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四雅|学员学术汇报:文艺思潮与中国电影(第一组)
第四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昵称“骨四雅”)正在四川雅安举办。“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与中国文艺评论网(zgwypl.com)独家专题报道中,部分篇目见本文末“延伸阅读”。研讨班共分三组学员,均有学术汇报。2018年8月2日下午,“骨四雅”第一组学员进行了学术汇报。这一组的10名学员是:
南京群众杂志社 陈伟龄副编审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杜臣弘宇讲师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腊生教授
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 牛寒婷副编审
宁波大学中文系 任茹文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温彩云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致远副教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袁一民副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李博副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万传法副教授
(按发言先后顺序)
学术汇报由万传法副教授主持。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美学思潮的嬗变与未来展望
南京群众杂志社 陈伟龄副编审
陈伟龄认为,中国电影思潮与中国文艺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无论美学思潮如何变迁,最主要离不开三个问题:电影是什么?拍什么?怎么拍?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性至关重要。所以,电影拍什么、为什么拍、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要强调电影的人民性,反映现实世界人生人性人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变化,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等。而电影怎么拍?叫好还是叫座还是两者兼得?应该在思想性上有所追求。而纷纭复杂的思潮只能引领一时风骚,只有透过这些思潮的起伏涨落,辨明本质,才能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创作者和研究者在探讨中回归初心,为中国电影找到一条更加成熟和理智的发展道路。
陈伟龄副编审
二
新时期以来西部影视艺术的发展纵览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杜臣弘宇讲师
杜臣弘宇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题材影视作品在艺术观念上追求影戏向影像的转变,在艺术内容上追求主题人物的多元与丰满,在艺术思想上追求对时代和人物的独特认知。西部是“丝绸之路”文化发源地,随着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西部更加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也意识到了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历史渊源,是中国影视创作者的灵感发源地之一。通过梳理西部影视剧的发展纵览,可以提升中国西部影视在全球视野中的能见度和可见度。
杜臣弘宇讲师
三
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关系视域下的乡村书写嬗变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腊生教授
江腊生认为,纵观4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历经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城乡二元既冲突又连结的关系,始终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新时期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文学紧跟时代的步伐,呈现了一代代农民的心路历程。其一,有层次地呈现了新时期初农民获解放的兴奋感,遭遇市场经济的困惑感,城市化进程的向往与迷惘,到当下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的幸福感。其二是乡村图景和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学中的乡村图景经历了诗意化、破败化和乡愁化的三个阶段。其三,时代伦理引起叙事伦理的变化。考察新时期到新时代之间的文学作品,将乡村书写置于城乡二元关系的整体框架中加以研究,有利于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乡村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状貌,更好地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江腊生教授
四
艺术的反映论与创造力
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 牛寒婷副编审
牛寒婷的主要观点是:艺术是一种创造,它的目的是创造现实而非反映现实。艺术的反映论是文艺创作领域的陈旧论调,这种论调在艺术生活中随处可见。正是因为人们把文学艺术作品仅仅看成是“反映”现实和“描摹”现实的,才会用生活的眼光去打量艺术。艺术不是为了复制现实而存在,它不能只负责“再现”和“报道”现实与历史。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观念,是首要的和必须的。曾被严厉批判的主题先行论,遭受了并不公正的文学审判。这就像杜尚的小便池和他所“引领”的现代主义思潮,它们源于杜尚对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对像生活一样重复自己的艺术创作、对老套得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艺术的一种厌弃、一种放逐、一种反抗——只有将它们抛弃,新的艺术生活才可能重新建立。
牛寒婷副编审
五
许鞍华电影的国族形象和想象
宁波大学中文系 任茹文副教授
任茹文以许鞍华的三部电影《投奔怒海》(1982)、《客途秋恨》(1990)、《明月几时有》(2017)为主,着重讨论了许鞍华电影中的国族形象和想象的变迁史。她认为,许鞍华采取以个体勾连和塑造历史影像的策略,以日常细节和柔性话语重建受众的历史主体和国族身份。三部电影作品在传递历史感的同时,形成许氏电影特殊的美学魅影。《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和《明月几时有》三部影片的空间选取、国族符号、情感载体和文化隐喻存在内在的流动和变迁,既体现了许鞍华融变中的艺术坚守,也反映和折射出这三四十年中香港电影北望主流、融入主体的艺术思潮的巨大变迁。
任茹文副教授
六
媒介融合视角下网络游戏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温彩云副教授
温彩云认为,融媒体环境下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网络游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艺术生产角度看,网络游戏的人机互动对艺术创造中加入了互动性创造完成的游戏思维。从艺术传播过程看,网络游戏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其商业利益的追求主要是通过IP产业链条实现。从接受过程来看,网络游戏主要通过白日梦的心理作用机制来达到艺术效果,并对受众产生普罗透斯的心理效应,通过“化身”对玩家的自我知觉产生影响。
温彩云副教授
七
现代性的多重表达与曲折展开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创新的观照与反思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致远副教授
杨致远以现代性理论为切入点,以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为主要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进行整体性审视,通过对其中重要电影作品及电影导演创作的分析解读,把握现代性视野下中国电影文化形态的嬗变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并结合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的诸多问题,剖析其文化根源,探讨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及成长空间。
杨致远副教授
八
文化干预和社会赋权:中国乡村参与式影像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袁一民副教授
袁一民认为,在国内影视社会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放在影视传播本体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上,除了从大众传播学和影视艺术学的视角以外,影视社会学无疑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目前国内对乡村影视的干预研究存在较多误区,如用框架理念去假设传播前提、预判传播结果,传播范式创新不够,实证研究技术化等。因此,乡村影像的发展考察可期在传统传播学视野下进行分流,通过传播学和影视艺术学的结合,讨论其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和互动,继而讨论其对社会发展的干预影像,以期成为影视社会学发展的新命题。
袁一民副教授
九
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声乐副教授李博
李博认为,高校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的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有着穿越时代的永恒魅力;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独有的文化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伟大斗争中铸就的精神高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吸取国外文化有益成果,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引领和纠正的作用。
本期微信撰稿及学术主持人 万传法副教授(右)、李博副教授(左)
十
中国电影叙事与文艺思潮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万传法副教授
万传法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思潮与中国电影叙事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及其发展变化与文艺思潮的流变紧密相连,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融共生的关系:文艺思潮的嬗变对中国电影叙事产生影响,中国电影创作也对文艺思潮产生反作用,或者说,中国电影创作深化了文艺思潮的深层结构,并使之“再度生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思潮大致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四个时期,在这四个独立而又交叉、重叠的时期里,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由革命走向“人”,由戏剧结构走向非戏剧结构,并进而走向多线叙事、拼贴化、片断式偏好。最终,在大众消费文化时期,实现了多种叙事的娱乐化建构。
围绕本次研讨班的主题“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改革开放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未来展望”,第一组学员为学术汇报做了充分准备,以电影为主,各自亮出了精彩观点,展开了深入论证,充分体现了多元化与一体化的有效统一,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王庭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联络处
供稿:万传法 李博/“骨四雅”学员
摄影:李维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
美编:木子/中国文艺评论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