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家长到引导员,两年后我才懂了森幼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4-08-29

 写在前面  两年前,带着对国际森林教育的美好想象,女儿小天马、妈妈地柏、爸爸枇杷树,一家人来到了盖娅森林幼儿园课程。从每月一次早起赶去奥森上课的不适应,到即使下大雨也愿意驱车两小时去村里农场体验田园生活,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真实的转变是如何慢慢发生的?在他们一家与盖娅相处的第三年之际,且听妈妈地柏,为我们细细道来~



01 两年后,娃和我们,都成长了


转眼,小天马已经结束了森幼第二年的进阶课程。这一年,我们的活动场地主要在农场,从春天种下一粒南瓜种子,到秋天满满的收获,在山水环绕的田野中,与土地与自然的亲近带给我们一家许多欢乐和喜悦。看着最后一节课仍旧腼腆,但在鼓励下竟滔滔不绝分享观察的小天马,不禁有些欣慰和感慨,娃和我们,都成长了。


遥想两年前,我们一家初次参与森幼公园班的课程,完全算不上愉快。彼时我们怀抱着对北欧森林教育的美好想象,以为一旦加入课程,孩子便可以变成在广阔森林中释放天性,肆意玩耍的“自然之子”。

怎料第一节课,我们就匆忙迟到十分钟,接着娃就因为名牌画得不满意、害怕与陌生人玩游戏等原因哭了好几回,打的我们措手不及。后续的亲子分离环节自然也不愿意配合,导致我们也没法好好参与家长部分的活动。这种煎熬的状况在之后的一年中陆续出现,时好时坏,因为不愉快的次数太多,引导员甚至悄悄问我,孩子是不是不喜欢课程,可我每次私下问娃,娃都说喜欢,还很认真地做课后日记。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02 从家长到引导员

答案,在我成为森幼志愿者,深度参与了课程准备、见过了许多个家庭之后才慢慢清晰。
     
每月一次的森幼公园班,参与者主要是刚上幼儿园的3-4岁幼儿家庭。半天的时间,课程组精选芽,叶,花,风,水,石等不同自然元素主题,示范年轻家长们如何在一个月的其他29天,带孩子在身边简单的自然场景中愉快玩耍3小时,引导他们感受自然之美。而孩子们则可以在群体互动中学习如何与同伴相处,在亲子分离中慢慢习得独立自理的能力。

每一次看似随意松弛的课程,其实背后都有精确到分钟的设计安排:


课前一周,引导员们会提前踩点,熟悉场地和流程,确保观察对象的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场讨论。

课前两三天,负责人会再次召集引导员们线上说课,对活动流程、引导员的分工与合作、物料准备,安全管理等再做统一梳理,从对活动总目标的理解,到某一环节为什么要用某个游戏的细节,都反复研磨。

活动结束后,还会针对现场执行情况做复盘。

如此参与了多次课程之后,我才渐渐理解森幼课程组的良苦用心。



03 两年后,我才懂了森幼

PART 1 为什么活动场地要固定在公园?

公园班作为森幼的入门班型,孩子们年龄比较小,一个稳定熟悉的环境有利于他们安全感的建立。只有在这样的重复的场景中,力在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身体适应力、自理能力、规则和安全意识的课程设计,才更容易被接受。比如,休息前后整理自己的背包、安全滑下一个大土坡、甚至与其他孩子的父母搭档完成任务,等等。

可能家长会觉得身边的公园去过很多次,不够新鲜有趣,但是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水、沙、石、土、木棍、土坡等元素的吸引力是超越地点的,就像度假时无论是在三亚、巴厘岛还是爱琴海,娃们喜爱的一直都只是沙滩呀。


而“身边的公园去过很多次没意思”这个预设,实际也常常在活动中听到家长不一样的反馈: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我们来过奥森很多次,从来没有来过这里。”
“北京早春看着光秃秃的,原来到处都藏着生机!”
“下雨天原来以为不能出门的,没想到也能这么玩!”


顺便说一句,我也参加了同样是在公园进行的盖娅博物系列课盖娅四季美学系列课,所以也亲身体会到公园乐趣多。我们成人课学员,对于公园里的自然与美,从视而不见,到有惊奇的发现,甚至产生了福流,体会是更深的。


PART 2 课程需要做哪些准备?


第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森林幼儿园虽然是在自然中玩耍,听起来很自由的课程,但也有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迟到和带自制午餐。

迟到既会影响共同参与课程的其他人,也会因为半路加入影响自己的活动体验,如果家里有一个慢热的孩子,就会更难融入。

所以如果要准时参加课程,时间安排上,以周末上午的公园班为例,9点开始,除去家到公园的路程时间,停车场走到活动场地的时间,一家人洗漱吃早餐和准备午餐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人早起准备餐食,其他成员紧密配合才能完成这场硬仗。

如果家离公园比较远,或者不习惯早晨这种节奏的家庭,可以尽量选择下午班或者离家更近的公园(目前有东西南北公园班型可选)。


第二,选择合适的衣物装备


每次活动前,引导员都会在班级群发行前通知,包括天气预告和装备提醒等等。公园班的装备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要为孩子准备背包,水壶以及合适当天天气的衣服和鞋子。

回忆起来,我们第一次课是北京的3月中旬,当天气温还比较低,阴天奥森里体感更凉,现场大部分小朋友都穿的羽绒服,而我们给孩子准备的是春季薄绒外套,全程不舒服的感觉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三,调整父母的预期


初次参加课程的我,曾经幻想孩子几节课(最好一节课)就变得爱上自然和运动,和小伙伴打成一片,现实告诉我,这并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不说孩子天生性格不同,单是觉得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出了问题”,希望几次自然教育课或者一次夏令营就能解决,那恐怕是要失望的。

相较之下,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可能更根本。因为父母是学龄前孩子行为的最大影响人,这也是盖娅森林幼儿园一直以来坚持亲子共育的原因。而改变和成长都是需要时间的,毕竟之前的“不好”也不是一天形成的,给自己也给孩子一些时间,没关系。



第四,接纳和尊重孩子


公园班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有了独立意识,需要我们大人的尊重,而他们的小小意愿很多时候容易被忽略。

比如,参加自然活动的人都会起自然名,有一个小姑娘自己想了一个,可能与妈妈的预期相差较大,之后一直被妈妈温柔的引导换一个。

再比如,喜静的小天马需要很长时间预热来进入新环境,可能我们早起手忙脚乱的催促就会激起不适,反而提前几天多次预告铺垫,提前准备才能帮助她提升上课体验。  

而更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做出改变,而是我们家长的心态需要调整。孩子们愿意周末早起来到课程已属不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一来就能爱上自然,喜欢自然的表现也并不都一样: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是一种,开心热情地互动是一种,看着像在走神其实在细心观察蚂蚁、倾听引导员说话的也是一种。跟着课程的节奏积极回应固然很好,不如我们预期用自己的方式沉浸自然也是可以的。

比如小天马第二年到了农场班,的确更放松舒展了,但干农活时不太积极,反倒喜欢在农场的河里趟来趟去,喜欢用麦麸洗碗,别人干农活时她会观察天上的鸟地里的虫,形容留在地里的玉米根是外星飞船,生活中看到身边人乱扔垃圾也会极力制止。

所以,在自然教育课堂里“好”的标准并不唯一,百花齐放是常态,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才是目标。



04 来到第三年……

来到第三年,我作为家长的感受也变了。好像森林幼儿园的意义并不在活动当天,甚至不在那个月剩下的29天,而在于坚持上完系列课之后很多个不经意的瞬间:

比如,突然发现孩子6岁远视储备就所剩无几,带娃户外的时间还是不够多;

比如,突然发现身边真的有8岁的孩子热了不会脱衣服,冷了不会多穿;

比如,暑假回到自然资源颇丰的南方小城老家,原以为可以像小时候暑假那样疯玩,没想到白天太热,孩子们要么奔波于兴趣班,要么窝在家看电视看手机,晚上出门玩的也多是街边的声光电游戏机;

比如,偶遇北京冬天结冰的湖面,仿着森幼走冰时的玩法,我和娃爸岸边随便捡一根粗木棍,两人各抬一边跑,孩子挂中间滑就能玩的特别开心……


文 | 地柏
图 | 盖娅森林幼儿园课程组&盖娅博物系列课课程组



愿您的家庭也由此开启属于你们的成长之旅!

2023年盖娅森林幼儿园全年课程安排,请查收

2023年盖娅森林幼儿园全年安排


想更多了解盖娅森林幼儿园? 


免费线上讲座回放

《只是在户外玩,孩子就变“独立”了?》

△扫码即可免费在小鹅通平台查看回放

推荐阅读·柳兰园长的最新连载

《盖娅森林幼儿园笔记》
上篇:柳兰:孩子们在玩儿中能学些什么中篇:柳兰:我们的森林幼儿园为什么要带着家长?下篇:柳兰:回归生活,这也是教育?


--扫右下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首页 查看更多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娅自然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