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纵横:文艺高峰之路

艺评登山者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8-27

中国文艺评论网编者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新时代呼唤新创造,中国文学艺术家正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去年《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推出“高峰之鉴”栏目,聚焦中外历史上的文艺高峰,总结过往经验,提供镜鉴启迪。近期该版新开“高峰之路”栏目,约请文艺大家,面向中国文艺建设现状,从各角度各领域出发,为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提问题、想办法、出思路。“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特专辑转载已刊八篇。


点击如下标题查看微信版全文(按发稿先后顺序):

高峰之路|钱小芊: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

高峰之路|张炯:创作主体高度决定文艺高度

高峰之路|王泉根:为中国孩子讲好故事 ——谈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

高峰之路|南帆:必须为这个时代写些什么了

高峰之路|饶曙光:更贴近现实 更贴近人心——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刍议

高峰之路|彭文祥:在时代沃土中绽放艺术之花——乌兰牧骑艺术实践的启示

高峰之路|董学文:在新思想指引下勇攀文艺高峰——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高峰之路|尹鸿:植根现实 胸怀世界 面向未来


//

“高峰之路”专栏之一

 钱小芊: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点击查看)

作者:钱小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



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被称为时代的文学高峰?判定文学高峰的真正标尺是什么?我想,这样一把最具涵盖力的标尺,就是人民的心意。


人心是衡量文学高度的一把“尺子”

文艺创作的根基和源头,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纵观人类历史,文学银河中那些璀璨的巨星,没有哪一位是仅仅依靠自我标榜或者小圈子内的相互肯定而闪耀出持久光芒。大浪淘沙,但凡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作家作品,必然先要经历人民的检验,赢得人民的心。写到人心里面的文字,永远不会磨灭,将随着阅读记忆的传递和精神价值的传承,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记取、相传、仰望,最终成为本民族文化传统乃至精神形象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人心是照亮文学价值的一面“镜子”

把故事讲到人心里,源于文学艺术自身的本质要求。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作家的文字是不是得到读者的认同、能不能敲开人民的心扉、有没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与喜爱,既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也是一项很切实的目标。
“心心相印”才能把故事讲到人心里去

路遥30多年前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到今天还拥有大量读者,原因在于小说讲述青年人的奋斗故事,直到今天依然为广大人民所关心。作家只有面向人民的大关切、思考时代的大问题,在挖掘和处理现实重大题材上多下功夫,不断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好作品。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刊于《人民日报 》2018年8月3日第24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二

张炯:创作主体高度决定文艺高度(点击查看)

作者:张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文艺走向高峰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时代的需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强健创作主体,不躁不急,为攀登真善美的文艺高峰做出不懈努力。


创作主体需有超常条件和超常努力

屈原之所以名垂千古,与他被流放三湘“哀民生之多艰”、上下求索、广纳民歌民俗丰富自己的创作以及弘扬爱国精神分不开。司马迁《史记》的不朽,跟他遍历名山大川,广蒐史籍史料,横受宫刑后发愤著书紧密联系。李白、杜甫被誉“诗仙”“诗圣”,与他们从盛世入乱世,走遍大半中国,胸怀匡国济民之志,创作大量诗篇不无关联。可见,没有创作主体的超常条件和超常努力,高峰很难以产生。


伟大的文艺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伟大文艺家的作品总因思想博大精深而焕发耀眼的光辉。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化结晶,在辩证唯物史观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人类丰富的思想遗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学说,百余年来成为自鲍狄埃的《国际歌》到高尔基、鲁迅等诸多伟大作家的思想指引,也为人们所熟知。这都说明,基于丰富生活经历和文化积累的博大先进的思想境界对于产生伟大杰出作品的重要性。
杰出作品不能缺少优异的艺术之美艺术审美形式的完美创造,虽然比之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从属性,但其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即使还没有作品仅因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而臻于伟大,但伟大杰出的作品永远不能缺少艺术形式的完美。
强健创作主体,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实际上也进入全民创新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文艺创作、共同欣赏文艺创作的人民文艺的新时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艺家开阔生活视野、积累思想资源、锐意艺术创新、勇攀文艺高峰创设良好客观条件,但伟大杰出作品的产生依然有赖于文艺家自身的努力。文艺家强健创作主体,树立雄心壮志,追求尽善尽美,依然格外重要。

刊于《人民日报 》2018年8月7日第24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三

王泉根:为中国孩子讲好故事 ——谈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点击查看)

作者: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弘扬现实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是百年中国儿童文学一脉相承的发展主潮,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与精神资源,是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审美设定。从抗战题材的《鸡毛信》《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满山打鬼子》《少年的荣耀》,到校园题材的《罗文应的故事》《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等,当代儿童文学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儿童文学艺术形象画廊,成为滋养儿童生命的丰厚精神养料。


电影《鸡毛信》


挖掘现实题材富矿

有人主张儿童文学应当远离儿童所不熟悉的现实社会,不涉及成人世界的社会、政治、历史等内容,而应将“纯粹的艺术审美”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目标,因此像叶圣陶《稻草人》之类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不是好的儿童文学,甚至是“最失败的一篇”。而那些大写“娃娃兵”的《小兵张嘎》等抗战题材儿童作品,则“会使下一代时时渴望进入战争状态,以致不惜打破和平美好的日常环境,还以为这是在创造英雄业迹”,这样的观点是需要反思的。

当前,在如何加强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如何更好塑造儿童文学典型人物、如何做大做强儿童文学等方面,还有一系列需要讨论的问题和需要开拓的空间。


重点书写当下

中国儿童文学选择现实主义不是偶然的,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时代呼唤与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审美逻辑。当前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有一种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即偏重“童年性”忽视“儿童性”。童年性是过去,儿童性是当下。童年回忆、童年经验、童年情结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朝花夕拾”之作。

刊于《人民日报 》2018年8月1日第24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四

南帆:必须为这个时代写些什么了(点击查看)

作者:南帆,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实生活比艺术想象更丰富,这是文艺创作遭遇的时代挑战

社会历史环境可能催生和激励艺术家的杰出才能,也可能阻碍和延迟不同凡响的艺术创造,二者之间的互动存在一定规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种“互动”,需要留心它可能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高额票房是一种互动,艺术基金赞助是一种互动,文艺批评带来的激烈争论也是一种互动。社会历史环境和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多样。


20世纪80年代迄今,一个斑斓的时代已经出现,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理由绕开一个尖锐问题: 存在多少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厚重之作,又有多少艺术家具备打造厚重之作的雄心和才能?


历史感、哲学观念、科学素养融会贯通,是创作者强主体、破瓶颈的关键

艺术家愈来愈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必须置于一个开阔的思想平台予以重新认知与定位。在我看来,历史感、哲学观念与科学素养构成了这个思想平台的三个重要元素。

历史感。社会历史的巨大转型往往带来各种性质的经验、现象以及价值观念。如果艺术家缺乏历史感,他们的判断可能目迷五色,陷入一时一地的表象。例如,当前乡村建设引起许多作家关注,只有深刻理解大半个世纪乡村与农民命运的巨大变化,人们才能理解《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与《秦腔》分别据守的文学位置。

哲学观念。一段时间里,人们可以从媒体上读到众多文辞优美的“心灵鸡汤”,哲学的思辨很快可以指出,为数众多的“心灵鸡汤”仅仅奢谈个人修养而缺少社会维度,往往是无力回应时代的表征,是廉价的安慰剂。

科学素养。倡导一定程度涉猎科学知识并非为催生科幻作品,而是考虑到一个愈来愈明显的迹象:科学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艺术家来说,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生活盲区。

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8月14日第24版,原题为《洞察时代气象 创造文艺精品》

//

“高峰之路”专栏之五

饶曙光:更贴近现实 更贴近人心——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刍议(点击查看)

作者: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敢于现实 还于现实

在市场化、商业化大潮中,面对中国电影审美瓶颈,仍不乏勇于拨开市场迷雾的创作者,他们肩负艺术责任,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底色,显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创作追求,在喧嚣浮躁气氛之下凝聚静水流深的力量。《白日焰火》《亲爱的》《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嘉年华》等有温度、有情感、有深度的现实题材电影相继出现,在艺术、思想、文化层面可圈可点。


走进人心 赢得信任

回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长河,立足本土、根植生活、反映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也的确成为每一时期电影艺术的卓越代表,诸如《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毛女》《李双双》《芙蓉镇》《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等银幕经典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历史足迹,见证时代变迁,展现生活现场,留下令人难忘的光影。兼具“底气”和“地气”的现实题材电影依然是一种刚需,也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花大力气不断创作出更具力度、深度和温度的现实题材电影。

电影《芙蓉镇》

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8月17日第24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六

彭文祥:在时代沃土中绽放艺术之花——乌兰牧骑艺术实践的启示(点击查看)

作者: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图片摄于“中国文艺评论进校园”中国传媒大学活动(赵凤兰摄)



贴近现实生活 服务广大人民

在乌兰牧骑艺术实践中,“人民性”一以贯之。在艺术创作上,它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创作出一批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它善于开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题材和民族形式;在艺术传播与接受上,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弘扬优秀传统 坚定文化自信

乌兰牧骑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既要有时代生活底蕴,还要延续文化传统血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理解和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扎根中华本土 绽放世界舞台

当下,全球化潮流将世界各民族文艺无一例外地裹挟其中,但全球化并不意味同一化,更不意味西方化。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坚持本土立场已然成为世界各民族文艺生存发展的坚实地基。本土立场不是大而化之、不着边际的空泛概念,而是塑造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具体而真实的出发点。文艺源于生活,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命体验和文化积淀开出的璀璨之花,离开这片生活和文化的沃土,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片选自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点击查看)

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8月24日第24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七

董学文:在新思想指引下勇攀文艺高峰——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点击查看)

作者:董学文,北京大学教授



文艺高峰是时代需要、人民期盼

作品怎样才算达到“高峰”?文艺家如何创作才能攀上“高峰”?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文艺繁荣重要推动力,成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迈上新台阶、获得新成就的行动指针。


攀登文艺高峰的正确路径和条件

其一,要使文艺作品成为“高峰”,首先须得在精神、气质和血脉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其二,文艺要想攀上“高峰”,取决于人民接不接受、人民认不认可、人民喜不喜爱。只有人民由衷赞赏的作品才有可能划入“高峰”行列。
攀登文艺高峰的应有态度与方法文艺家要攀上“高峰”,修炼自身精神境界和锻造先进的世界观极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伟大的艺术来自伟大的灵魂,只有在理想信念旗帜高高飘扬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文艺高峰。

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23版


//

“高峰之路”专栏之八

尹鸿:植根现实 胸怀世界 面向未来(点击查看)

作者: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传统与现实:传承是为了发展

今天,我们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重新审视传统并吸收其丰厚养分,是必然选择。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传统都是人们为回应当时现实挑战而形成的文明。时间在流淌,现实在变化,没有任何传统可以原封不动地回应今日现实的挑战。艺术家只有站在传统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这是古人都有的眼光,今天我们在创造文艺新高峰之际,更应该有这种自信心和开创性。
中国与世界:中国文艺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现代中国的文化不是与世界文化对立的文化,不是自我封闭的文化,而一直是也必然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艺高峰,如果脱离了世界文化的八面来风,是不能想象的。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我们需要一种求同存异的眼光,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创造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国人的贡献,满足世界上更多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当代与未来:用理想照亮现实文艺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也是一盏灯,它照亮现实、照亮心灵、照亮未来。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具有对现实的某种超前性、超越性,它必须体现出一种先进向上向善向前的道德力量、美学力量、社会力量。伟大杰出的文学艺术,一定要站在历史发展潮头,不仅为今天的现实树碑立传,更要为明天的理想殚精竭虑。高峰,是用来眺望未来的。

刊于《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23版



END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何美

美编:木子


★延伸阅读★

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发布,《中国文艺评论》刊文入选

饶曙光:中国电影新现象与新发展

尹鸿:打造主流的大众电影文化—评电影《湄公河行动》

彭文祥:价值论视阈中的“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

高峰之鉴|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高峰之鉴|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启示

点击阅读全文,原文更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