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志|豫剧《焦裕禄》何以热演400余场、荣获第11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2017-03-23 孙昭 中国文艺评论
点击关注|让生活更艺术,让评论有力量


本文原标题:
主旋律戏曲创作中的艺术创新——评大型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孙昭

On the Artistic Innovation in the Mainstream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reation: A Review of the Grand Modern Yu Opera JIAO Yulu

内容摘要: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有关焦裕禄主题的优秀戏剧作品已经很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超越过去,写出新意,就成为对当代戏剧工作者创造性的重大考验。为准确捕捉焦裕禄这个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他的精神,真正从内心到外在、从形似到神似,把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焦裕禄》创作团队下了很大功夫。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好的故事,二是活的人物,三是表演、音乐、舞美各个艺术层面新的创意与探索。
关 键 词:焦裕禄  现代戏  艺术创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541zhuj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演的大型豫剧现代戏《焦裕禄》,一举拿下第11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为如火如荼的现代戏创作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焦裕禄》以饱满的艺术形象、精湛的唱腔表演、鲜明的舞台场景,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成功描绘了他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求实、为民的可贵品格和坚强、无私的高尚情操。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多个角度为观众打开了审视当年兰考面貌的窗口,让我们仿佛穿越回到半个世纪前,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人民在他的带领下,为了战胜天灾人祸、为了摆脱饥饿贫穷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不懈奋斗;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受到了那些远去的岁月对当今时代强大的关照力量。




《焦裕禄》的艺术创作遵循三个至高的标准:一是好的故事,二是活的人物,三是表演、音乐、舞美各个艺术层面新的创意与探索。正是这三个至高的标准,最终打造成了一部凝聚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闪烁着真、善、美的光芒,催人泪下、撼人心魄的恢弘之作——《焦裕禄》。



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面对饥寒交迫的灾民们,焦裕禄感到深深的自责,尽管这并不是他的责任。他毅然决定放行灾民外出逃荒,并向大家深深鞠躬致歉,殷切嘱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焦裕禄的举动温暖了灾民们的心,也温暖了台下的观众。由于经济状况恶劣,兰考人长期处在饥饿之中,许多人患上了浮肿病。为解决这个问题,焦裕禄冒着犯政治错误的风险,和张县长组织购买议价粮。当上级领导派人找他谈话的时候,恰逢他肝病发作,身体的痛苦和思想的压力同时袭来,此时此刻他内心所承受的煎熬何其巨大!然而焦裕禄挺住了。





面对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乡亲,焦裕禄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安危置于自己的政治前程之上。他也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可是在执行上级政策和人民群众的生死存亡面前,党性和人民性在他羸弱的身躯中是巍然统一的。面对调查组“政治高压线碰不得”的提醒,他真诚言道:“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在病床上他和顾海顺谈话的那场戏,是一种对弄虚作假浮夸风的严正批判。作为亲历者,焦裕禄对浮夸风的危害有着切肤之痛,当得知韩大刚虚报产量后,他痛心不已,发出了“这不是天灾,是人祸!”的呐喊。这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是焦裕禄作为一个在第一线做实际工作的县委书记,作为一个求真务实、与百姓心心相连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大悲之心、大爱情怀的真实写照。



好的戏剧打动观众除了有好的故事,更是塑造了活生生地立在舞台上的人。《焦裕禄》的成功显然如此。剧中的焦裕禄是一名县委书记,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发自内心的疼百姓、爱百姓、这令他最终有勇气突破某些政策的局限,做出超乎常人的抉择。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是圣人,而是纯真的人,正因为纯真,所以才敢于担当,敢于承担时代赋予他的各种重任,才能把人民的利益视如天大,纵然自己吃亏,也要让人民享福。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并回答的问题。而焦裕禄用他的行动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奉献。习近平同志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在所书的《念奴娇》词中写下了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的句子,高度概括了焦裕禄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面对兰考贫穷落后的严峻现实,焦裕禄怀着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发出了“不改变穷面貌决不把兰考离”的庄严承诺。为了深入了解群众的情况,他亲临基层,给群众带去关怀和温暖。他知道宋铁成是林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不但为被打成“右派”的宋铁成平反昭雪,还亲自到他家中慰问。为治理兰考的“三害”,他多次亲临一线。在剧中他说的那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让许多人印象深刻。而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焦裕禄对妻子、对女儿的深切感情也叫人为之动容。他的女儿希望来县委当打字员,焦裕禄没有答应,反要她去酱菜厂当工人。这不是焦裕禄无情,而是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要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任何有可能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口子堵死。对焦裕禄的做法,女儿开始想不通,但最终理解了父亲。


在焦裕禄的病房中她哭道:“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爸爸!”


这份理解与爱戴,触碰到了焦裕禄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他轻声唱道:“我知道我这个爸爸没当好!亲人们多受拖累多承担……”


同时,这深情的咏唱又触发了人们心底的共鸣。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摆脱了饥荒与贫穷的困扰,但在某些人身上却出现了私欲膨胀、追名逐利、道德缺失的问题。一些官员漠视人民疾苦,心里只想着给自己捞取好处,从而导致贪腐之风蔓延,干群关系恶化等诸多让人忧虑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时候,焦裕禄和他的家人们那些朴素的家常话能够显现出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和感召力。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个人与国家的概念应该怎样统一,这一幕幕也使得焦裕禄的形象更加伟岸,更加丰赡。




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需要通过表演、音乐、舞美各个艺术层面进行新的创意与探索。在剧中,导演和演员们通过多种舞台语言将焦裕禄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泡桐几百里的一幕幕历史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醇厚质朴,感人至深。焦裕禄的扮演者贾文龙在谈到人物塑造问题时这样说:“我演的不是事迹,而是焦裕禄这个人,一定要回归到这个人本身,做到真实、人性化,绝不能塑造成高大全、空泛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他对焦裕禄形象的准确把握,使人物在舞台上显得更加丰满传神。当他唱出“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的台词,伴随着现场的掌声与泪水,这个人民心中的好书记、好公仆完美地树立起来,成为豫剧舞台上一抹永不磨灭的亮色。本剧没有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而是用朴实厚重的气魄带给观众一种人性的光辉。在板胡、琵琶、唢呐等豫剧传统演奏乐器基础上,融入了交响乐元素,强化了舞台音乐的渲染效果,从而大大增强了唱腔和表演的感染力。全剧结尾没有采用通常的“英模戏”那种结束方式,乡亲们高喊“焦书记!你一定要回来”,焦裕禄回答“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没有煽情的豪言壮语,只有一片片紫色的泡桐花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律动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不竭动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能否生存繁衍、绵延不绝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化时代中,我们迫切需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能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热切愿望的主旋律文化。弘扬主旋律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文艺大繁荣、推动文化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焦裕禄》恰恰是这样一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典型性主旋律戏曲作品。《焦裕禄》一剧的成功为主旋律戏曲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参照系。


长期以来,创作现代戏难,成了戏曲界相当一部分人的共识。诚然,多数戏曲现代戏所赖以生存的不是艺术优势而是题材优势,随着信息即时化、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戏的题材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削弱,从而也就削弱了现代戏的发展动力。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缺乏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现代戏中的程式往往只是为了配合剧情而临时创造的,是一种难以重复利用的“一次性产品”。因此,现代戏虽然也常有所谓的创新,但却难以植根于观众心里。我们的艺术创新若不能具备传承的基础,我们的艺术理念若不能与受众的欣赏需求同步,我们的现代戏创作必定会陷入困局,无以为继。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优秀的现代戏剧目,如京剧《华子良》、秦腔《西京故事》、评剧《母亲》、淮剧《小镇》、豫剧《焦裕禄》。事实证明,那些尊重艺术本体规律,能够直接触及观众灵魂深处的现代戏依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戏在河南已有悠久的历史,此次他们创演的《焦裕禄》突破了好人好事的一般性展示,而着重于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且它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现代戏的戏曲性。剧中大量运用传统戏曲的程式,使观众看到了许多戏曲化的元素,用戏曲的语言去感动观众,从而将主旋律作品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实现了从高原向高峰的一次跃升。





毋庸讳言,现代戏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少现代戏在从剧本、音乐、表演、舞美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非戏曲化的倾向,创作者忽视了戏曲艺术的程式性、意象性,对戏曲艺术的审美特质缺乏理解,不善于运用传统的戏曲技巧手法,经常按照话剧的方式来创作剧本,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话剧加唱。这是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焦裕禄》的出现是近年来戏曲舞台上的一大亮点。它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深入探索的空间,有力地证明了现代戏不仅要注重对生活的体验、感知和理解,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坚守正确的道德观;更要拥有思想家的洞察力,能够对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需要具备准确、形象表达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段。只有运用好戏曲的形式,戏曲才能表现好新的人物、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只有将内容与形式统一于戏曲创新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创新体系,才能使戏曲尤其是现代戏在戏剧结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音乐设计、表演呈现、灯光舞美等方面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更为观众所接受。这是戏曲现代戏剧目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的命题。

 

*孙昭:陕西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陶璐

*本文首刊于:《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2期(总第17期);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点击文末左侧蓝色字“阅读原文”可见原文及注释。



微信号总编辑:周由强

美编:熊然


Tips: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号: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wyplzg@126.com

Hello,伙伴们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