们就想要去了解一些城市儿童到底如何看待野生动物,说不定他们真的对野生动物具有一些基于迷思的负面态度。
例如,我在其他研究中听到过受访者提及他曾经认为鲨鱼很坏,坏就该死。也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大熊猫很可爱、没有攻击性、超疗愈,希望引入当地的动物园;本地物种黑熊、石虎,则凶猛、具有攻击性。贬低与抹黑这些本地物种。城市儿童对野生动物也可能具有这样的看法。在了解他们的看法后,我们就可以设计课程澄清误解,鼓励城市儿童形成更合理的态度。
绘画作品背后的解读
绘画是一种更好玩的评估方式,轻松有趣的同时,学生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部就班照问卷填答,也不像一对一访谈那么正式。绘画作品还能让你的结果呈现更加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绘画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人们对某个对象的看法,把握在不同时间点这些看法的变化。而且绘画能帮助他们表达用文字不太好表达的东西,比如一些细微的,难以用说或写的方式表达的对野生动物的负面态度。
我们邀请27位同一班级的六年级小学生画一个场景,其中要包含他们自己和野生动物。并且请他们写一段文字,简要解读绘画作品,以便我们理解他们绘画的内容。
在结果中,我们发现大概有4种对野生动物的负面态度的类型。我们分别用例子说明。第一幅画,一个小朋友正在杀死一条蛇,并且脸上带着笑容,似乎很享受这种杀蛇行为。其中蕴含的看法可能是说,野生动物是可以被人类任意杀害的。第二幅图,则反过来,图中的人已经被一群野生动物杀死,蕴含着一种野生动物危害人的看法。第三幅图,学生把家猪当作野生动物,画中表现出的是对野生动物的忽视。最后一幅图,他画的是用鱼饲料喂一条养在碗里的鱼,这可能表示他认为野生动物可以作为宠物。
我们主要有三大类方式可以改变这些基于迷思的负面态度。第一种是抗议,通过谴责和树立新的道德权威,直接去压制这些负面看法。但它的成效往往不持久。第二种则是教育,教育通过提供准确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去反驳那些迷思,从而减少这些基于迷思的负面态度。第三种是接触,通过和遭到误解与贬低的对象进行互动,听一听它们的生活经历,从而去减少对它们的迷思和负面态度。
对儿童来说,结合使用教育和接触的方法,改变态度的成效更好。
我们曾设计过一个课程,其中就融入了接触和教育这两种方式。课程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的游戏、小组竞赛、抢答、与活体动物近距离接触、讲故事、示范、解说),了解城市化对当地野生动物的影响、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以及人与生物通过食物网形成的紧密关系、原生物种和入侵物种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与野生动物好好相处等话题。
对于这次课程的成效,我们将同一位参与者的课后和课前绘画进行对比,去了解他们对野生动物看法的变化。
课前课后,参与者对待
野生动物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下面我们分别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还记得课前这个同学画了什么吗?第一幅画,课前这个参与者画下他杀了一条蛇,但是课后这个人没有出现在图像中,而且蛇还好好的活着。人的缺席可能是一种不伤害野生动物的最强形式。变化显现出,从“可以任意杀害野生动物”,到“不要伤害野生动物”。
第二幅图,与之前的“野生动物杀害人类”不同,课后绘画中这个人,也是躺在地上,但显得很放松,旁边有一只打盹的狗陪伴着他。那些野生动物呢?我们可以看到,蛇藏在草丛里,台湾黑熊把自己隐藏在石头后面,远远地看着这个人。这种变化可能显示出,我们的课程鼓励参与者认识到野生动物实际上是害羞的,很少会去主动攻击人类。
第三幅图画,画出了不少种类的野生动物,台湾黑熊、蛇、鸟和鸟巢、树干上的虫子以及一个蜂巢。这位参与者课前绘画的内容,只出现一只家猪。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明显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忽视。
第四幅图,我们可以看到一组野生动物,包括像台湾黑熊和石虎,这样比较具有攻击力的食肉动物,也有像山羌、穿山甲、蟾蜍、紫斑蝶这样比较温和的动物。比较课前课后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者所认为的什么是对待野生动物的正确方式,发生了变化。参与者开始形成不要喂食野生动物,并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的观念。而且无论是这个动物是有攻击力的,还是比较温和的。
整体上我们的参与者,课前课后的绘图就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从左边这4大类的对野生动物的负面态度,变成了右边对野生动物不再具有之前的负面态度。箭头表示变化的类型,上面的编号是学生的学号。当然,我们也发现有4位参与者,他在的前后绘图中,没有明显出现减少负面态度的迹象。
这意味着什么呢?课前绘画表示确实存在对野生动物的误解,以及基于这些迷失误解的负面态度;课后和课前之间的差别表示这些误解以及基于迷思的负面态度减少了。
对于进行成效评估来说,似乎通过绘画的方式,我们可以去质性地了解学习者对野生动物的态度。在实务工作中,面对其他需要了解参与者态度的环境教育方案,这种方式看起来也可以迁移到上面去使用。
嘉宾简介
· 吴 蒙 ·
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环境教育专业博士生。长期从事环境教育成效评估、方案设计、环境行动相关的质性研究。研究成果曾发表于环境教育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校对:吴蒙
编辑:敖霖排版:黄绮靖
统筹:王东、管美艳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2021盖娅冬令营合集
推荐阅读 珍·古道尔:危情之下的自然教育是推动改变未来的希望 | 你看的短视频里,藏着这些灰色交易 | 被短视频里的动物萌到不行?快看看这些误解你中招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