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家庭伦理
《都挺好》
01
追求极端并不代表深刻(段婧瑛,薛晋文)
个体独立并非唯我独尊
电视剧《都挺好》一开始就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将矛盾推向极致,表现出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决绝反叛姿态,重男轻女、父兄制度等传统家庭问题的正面冲突轮番上演。全剧围绕苏家三位子女与父亲苏大强的赡养问题展开,其本质是日趋理性或冷酷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个人主义对于血缘与情感共同体的有力对抗,这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剧中并不多见。
面对极度重男轻女的强势母亲与懦弱父亲,女主角苏明玉竟与父母达成“断绝亲子关系”的约定。我们不应为明玉的这种行为拍手叫好,更不应简单贴上个性解放的标签。家文化的破除也许易于反掌,但破之后如何立起来,电视剧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于是,这种对传统家文化的拆除,可能就沦为一种粗暴的宣泄,简化成了一种“口水经济”或“眼球经济”。家文化的解构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发挥建构作用。
女性解放并非粗暴制造两性不和谐
本剧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抽空了男性的社会角色功能,有意压缩了男性正常的家庭角色空间,刻意放大两性的不和谐或水火不容态势,似乎有点不符合大多数家庭的真实,甚至与我们周围的现实家庭脱节。作为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支柱性象征的父兄形象在剧中有点土崩瓦解,关键时刻真正承担起家庭重任的却是苏明玉、大嫂吴非、二嫂朱丽等女性角色。
从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原则看去,似乎有些跑题和跑偏的意味,极端的艺术追求并不代表深刻,丧失了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艺术策略,是否能经得住社会历史的考验?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批评新标准的检验?以女性解放和个性独立为主题的艺术宗旨,不是为了粗暴制造两性不和谐。
*作者:段婧瑛,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教研室主任、讲师
薛晋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学者,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本文选自“文艺报1949”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02
时代语境中的伦理拷问(王文静)
电视剧《都挺好》最大的看点就在于从原生家庭角度对家庭关系层面的新发现和梳理,而不是满足于渐渐铺开的劲爆剧情。
母亲去世带来的父亲赡养问题拉开了三兄妹再度共商家事的大幕,从某种程度上打开了现代人在都市奋斗的另一重隐秘的心灵困境,从而得到了强烈共鸣。原生家庭状态作为解读当下家庭伦理的新要素,是《都挺好》在题材开发上的亮点。但这个亮点后继乏力,深入探讨包括代际传播都没有太多体现。此剧无法摆脱它的“爽文”气质——要么很痛要么很暖,而这种带有娱乐和狂欢气质的呈现也是文化消费语境下的时代注解。时代需要的不是“打死苏明成”,也不是将一切责任推给原生家庭,而是在历史不可能倒转的前提下,在无法阻断亲情的局限下,修补重塑自我从而阻断那些心灵的历史创伤。
*作者:王文静,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联宣传创作部副主任
(本文选自“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03
中式亲情秩序在现代的怨与恕(盖琪)
《都挺好》的突破性价值在于,它戏剧性地展示出了传统家庭秩序受到冲击的深层原因,在尝试揭示旧逻辑所累积下来的“怨”的同时,更着力探寻基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建立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之上的中式亲情秩序,往往表现为以男性为主轴。相比小说,电视剧在塑造苏家的几位男性时,表达出了更多的“历史性的同情”,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苏明成。他是一个成长于“家庭秩序转型期”的典型形象:啃老、懒惰、情绪自控力差;但有着新世代年轻人的积极与真诚,甚至不乏可爱之处。
苏明玉创伤性的成长经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规模的同情与共鸣。人前清醒理性,人后买醉自怜,难以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与亲密感。所幸,按照小说的安排,逐渐治愈她的,一是幸福而健康的婚恋关系,二是真正放下过去,与自己和解。尤其是后一点,不再是俗套的“回归家庭”,而是在看到“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人质”的基础上,平静地宽恕,然后洒脱地离开,保持边界,各自生活。这种宽恕的力量,也是真正体现了具有现代主体性意识的人们才能够拥有的选择。
*作者:盖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文汇报,2019年3月20日第10版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9-03/20/content_768771.html
04
苏大强和谢广坤同时掉水里你会救谁(韩思琪)
近日,热播剧《都挺好》和《乡村爱情11》的观众发起了一场隔空辩论,苏大强和谢广坤同时掉水里你会救谁?话题之热解析出这个时代我们的困厄与踟蹰,更将思考引向了现实:新时代家庭养老、原生家庭创伤甚至更远……
“都挺好”:隐形父亲的“显影” 与“回家”
《都挺好》热播,不免让人想起2016年的贺岁片《一切都好》。张国立版的父亲仍是一个传统符号化的呈现,力图在影片中弥合亲情的疏离与裂缝。《都挺好》中倪大红版的父亲则更为尖刻地翻开了另一种“人间真实”,真正撕开了代际差异,解构了所谓父权政治,展示了沸腾的家庭生活之下如此真实的抵牾、苦涩,又是如此血肉黏连在一起。
到底怎样才是合格的家长?《都挺好》为我们撕开了一个口子:不再一味粉饰现实,既未高估也未低估人性,将“隐形父亲”的形象搬上荧屏、让其“显影”。
一次正视:原生家庭之苦与“带毒”的父母
如果说电影《狗十三》呈现了中国式家长的伤害式教育,电视剧《都挺好》则将视角转向应如何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共处。《都挺好》所暴露出的新家庭伦理困境十分写实,真实感在骨不在皮,不仅是提取现实的最大公约数,更是对时代症候的一次直视。
或许没有人“能在家庭风暴中独自美丽,但‘带毒’生活其实并不是非死不可”,关于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可以通过一部部的作品进行“脱敏”治疗。《都挺好》的处理或许还过于童话化,但明玉却鼓励了千千万万的“樊胜美们”: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也不会阻止你成为更好的人。都挺好。
*作者:韩思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选自“北青艺评”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05
赚足话题却欠缺深刻
对于一部聚焦原生家庭问题及养老等社会议题的现实题材剧,采用姚晨、倪大红、郭京飞这种“非流量”演员阵容,《都挺好》的爆红显得出人意料。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原著小说的作者都是阿耐,贯穿的创作逻辑也是一致的。”这种创作逻辑其实就是将《欢乐颂》中樊胜美的原生家庭危机放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被看成是“翻版樊胜美”。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尊老重道,以及向往家庭和美的精神传统,让大团圆结局并没有招来太多观众的非议。这种剧情走向反映了国产剧创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短板,但从推进国产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多元化来说,依然是有益的创新。中国观众并不是健忘,而是恰恰印证了《都挺好》的创作主体深谙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打一巴掌再给块糖吃,未必会去追求真正的深刻。
*来源:北京日报,2019年3月27日第16版
06
女性角色无法用“都挺好”笼统概括
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文|柏小莲
姚晨扮演的苏明玉虽然有着职业女性的身份,处理家庭问题和玩恋爱游戏才是剧情的重点。哪怕是《我的前半生》这种评分还不错的剧,女二号袁泉一套一套的职业装换着,各式通勤手袋拎得有模有样,好像大家也不记得她作为一个职业女性具体吃了什么苦头,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很多观众不愿意看一个很美的中年女性,他看不懂,只看年轻漂亮。审美问题背后,其实是教育问题。”
如何能够让我们的电视剧变得好看一点,让我们的女性变得跟艾丽西亚、戴安·洛克哈特(《傲骨贤妻》)、跟聂宝言(《鉴证实录》)一样光彩照人?首先,让她们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国产剧女性角色的进与退
文|光原
这些年,“玛丽苏”“女强人”“傻白甜”……这些国产剧中的女性角色流行样板早令人怀疑,“都2019年了,为什么电视剧里的中国女人还没有长大。”
国产青春剧中,女性角色往往沦为故事的点缀、牺牲和花瓶;家庭剧中,“好妻子”永远是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为男人和孩子忍辱负重、不顾一切;而甄嬛开拓的“大女主”道路,胜利的巅峰总透着寒冷,仿佛幸福、温情与少年梦不应被女强人们享受与拥有。回到《都挺好》这部剧,内核仍然没有脱离父权的故事框架。
女性角色是无法用“都挺好”笼统概括的,她们有着倔强勇敢,有着鲜活奔放,也有垂垂老矣,也有枯萎凋零。何时我们能看见她们了,才能书写她们。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点击查看全文)
【大数据呈送网络属性卡】
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2亿
腾讯视频46亿次播放
微信指数高达3600万
……
新华睿思、腾讯指数数据显示
播出25天期间
《都挺好》每日信息量在10万上下
开播当天、21日和25日大结局
评论量更是达到顶峰
《都挺好》人气指数
▽排行榜▽
NO.1
“妈宝男”苏明成
NO.2
“花式作爹”苏大强
NO.3
“全能担当”苏明玉
NO.4
“太失望哥”苏明哲
▽《都挺好》相关话题讨论▽
图/视频来源:新华网思客
你喜欢电视剧《都挺好》或相关影视剧吗?
你是否愿意与父母/子女在一起居住呢?为什么?
欢迎文末留言!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选编:莎莎 何美
美编:木子
◎影评|《我不是药神》:民生疾苦的艺术表现有待深入(薛晋文)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评论家李准、仲呈祥、范咏戈、李跃森、高小立、戴清等怎么看?
客官,请留步,给个好看再走呗