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苦思冥想课程设计时,我们在“设计”什么?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8


5天的中级自然体验师培训,来自天南海北的伙伴们相聚在一起,一同生活、一同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燃烧大脑,相互碰撞。


而当我们在苦思课程设计时,我们究竟要“设计”什么呢?萱草籽儿在参加完培训后,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心得......




为期一周的“自然之友·盖娅中级自然体验师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这杯超浓缩的智慧果汁,足够我们稀释很久。


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都是在自然教育领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伙伴。在培训中,仍然有很多时刻在寻找、提炼课程设计目标和主题(主旨)的练习过程中,抓耳挠腮、驴唇对不上马嘴、摸不着头绪的时候,包括我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体验过无数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课程,甚至也有策划这些活动的经历,比如我自己之前的公关传播职业背景和工作日常,那更是分分钟都活在“策划和设计”中。


培训结束,回想那五天满满当当留在脑子里的信息,反思,在“自然教育”的语境下,当我们在苦思冥想课程/活动设计,我们到底在“设计”什么呢?


写下这篇总结标题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基于导师们的传授和与同学们的切磋,我个人消化总结了一些心得,权且是消化出来的一点营养吧,其余大量养分还得慢慢吸收,用来指导自己未来自然教育的每一次教研和实践。




01 目标!目标!目标!VS 主题~主题~主题~


五天中,导师们带领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个部分。让大家焦头烂额经常吵起来差点打起来的也是这个酸爽的环节。


学习过程中,即使那么有活动设计和带领经验的大家,竟然都栽到了寻找目标和提炼主题的大坑儿里。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发现,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想法+需求+资源”的结合。常常是还没有想透彻“为什么做”,就一头扎进了最容易上手的各种活动呈现的细节中,比如时间、地点、谁、玩啥、咋玩儿、准备啥……看似也没错,活动设计不都是这个套路么?


在第二天的培训一开始,导师们就抛出了一系列灵魂拷问——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课程活动?通过什么、使得谁、获得什么(或者做到、改变什么)?你希望参与者在结束课程或者活动之后,记住什么?能带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些句子,看起来都认识,道理似乎也都懂,为什么轮到自己上手就蒙圈了呢?直接忽略了最重要的“目标+主题”的根基部分直奔细枝末节了呢?


可能,因为~~实在是太难了吧~~(捂脸😂 )


经过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熬夜,无数次争吵和推倒重来,最重要的……蚊滋滋在实在看不下去的情况下手把手教我们学着说人话,我们小组在最终陈述分享时,有了4.0版……




02 课程设计要突破过度“自嗨”的魔咒


大家都认同,一个活动或者课程的萌芽,很多时候是基于自己美好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将自己的愉悦体验分享给更多人”,是课程和活动设计的初心。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好想法好点子”,是好设计的起点,是形成方案的那一粒种子。种子是否能发芽,还要不断揣摩——“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想变成课程和活动分享给别人”。


经验告诉我,先得自嗨起来,灵感才会不断涌现。因为连你自己都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很难共鸣。


但是,自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把自嗨变成共情大家一起嗨,才能呈现广泛意义的价值认同。这就还需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别老把自己当回事,觉得好像谁都能买你的账。否则过度沉迷于自嗨,就有可能陷入傲慢的、高处不胜寒的尴尬。



这个时候,洞察受众的兴趣点和他们的真实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反复审视设计的内容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家长们花时间和金钱把孩子交给我们的活动课程,真的就只是希望孩子们来果园里摘摘果子么?如果是这样,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自组织一伙人自己玩?他们是不是也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的收获?


比如:通过体验精心设计过的活动唤醒孩子们好奇心、激发创造力?通过认识更多样的果实满足某一方向求知欲?通过同伴协作增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尝试不同领域来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增进亲子关系,甚至是把孩子交给一个好活动,换回自己的片刻悠闲时光……等等


你看,以专业审慎的态度,基于现有资源,想清楚到底是为谁设计活动,好好研究参与者的真实需求,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活动设计的广度和深度?


记得冬小麦老师在总结时候说:“设计一个满足受众需要的课程,深层的需求挖掘才是最要害的考量,单纯地满足客户的表象需求,做不出好课程。”这也是几位导师反复在各自的授课环节强调的。



03 自然教育里,一堂好课的“大与小”


以往我们看别人的活动,或者自己带活动搜集参与者反馈的时候,感觉上貌似也就那么回事,摸摸叶子、闻闻味道、抱抱大树、做些游戏、找找这找找那、分享表达一下感受,好像也没什么。


真是这样么?一堂(或者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自然教育课/活动,价值和意义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几个关键词不容忽视—— 立意、心胸、格局。


导师们一再强调,每一次的课程活动设计,都不能偏离我们做自然教育的初心。虽然每个机构的使命和愿景不尽相同,各自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但是大抵殊途同归,基本上指向了“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系统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解、解决社会问题……”等等高远的格局。


回想了一下我眼中的“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更多是侧重于生态环保方向的自然教育,回想参加过的活动和培训课程,“关心生态系统、关注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各种体验式环境教育课程,协助人们找回与大自然之间神奇的独特密码,重新建立与自然的深层联结。”这些立意和理念,确实潜移默化地贯穿在了课程活动的始终。



比如:这次培训中第一天,导师们给的一个小任务是,每个人要在培训基地寻找到一处自己舒服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神奇之地”,每天要在这里独处一刻钟,感受自然,感受自己。真的神奇!每个人每一天都有新发现,新触动,这些发现和触动都变成了我们每一天课程开始前要分享的一句感受,每人分享的一句话竟然连成了那么动人的诗篇……这真是自然的力量!


在五天的学习中,尤其认同导师们的另一提醒,“检验一个活动和课程的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核心,还要看看是否能让参与者感兴趣、容易理解、可参与性强,并能产生思考……”,不能光是着眼了“大”,忽略了“小”,把自己高高挂在理论的树梢,执行起来完全落不了地,也不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还得小中见大……天呐!这简直就又是一个高不可及的任务,有木有?!


别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SMART法则来助力。这条法则的五条纲领性概括,是管着我们活动/课程设计不走形的尺度与边界。比如: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个很具体很实实在在能落地的?是不是可以量化和细化的?我们手头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是不是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并可实现?活动的目标主题和呈现方式之间是不是有紧密的关联、兼具意义和价值不跑题?活动的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可追踪……等等。


这些烧脑的引导和分享,分分钟都在考验我脑浆子的储值,差点欠费。



04 设计者、带领者的价值观,决定了课程活动呈现的基因模样


记得课程中冬小麦老师在一次复盘小结时提到,“喜爱大自然”和“心里有自然”很多时候不是一回事,甚至根本不搭钩。


我们经常会听到朋友们说自己多么多么热爱大自然、非常非常喜欢户外、高频率地带家人沉浸自然等等。但随意投喂小动物、随意践踏草坪、随手采摘、随意丢垃圾、忘我时刻常常兴奋喧哗吵闹不考虑周边其他人们的感受、无原则无节制地消费……也大多是这些朋友们。(无意从道德角度去评判,因为我之前也会经常犯类似忌讳。)


但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身边的自然,得知因有意和无意的破坏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问题,甚至灾难重重的时候;当我们学习和了解了更多自然常识和环保知识,我们就会越来越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内涵以及重要性。


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环境与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反作用到自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心有敬畏,并相应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



因此,在自然教育场景下,普世的价值观和全面的生态视野,对于每一位自然体验师甚至矢志自然教育的伙伴们,堪称课程设计灵魂所在。 设计者的使命与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执行的成败,身正为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非常重要。


又及,知行合一这样的理想状态,实在是道阻且长,一定不是自然教育人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还需要系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公共教育等共同合力完成。用盖娅导师们的常说的话—— “虽然我们看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在积极引导和修复;光我们自己做还不够,希望邀请你来一起加入,倡导和改变……”


这可能就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吧—— 引导更多人看见自然、看见关联、看见别人,看见自己…… 将自然真正“装到”自己心里。



05 在扮演“大自然智慧的搬运工”角色里,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群演助教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智慧生生不息。人生的一切难题,在自然里都有答案。


作为从事自然教育的自然体验师们,无疑天然地成为传播各种自然智慧的纽带和桥梁。智慧就在那儿,我们只是这些大自然智慧的搬运工。


如果我说“搬运工也是要有职业操守的”我猜你大概不会否认。这份职业操守,就是这五天学习经历给我的提醒,是一种规范、一个方向,或者更像一个通道,有各种阀门,通过加压、过滤,把好东西顺畅地传输给需要的人们。


学习总结的最后,再给自己的一个提醒,自然教育语境说回课程设计,脑子里总是要有的一根弦儿(或者说要坚持的底层逻辑)——活动也好,课程也罢,常思量一个宏大的目标,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什么?与生态系统的运转循环有什么关系……这很难,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积累经验。



回到最初自己给自己提的那个问题,我想,我应该是在设计——


通过以“在地生活方式、生存智慧和生存法则”为灵感和元素的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课程,让参与者感受身心灵的放松和愉悦、获得生活的能量、思考自然的智慧。最终让我们和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内心丰盈、有用的人。倡导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做好自己,努力影响更多人。


说人话就是—— 爱护并沉浸身边的自然吧,一起把好的学习和成长“玩”出来!


文:萱草籽儿
图:第6期中级自然体验师培训课程组

—也想成为中级体验师?那得先参加初级培训—

最新招募|11月21日~26日自然体验师培训(广东中山站)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10月30/31日森林幼儿园单次体验  参加培训    11月22~26日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广东中山站)戴亚楠家庭美育导师工作坊(线上课)
   推荐阅读     背上行囊,再次出发! | 雨天,在大自然里尽情撒欢儿 | 8、9月体验师足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